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庞统留书(1/2)
徐庶听罢渔父直言,心中更是震惊不已,急忙取来书信,打开一看,其中写道:
“元直吾兄钧鉴。适逢汉王密遣足下来邀,统不胜感激之至!窃以为汉王声望日隆,拓地南北,麾下文武在列,是为明主,故尔欣然赴邀。及至江州,始闻汉王发蜀中之兵,转徙千里,意欲东征,遂有异议,不敢苟同。汉王款宴,吾言放肆,荐吾所思,未得欣允,已知道路殊异,情性不同。统区区孤陋之客,不足为汉王佐,汉王心志非统所能识,此君不得臣,臣不得君,非所宜也!忝列参末,非统所愿,所荐难合,王亦不谐。莫若早绝君臣之名,各得其所,吾往矣!勿念。襄阳白沙客顿首拜上。”
庞统居处在襄阳白沙洲,因此落款“襄阳白沙客”,这一个“客”字便知庞统肯定是不会回襄阳了!
信中说的很明白,“君不得臣,臣不得君”,庞统也自感并不适合为汉王效力。
其实当徐庶被汉王单独召去时,庞统已经知道自己未必能在汉王这里发挥多大的作用了。因此,庞统便趁着徐庶与汉王叙话之时,书就了书信,而后不辞而别。
马超瞧见了离营而去的庞统,但马超本来就不甚喜欢庞统这个人,因此并未阻拦,只是询问了去处。
徐庶读罢庞统留给自己的书信,不禁怅然良久,看来真是“一场误会”!世间不乏贤才,但未必都能合适。从刘征角度来说,他所需要的人才必须是跟他心志相合的,这就跟人穿鞋一样,总得找合脚的。
若是人臣肯“委屈”自己主动改变来适应人主,那也可以达成默契。但庞统其人,本就只是刚出茅庐,心气孤傲,若汉王不能充分令其施展才能,那便不如趁着名分为立,早早离去。
徐庶长叹不已,渔父又取出一卷长卷道:“这是那位先生留给汉王的!”
庞统虽然傲气,但基本的礼节还是知道的,对徐庶这里有了交代,总不能完全不理会汉王,因此也特意留有一卷书信给汉王,算是答谢。
徐庶见庞统还另有书信给汉王,心里倒是好受一些,这至少说明,庞统并不是带着怨恨离开。想到这里,徐庶不禁莞尔一笑,心道自己多虑了!以庞统豁达的心性,本来就不会因为宴会上汉王的一声“住口”而心存不满,看来是真的只是庞统觉得汉王不能尽其才罢了。
徐庶望着早已消失无踪影的孤帆,虽然惋惜,但其中也有一丝对庞统的一丝祝福。
刘征这边还在等着徐庶引庞统来见自己,不久,徐庶一脸失落的来到了刘征面前。
刘征已经心感不妙,于是问道:“元直!你这是怎么了?”
徐庶不禁叹了一口气将庞统不辞而别之事详细说了出来。刘征听罢,也很恍然。庞统并非庸夫,只是自己不能尽用其策而已,但这并不代表庞统不能在自己麾下发挥他的价值。刘征没想到庞统性情竟然是这样激烈,当然也看出庞统的志向不只于当一个普通参谋。
“罢了!既然无缘,如此也好!”刘征苦笑了两声,看来是自己自作多情了。费了那么多功夫,想不到找到的竟不是同路人。只是如此以来,庞统必为曹、孙、刘一方所用,这对刘征来说可不算个好消息。
徐庶上前道:“庞士元留有一封书信逞与汉王!”
刘征不禁愕然,这庞统倒还真是出人意料,会面如此不痛快,竟然还能给自己留信,这倒是令刘征对庞统又刮目相看了。
刘征从徐庶手中结果书信,随即打开读了起来。
“汉王圣览:夫道有隆窳,物有兴废,有声有寂,有光有翳。自汉立四百年来,兴衰几番。世祖中兴,明章有治,和安孝顺。近世以来,冲、质不永,桓、灵坠败,英雄云布,豪杰盖世,家挟殊议,人怀异计,故纵横者欻披其胸,狙诈者暂吐其舌。
当此之世,圣王研道,探赜索微,观天运之符表,考人事之盛衰。辩者驰说,智者应机,谋夫演略,武士奋威。云合雾集,风激电飞,量时揆宜,用取世资。
四方樽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嗟道义之沈塞,愍生民之颠沛,此诚圣贤拯救之秋,烈士树功之会也。
今吾王扶危持倾,为国柱石,秉师望之任,兼霍光之重。夫爵高者忧深,禄厚者责重。吾王据爵高之任,当责重之地,言出于口,即为号令,意之所存,便为祸福。行之得道,则社稷可宁;行之失时,则四方散乱。
国家安危,在于吾王;百姓之命,悬于执事。自华及夷,甬甬注望。吾王任重,岂可不远览载籍废兴之由,弃区区荣辱之机,以成大功?
