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华人的期盼(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新华国海军第5舰队和英军岸防阵地猛烈交火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新加坡。早起的人们,听到猛烈的炮击声之后,脸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表情。有惊恐、担忧以及怨恨,但同时又有兴奋和期待。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观点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了。
    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人们,他们是期盼新华军攻打新加坡的。早在新华国崛起之后,他们就在等待着这一天了。看着南洋的其他地方都成为了新华国的领土,那里的华人已经当家作主了,而他们却还要继续忍受英国人的剥削和欺压,新加坡的华人们就十分渴望新华军能够赶走英国人。可是,一连几年下来,新华军都没有对新加坡发起进攻,这让当地的华人们有些失望。但善良的他们知道,这是因为英国太强大了,作为新生的国家,新华国还没有能力击败英国,只要在等一等,等到新华国强大了,就一定能够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救出来的。好在,因为新华国崛起,正式就新加坡的华人的生存问题向英国提出了交涉,为了避免和新华国爆发激烈冲突,英国人不得不考虑了改善华人的生存条件,这让新加坡的华人的生活好过了不少,华人们对于新华国,也就更加的感激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新华国的期盼,却一点都没有减少。在新加坡,英国殖民地的统治下,他们只能算是二等公民而已。辛辛苦苦赚取的财富,要被英国殖民者盘剥,能够吃饱肚子,那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要时常受到英国人的欺负。一些来到新加坡生活的英国人,经常欺负华人,被英国人打死和打残的华人更是不少。因为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华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本就得不到保障。新华国崛起之后,这些英国人才收敛了一点。但是,欺压华人的事依旧时有发生。
    现在好了,新华国终于开始攻击新加坡了。广大的华人们都相信,战无不胜的新华军一定能够打败英国人,把他们从新加坡赶走的。到时候,他们就能够当家作主了。因此,华人们不仅不害怕这一场的战争,还对这一次的战争充满了渴望。他们知道,这是改变他们的命运的一战。只要坚持过去,好日子就要来了。
    在新加坡生活的英国人,对于爆发的战争,则充满了惊恐。在他们的眼中,新华国无疑已经成为了恶魔的代名词了。原本以为,这一次英国和新华国宣战之后,强大的英国陆海军能够轻易的灭亡新华国,彻底的接触新华国对英国的危机。但是没有想到,最后的结果居然是这样的。强大的英国海军居然失败了,而现在新华国的炮弹正落到他们的头顶。一想到如果新华军攻陷新加坡,他们的生命和财产都会被危急到,这些英国人就十分的恐慌。他们想要逃离新加坡,但是却发现根本无处可逃。新加坡以及整个海峡殖民地,都已经处于新华国海军的封锁之中了。
    文咸总督是被剧烈的炮声响起的。自从新华国海军出现在新加坡外海之后,他就知道这一天终究会来临的。因此,当炮声响起的时候,他并未赶到恐惧,反而隐隐有一些期待。他希望看到新华军在新加坡砰的头破血流的场景,到时候,英勇的军队会让新华国的那些黄皮猴子明白,即便没有了海军,新加坡也是固若金汤的,新华国要想攻克新加坡,就得做好付出血流成河的惨重代价的准备。
    英军陆军指挥官伯莱顿少将,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人。在新华国海军出现在新加坡外海之后,新华军的英国陆军就进入了最高战备状态。五万多英军,全部进入了阵地。尤其是岛屿东部的沿海平原地区,更是英军重点防御的区域。那里没有坚固的岸防工事,只能靠部队去抵挡新华军可能的攻击。
    新华军海军猛攻新加坡的岸防工事,这倒是让伯莱顿少将松了一口气。新加坡的岸防工事也不弱,新华军想要啃掉英军的岸防工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英军还可以凭借岸防工事,给新华国海军造成一定的伤亡。最终证明,伯莱顿少将是想多了。
    英军的岸防工事,依旧是采用的开放式炮台的设计,只是在还难筑起炮台,然后在炮台上安放起大炮而已。并没有坚固的炮塔。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主流岸防炮台,都是这样设计的。这无疑会使得,英军的岸防炮台没有多大的防御力,遇到新华军的猛烈炮击的时候,英军会因此而付出惨重的伤亡。
    相比,新华军的战舰一直在海面上移动着,英军的岸防炮要想击中新华军的战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两相对比之下,新华国的海军就更容易占到优势了。
    新华国海军第5舰队现正正在攻击的英军岸防阵地,是a阵地,一共有12个炮台,一百二十四门岸防炮。其中,六十门岸防炮是老式的前膛炮,另外的六十四门,则是新式的后膛炮。而新华国海军12艘‘夏级’巡洋舰,在对英军的岸防炮开火的时候,12艘战舰一共有48门155毫米舰炮,72门105毫米舰炮和24门75毫米舰炮,在火炮总数上来看,新华国海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虽然英军的岸防炮口径更大,但因为是使用的黑色火药,不管是射程和威力上,都无法和新华国海军相比。
    “轰!轰!”两个火球从英军的a5炮台上升起,两枚155毫米炮弹击中了这个炮台。炮弹爆炸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