第六百四十章 任事(2/4)
。
而事实上截止到今日,两万多降卒仅有不到一百例逃卒,比例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用过餐后,韩谦就放韩豹、霍厉、王辙他们先离开。
韩豹倒也罢了,直接住到韩东虎的营房里,他们的母亲及小妹都在叙州,也不可能告假回叙州休养。
霍厉、王辙有家室都在东湖,韩谦给他们几天假回东湖与家室团聚,但要求他们三个人都要在休假期间就这次北行任务写一份详细的报告交到军情参谋司作为重要资料存档。
这是韩谦作为一项硬性规定,最受下面将吏反对跟抵触的。
王辙、霍厉还好一些,即便是霍厉不善文事,也从小受过严格的教育,但韩豹这些年会读会写的字都没满一千呢,走出牙帐,便缠住王辙要他写好报告借他抄一遍。
王辙后续要负责后续对中原及河朔地区的情报刺探、联络,韩谦也明确对云和公主等人的看管、移交等事都交给他具体负责,他还没有办法真就跟暂时没有差遣在身的霍厉那般,拍拍屁股就赶回东湖跟家人团聚去。
事实上他回到驿馆,刚将张士贵、张士民兄弟二人喊过去询问他们的去留意愿,郭荣便派人找他过去。
王辙顾不上吃一口饭,就带着愿意跟随他留在军情参谋司任事的张士民去见郭荣。
张士民年少时读过两年私塾,识得一些字,对韩豹、石如海所描述接踵而来、有如地狱般的识字班、脱盲班、讲武学堂培训不是很忤;听说进军情参谋司对文化水平的要求更高,张士贵更愿意跟随韩豹到军中,心想着哪怕是给韩豹当亲卫、扛刀执辔,也比留在军情参谋司受折磨要好。
奏禀俘获云和公主等事的奏疏,郭荣已吩咐手下草拟好,但有些措辞妥当与否都要找王辙这个当事人商议一下;而这封奏折也会直接派王辙送往京中,由王辙代表棠邑,跟京中具体交涉这件事,有些事还要跟他进行交待。
在郭荣处,王辙才看到多日未见的霍肖;霍肖此时在都厅司任司吏,他笔力极健、文采卓然,便给郭荣抓住专司公私函文的草拟。
奏折已然草拟好,看过之后王辙还是大吃一惊,禁不住问郭荣:“郭大人,大人真是要将此事原委,如实奏禀于朝廷?所谓不复胡虏铁骑蹂躏中原百年之悲剧重演而存梁军于一息,朝堂上下怕是绝不会认这样的理由啊?”
此时不管朝堂如何猜测,即便将云和公主、沈鹏等人交出去,王辙都以为棠邑咬死不承认给陈昆通风报信之事,却没有想到在这本新拟写的奏折里,不仅将整件事原原本本的禀明,甚至并不避讳的奏明韩谦做这些决策的意图就希望梁军能缓一口气,避免蒙兀人的太过轻易的占领河朔地区,而淮西后续的战略安排,也是消化、巩固目前新收复十二县为主,暂时不会急于对退守寿春、凤台等淮滨城池的寿州军发动攻势。
王辙愣怔的片晌,忍不住提出他的建议。
他虽然之前都没有入仕,但叔祖王积雄致仕前后,有两年时间他都留叔祖王积雄身边伺候,后来也是在叔祖王积雄的建议下,他才有游历天下的心思,并在诸国战事未息之时付诸于行。
他对大楚朝堂的认识,要比普通人深刻,知道朝堂上下乃至普通军民,都认定梁军才是大楚的死敌,蒙兀骑兵铁蹄不过是缥缈莫测的威胁而已。
再说了,大楚据江淮为根基,中原地区被蒙兀人的蹂躏,在绝大多数大楚军民的心里是正合他们意愿的事情。不要说魏晋之后胡族长期统御中原是四五百年前的历史,再说了那段历史里,南方江淮地区还是始终处在汉人的统治之下。
王辙觉得即便是在朝堂之上,大多数将臣都巴不得蒙兀骑兵将梁军打得更狠一些,以解这些年来被梁军压制的气,他并不觉得奏折上的理由会被此时的大楚朝堂认可,这相当于他们主动将把柄交出去。
“大人说了,不管朝廷上下如何议论,他不能不将自己的心迹表明于天下,”郭荣微微沉吟了一下,又说道,“再者,借口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
王辙听郭荣如此,心想郭荣等人必然都劝过韩谦只是没有被采纳而已,不过心里又想,金陵仅有三万侍卫亲军防御,战斗力到底有多强还待检验,而棠邑制置府除了水军控扼润州以东长江水道,马步军也扩编到六万余众,这时候看似再拙劣的借口,应该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吧?
