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徐庞出山(1/2)
诸葛亮的一句话,令司马懿心中顿时有了底。
酒食已经备好,只等着司马懿的到来,四人各自坐下,诸葛亮作为主人,首先举起酒杯道:“仲达真可谓是‘跋山涉水’呀!我这隆中深处山林之间,仲达不辞辛劳,可谓至诚,亮敬你一杯!”
今天的诸葛亮整个人的变得和颜悦色,跟昨天大不相同,司马懿端起酒杯也回敬诸葛亮道:“此处林泉雅致,非贤达不居。懿久慕三位高贤,今得拜会隆中,实乃三生之幸!”
言毕,二人皆一饮而尽。
一番寒暄之后,司马懿开始切入正题。
“汉王久慕三位大才,特命在下前来相邀。如今天下纷乱,兵祸连年,民不聊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皆汉室倾颓之故也!汉王身为宗室血脉,不忍百姓流离,纲常沦丧,故有重整山河之志!汉王之愿,外御胡虏,内平不臣,清肃朝纲,顺理万民!今欲得天下贤才相助,三位有济世之才,合当骋志天下,择明主而事,不可屈于山林。”
徐庶点头道:“庶本颍川寒门,知民疾苦,黄巾既乱天下,宵小横行州郡,方知一人之力不足,尔后求师问道,欲得治平之策,今有小成,然不遇明主。仲达与孔明、士元年纪相仿,不知汉王委以何职?”
司马懿的话,徐庶是最有感触的,在场的四人中,只有徐庶是出身寒门,他太知道这乱世对于普通老百姓意味着什么了!于是才生发出了求取治国用兵之能的愿望。
与司马懿的初次接触,徐庶大概了解了司马懿的才学,于是这才想问问看,以司马懿这样的才学,在汉王刘征那里处在一个什么位置。这倒不是徐庶要进行自我估量,而是想从司马懿身上看看汉王如何用人。
见徐庶相问,司马懿略作谦虚道:“在下不才,汉王委我以军议校尉之职,但有军事,既随行左右,稍作谋划!”
徐庶惊讶道:“仲达事汉王多久了?”
“不足一年!”司马懿如实回话道。
这可令三人都大感意外!以司马懿这样的年纪,能够担当军议校尉这样的重职已经是极其不易,却没想到他事从汉王竟然还不足一年!这足可见汉王用人不拘一格了!
“我听闻汉中各县均设有试才院,不知其如何行事?”庞统问道。
见徐庶、庞统越问越细,司马懿心里也越来越有底!若是无意,断然不会问的这么细致。只有感兴趣,才会想要详细了解。
于是司马懿便将汉王如何在汉中设置试才院、如何设置百工所、崇医馆,乃至商贾均输之法如何调整,等等所有新政,一一详细说了出来。
诸葛亮、徐庶、庞统三人听的越发入迷,四人坐于堂中,几前酒食具备。然而四人竟已经忘记了吃饭这件事情,说到详细处,徐庶、庞统亦不禁叫好。
“士、农、工、商,国之大本!汉中之策,一针见血!根基牢则兵马壮,兵马壮则势不危!不知是何人为汉王建如此多良策?”庞统好奇的问道。
司马懿说的口干舌燥,于是喝了一口酒,这才笑着说道:“此汉王之策也!汉王每得一地,必躬亲巡视,察民疾苦,是故新策频出!”
刘征领兵打仗的事迹是天下熟知的,徐庶、诸葛亮、庞统自然知晓。但是三人都没有想到汉王对于治政治民这些事情竟然也有如此见地,而且还能亲自察民疾苦,深入乡县,这一点令三人无不感慨。
刘表自从平定荆州之后,基本上还从来没有往州中郡县去查看过,这无疑形成了鲜明对比。
徐庶、庞统从司马懿口中得知汉王竟是这样一个人,心中钦佩不已。
而诸葛亮看到的却更加深远,他看到的是汉王对属下的信任。
试想一个当领导的人,可以亲自下到基层,甚至十天半个月不用回府理事,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是这个领导的手下有足够的本事,可以在领导不在的时候将一切管理的井井有条。而更重要的是这个领导要足够信任下属。
像如今这样的乱世,人心反复,稍有不慎,便州郡易主,而汉王还能如此,那便足以说明汉中是政通人和。
从司马懿的话中,汉王的形象更加清晰了起来,这令徐庶、庞统心里也越发有了底。
“汉王既有识人之明,亦有求人之志,三位先生可愿助汉王一臂之力?”司马懿再次抛出了这个问题。
这场会面,司马懿向三人深入的介绍了汉中情况,这无疑给徐庶、庞统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当司马懿再次问及此事时,二人都说道:“汉王既有此诚意,我等愿随仲达去往汉中!”
听到徐庶、庞统肯定的回答,司马懿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没有白来一趟。
然而诸葛亮没有开口,司马懿不禁问道:“孔明兄如何抉择?”
诸葛亮遥了遥羽扇,叹了口气道:“汉王得你等三位相助,足可扶翼天下,亮不过一介布衣,徒有虚名而已!我与汉王无缘啊!”