圣王宰世,茅茨采椽,而万人以宁。今之天子,零落贼子之手,令不出殿室,命不达公卿。思汉之士,欲得雄主,无不延颈鹤望。诗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
吾王体行英邈,高义盖世,皇室至亲,天序所在,若更进一步,则可延视四海,振服群黎。上可承汉室基业,倾覆寇敌。中可断曹氏所据,许都为虚。下可广封功勋,劝率士卒,为厉兵之计。
此盖天以与王,时不可失也!愿君王深思。
统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今未得效命吾王,此天意难合也!谨以微言拜上。
“元直吾兄钧鉴。适逢汉王密遣足下来邀,统不胜感激之至!窃以为汉王声望日隆,拓地南北,麾下文武在列,是为明主,故尔欣然赴邀。及至江州,始闻汉王发蜀中之兵,转徙千里,意欲东征,遂有异议,不敢苟同。汉王款宴,吾言放肆,荐吾所思,未得欣允,已知道路殊异,情性不同。统区区孤陋之客,不足为汉王佐,汉王心志非统所能识,此君不得臣,臣不得君,非所宜也!忝列参末,非统所愿,所荐难合,王亦不谐。莫若早绝君臣之名,各得其所,吾往矣!勿念。襄阳白沙客顿首拜上。”
庞统居处在襄阳白沙洲,因此落款“襄阳白沙客”,这一个“客”字便知庞统肯定是不会回襄阳了!
信中说的很明白,“君不得臣,臣不得君”,庞统也自感并不适合为汉王效力。
其实当徐庶被汉王单独召去时,庞统已经知道自己未必能在汉王这里发挥多大的作用了。因此,庞统便趁着徐庶与汉王叙话之时,书就了书信,而后不辞而别。
马超瞧见了离营而去的庞统,但马超本来就不甚喜欢庞统这个人,因此并未阻拦,只是询问了去处。
徐庶读罢庞统留给自己的书信,不禁怅然良久,看来真是“一场误会”!世间不乏贤才,但未必都能合适。从刘征角度来说,他所需要的人才必须是跟他心志相合的,这就跟人穿鞋一样,总得找合脚的。
若是人臣肯“委屈”自己主动改变来适应人主,那也可以达成默契。但庞统其人,本就只是刚出茅庐,心气孤傲,若汉王不能充分令其施展才能,那便不如趁着名分为立,早早离去。
徐庶长叹不已,渔父又取出一卷长卷道:“这是那位先生留给汉王的!”
庞统虽然傲气,但基本的礼节还是知道的,对徐庶这里有了交代,总不能完全不理会汉王,因此也特意留有一卷书信给汉王,算是答谢。
徐庶见庞统还另有书信给汉王,心里倒是好受一些,这至少说明,庞统并不是带着怨恨离开。想到这里,徐庶不禁莞尔一笑,心道自己多虑了!以庞统豁达的心性,本来就不会因为宴会上汉王的一声“住口”而心存不满,看来是真的只是庞统觉得汉王不能尽其才罢了。
徐庶望着早已消失无踪影的孤帆,虽然惋惜,但其中也有一丝对庞统的一丝祝福。
刘征这边还在等着徐庶引庞统来见自己,不久,徐庶一脸失落的来到了刘征面前。
刘征已经心感不妙,于是问道:“元直!你这是怎么了?”
徐庶不禁叹了一口气将庞统不辞而别之事详细说了出来。刘征听罢,也很恍然。庞统并非庸夫,只是自己不能尽用其策而已,但这并不代表庞统不能在自己麾下发挥他的价值。刘征没想到庞统性情竟然是这样激烈,当然也看出庞统的志向不只于当一个普通参谋。
“罢了!既然无缘,如此也好!”刘征苦笑了两声,看来是自己自作多情了。费了那么多功夫,想不到找到的竟不是同路人。只是如此以来,庞统必为曹、孙、刘一方所用,这对刘征来说可不算个好消息。
徐庶上前道:“庞士元留有一封书信逞与汉王!”
刘征不禁愕然,这庞统倒还真是出人意料,会面如此不痛快,竟然还能给自己留信,这倒是令刘征对庞统又刮目相看了。
刘征从徐庶手中结果书信,随即打开读了起来。
“汉王圣览:夫道有隆窳,物有兴废,有声有寂,有光有翳。自汉立四百年来,兴衰几番。世祖中兴,明章有治,和安孝顺。近世以来,冲、质不永,桓、灵坠败,英雄云布,豪杰盖世,家挟殊议,人怀异计,故纵横者欻披其胸,狙诈者暂吐其舌。
当此之世,圣王研道,探赜索微,观天运之符表,考人事之盛衰。辩者驰说,智者应机,谋夫演略,武士奋威。云合雾集,风激电飞,量时揆宜,用取世资。
四方樽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嗟道义之沈塞,愍生民之颠沛,此诚圣贤拯救之秋,烈士树功之会也。
今吾王扶危持倾,为国柱石,秉师望之任,兼霍光之重。夫爵高者忧深,禄厚者责重。吾王据爵高之任,当责重之地,言出于口,即为号令,意之所存,便为祸福。行之得道,则社稷可宁;行之失时,则四方散乱。
国家安危,在于吾王;百姓之命,悬于执事。自华及夷,甬甬注望。吾王任重,岂可不远览载籍废兴之由,弃区区荣辱之机,以成大功?
圣王宰世,茅茨采椽,而万人以宁。今之天子,零落贼子之手,令不出殿室,命不达公卿。思汉之士,欲得雄主,无不延颈鹤望。诗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
吾王体行英邈,高义盖世,皇室至亲,天序所在,若更进一步,则可延视四海,振服群黎。上可承汉室基业,倾覆寇敌。中可断曹氏所据,许都为虚。下可广封功勋,劝率士卒,为厉兵之计。
此盖天以与王,时不可失也!愿君王深思。
统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今未得效命吾王,此天意难合也!谨以微言拜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