“这封奏折呈禀上去,朝廷真要棠邑移交云和公主,怎么办?”王辙问道。
不管怎么说,王辙都希望云和公主、沈鹏能扣留在棠邑,韩谦指示先上奏折禀明诸多事,却没有将云和公主、沈鹏直接押送往金陵的意思,想必也是不愿将人交出去。
然而朝廷诸公的反应会是怎样,却非他们此时就一定能预料的,特别是韩谦将整件事的原委如实奏禀,必然会一石惊起千层浪。
也许朝中不会直接斥责棠邑的理由跟借口荒谬,但也说不定会在云和公主的处置之事上变得异动顽固、执拗起来。
而就道理来说,敌国如此重要人物被俘,也理应交由朝廷院司处置,也非户部尚书韩道铭一人在朝中能据理力争的。
“依你所见,我们当如何是好?”郭荣笑着问王辙。
而事实上截止到今日,两万多降卒仅有不到一百例逃卒,比例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用过餐后,韩谦就放韩豹、霍厉、王辙他们先离开。
韩豹倒也罢了,直接住到韩东虎的营房里,他们的母亲及小妹都在叙州,也不可能告假回叙州休养。
霍厉、王辙有家室都在东湖,韩谦给他们几天假回东湖与家室团聚,但要求他们三个人都要在休假期间就这次北行任务写一份详细的报告交到军情参谋司作为重要资料存档。
这是韩谦作为一项硬性规定,最受下面将吏反对跟抵触的。
王辙、霍厉还好一些,即便是霍厉不善文事,也从小受过严格的教育,但韩豹这些年会读会写的字都没满一千呢,走出牙帐,便缠住王辙要他写好报告借他抄一遍。
王辙后续要负责后续对中原及河朔地区的情报刺探、联络,韩谦也明确对云和公主等人的看管、移交等事都交给他具体负责,他还没有办法真就跟暂时没有差遣在身的霍厉那般,拍拍屁股就赶回东湖跟家人团聚去。
事实上他回到驿馆,刚将张士贵、张士民兄弟二人喊过去询问他们的去留意愿,郭荣便派人找他过去。
王辙顾不上吃一口饭,就带着愿意跟随他留在军情参谋司任事的张士民去见郭荣。
张士民年少时读过两年私塾,识得一些字,对韩豹、石如海所描述接踵而来、有如地狱般的识字班、脱盲班、讲武学堂培训不是很忤;听说进军情参谋司对文化水平的要求更高,张士贵更愿意跟随韩豹到军中,心想着哪怕是给韩豹当亲卫、扛刀执辔,也比留在军情参谋司受折磨要好。
奏禀俘获云和公主等事的奏疏,郭荣已吩咐手下草拟好,但有些措辞妥当与否都要找王辙这个当事人商议一下;而这封奏折也会直接派王辙送往京中,由王辙代表棠邑,跟京中具体交涉这件事,有些事还要跟他进行交待。
在郭荣处,王辙才看到多日未见的霍肖;霍肖此时在都厅司任司吏,他笔力极健、文采卓然,便给郭荣抓住专司公私函文的草拟。
奏折已然草拟好,看过之后王辙还是大吃一惊,禁不住问郭荣:“郭大人,大人真是要将此事原委,如实奏禀于朝廷?所谓不复胡虏铁骑蹂躏中原百年之悲剧重演而存梁军于一息,朝堂上下怕是绝不会认这样的理由啊?”
此时不管朝堂如何猜测,即便将云和公主、沈鹏等人交出去,王辙都以为棠邑咬死不承认给陈昆通风报信之事,却没有想到在这本新拟写的奏折里,不仅将整件事原原本本的禀明,甚至并不避讳的奏明韩谦做这些决策的意图就希望梁军能缓一口气,避免蒙兀人的太过轻易的占领河朔地区,而淮西后续的战略安排,也是消化、巩固目前新收复十二县为主,暂时不会急于对退守寿春、凤台等淮滨城池的寿州军发动攻势。
王辙愣怔的片晌,忍不住提出他的建议。
他虽然之前都没有入仕,但叔祖王积雄致仕前后,有两年时间他都留叔祖王积雄身边伺候,后来也是在叔祖王积雄的建议下,他才有游历天下的心思,并在诸国战事未息之时付诸于行。
他对大楚朝堂的认识,要比普通人深刻,知道朝堂上下乃至普通军民,都认定梁军才是大楚的死敌,蒙兀骑兵铁蹄不过是缥缈莫测的威胁而已。
再说了,大楚据江淮为根基,中原地区被蒙兀人的蹂躏,在绝大多数大楚军民的心里是正合他们意愿的事情。不要说魏晋之后胡族长期统御中原是四五百年前的历史,再说了那段历史里,南方江淮地区还是始终处在汉人的统治之下。
王辙觉得即便是在朝堂之上,大多数将臣都巴不得蒙兀骑兵将梁军打得更狠一些,以解这些年来被梁军压制的气,他并不觉得奏折上的理由会被此时的大楚朝堂认可,这相当于他们主动将把柄交出去。
“大人说了,不管朝廷上下如何议论,他不能不将自己的心迹表明于天下,”郭荣微微沉吟了一下,又说道,“再者,借口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
王辙听郭荣如此,心想郭荣等人必然都劝过韩谦只是没有被采纳而已,不过心里又想,金陵仅有三万侍卫亲军防御,战斗力到底有多强还待检验,而棠邑制置府除了水军控扼润州以东长江水道,马步军也扩编到六万余众,这时候看似再拙劣的借口,应该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吧?
“这封奏折呈禀上去,朝廷真要棠邑移交云和公主,怎么办?”王辙问道。
不管怎么说,王辙都希望云和公主、沈鹏能扣留在棠邑,韩谦指示先上奏折禀明诸多事,却没有将云和公主、沈鹏直接押送往金陵的意思,想必也是不愿将人交出去。
然而朝廷诸公的反应会是怎样,却非他们此时就一定能预料的,特别是韩谦将整件事的原委如实奏禀,必然会一石惊起千层浪。
也许朝中不会直接斥责棠邑的理由跟借口荒谬,但也说不定会在云和公主的处置之事上变得异动顽固、执拗起来。
而就道理来说,敌国如此重要人物被俘,也理应交由朝廷院司处置,也非户部尚书韩道铭一人在朝中能据理力争的。
“依你所见,我们当如何是好?”郭荣笑着问王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