诸葛亮的话,态度很是明确,但原因却不明朗。
不过司马懿已经得到了诸葛亮的态度,于是也便不好再问,他知道,像诸葛亮这样的人,一旦将话说出了口,那绝非是自己再能左右的。徒
酒食已经备好,只等着司马懿的到来,四人各自坐下,诸葛亮作为主人,首先举起酒杯道:“仲达真可谓是‘跋山涉水’呀!我这隆中深处山林之间,仲达不辞辛劳,可谓至诚,亮敬你一杯!”
今天的诸葛亮整个人的变得和颜悦色,跟昨天大不相同,司马懿端起酒杯也回敬诸葛亮道:“此处林泉雅致,非贤达不居。懿久慕三位高贤,今得拜会隆中,实乃三生之幸!”
言毕,二人皆一饮而尽。
一番寒暄之后,司马懿开始切入正题。
“汉王久慕三位大才,特命在下前来相邀。如今天下纷乱,兵祸连年,民不聊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皆汉室倾颓之故也!汉王身为宗室血脉,不忍百姓流离,纲常沦丧,故有重整山河之志!汉王之愿,外御胡虏,内平不臣,清肃朝纲,顺理万民!今欲得天下贤才相助,三位有济世之才,合当骋志天下,择明主而事,不可屈于山林。”
徐庶点头道:“庶本颍川寒门,知民疾苦,黄巾既乱天下,宵小横行州郡,方知一人之力不足,尔后求师问道,欲得治平之策,今有小成,然不遇明主。仲达与孔明、士元年纪相仿,不知汉王委以何职?”
司马懿的话,徐庶是最有感触的,在场的四人中,只有徐庶是出身寒门,他太知道这乱世对于普通老百姓意味着什么了!于是才生发出了求取治国用兵之能的愿望。
与司马懿的初次接触,徐庶大概了解了司马懿的才学,于是这才想问问看,以司马懿这样的才学,在汉王刘征那里处在一个什么位置。这倒不是徐庶要进行自我估量,而是想从司马懿身上看看汉王如何用人。
见徐庶相问,司马懿略作谦虚道:“在下不才,汉王委我以军议校尉之职,但有军事,既随行左右,稍作谋划!”
徐庶惊讶道:“仲达事汉王多久了?”
“不足一年!”司马懿如实回话道。
这可令三人都大感意外!以司马懿这样的年纪,能够担当军议校尉这样的重职已经是极其不易,却没想到他事从汉王竟然还不足一年!这足可见汉王用人不拘一格了!
“我听闻汉中各县均设有试才院,不知其如何行事?”庞统问道。
见徐庶、庞统越问越细,司马懿心里也越来越有底!若是无意,断然不会问的这么细致。只有感兴趣,才会想要详细了解。
于是司马懿便将汉王如何在汉中设置试才院、如何设置百工所、崇医馆,乃至商贾均输之法如何调整,等等所有新政,一一详细说了出来。
诸葛亮、徐庶、庞统三人听的越发入迷,四人坐于堂中,几前酒食具备。然而四人竟已经忘记了吃饭这件事情,说到详细处,徐庶、庞统亦不禁叫好。
“士、农、工、商,国之大本!汉中之策,一针见血!根基牢则兵马壮,兵马壮则势不危!不知是何人为汉王建如此多良策?”庞统好奇的问道。
司马懿说的口干舌燥,于是喝了一口酒,这才笑着说道:“此汉王之策也!汉王每得一地,必躬亲巡视,察民疾苦,是故新策频出!”
刘征领兵打仗的事迹是天下熟知的,徐庶、诸葛亮、庞统自然知晓。但是三人都没有想到汉王对于治政治民这些事情竟然也有如此见地,而且还能亲自察民疾苦,深入乡县,这一点令三人无不感慨。
刘表自从平定荆州之后,基本上还从来没有往州中郡县去查看过,这无疑形成了鲜明对比。
徐庶、庞统从司马懿口中得知汉王竟是这样一个人,心中钦佩不已。
而诸葛亮看到的却更加深远,他看到的是汉王对属下的信任。
试想一个当领导的人,可以亲自下到基层,甚至十天半个月不用回府理事,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是这个领导的手下有足够的本事,可以在领导不在的时候将一切管理的井井有条。而更重要的是这个领导要足够信任下属。
像如今这样的乱世,人心反复,稍有不慎,便州郡易主,而汉王还能如此,那便足以说明汉中是政通人和。
从司马懿的话中,汉王的形象更加清晰了起来,这令徐庶、庞统心里也越发有了底。
“汉王既有识人之明,亦有求人之志,三位先生可愿助汉王一臂之力?”司马懿再次抛出了这个问题。
这场会面,司马懿向三人深入的介绍了汉中情况,这无疑给徐庶、庞统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当司马懿再次问及此事时,二人都说道:“汉王既有此诚意,我等愿随仲达去往汉中!”
听到徐庶、庞统肯定的回答,司马懿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没有白来一趟。
然而诸葛亮没有开口,司马懿不禁问道:“孔明兄如何抉择?”
诸葛亮遥了遥羽扇,叹了口气道:“汉王得你等三位相助,足可扶翼天下,亮不过一介布衣,徒有虚名而已!我与汉王无缘啊!”
诸葛亮的话,态度很是明确,但原因却不明朗。
不过司马懿已经得到了诸葛亮的态度,于是也便不好再问,他知道,像诸葛亮这样的人,一旦将话说出了口,那绝非是自己再能左右的。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