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最后的决战(求月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从江户到筑波山,大概有八十公里。中国*军队从江户出发之后,沿着道路向筑波山进发。关东平原作为日本的经济和统治中心,交通设施还算是不错。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炮兵营的75毫米野战炮,完全能够通行。这倒是让中国*军队的行军没有遇到问题。
    一路上,中国*军队很少碰到日本人。大概是因为得知了中国*军队正在向筑波山进军,双方将在关东平原上展开决战。所以生活在这里的日本人都逃跑了,免得被战火给波及道。在日本官方的宣传当中,中国人已经成为了无恶不作的恶魔,如果被他们抓住的话,男的都会被杀死,女的都会被侮辱而死。因此,日本平民对中国*军队都非常的恐惧。
    在向筑波山进军的过程当中,中国海军陆战队的骑兵连,也不断的对筑波山方向进行搜索和侦查,以打探日军的虚实。在这一过程当中,双方的骑兵不断的展开交火。不过,拿着弓箭和马刀的日本骑兵,根本就不是中国骑兵的对手。加上日本的战马都属于那种矮脚马,耐力还说得过去,但速度和爆发力,都远远无法和中国骑兵的战马相比。加之武器装备的差距,日本骑兵完全处于被压制的境地。几乎每一次的交手,日本骑兵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久而久之,为了减少损失,日本人干脆把骑兵撤回到了筑波山附近,对于中国骑兵的侦查,根本就不理会了。幕府将军德川家庆认为,在足够强大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没有用的。就算中国人掌握了日军的虚实,也无法击败他们的。现在,日军在筑波山集结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8万人之多了。并且这个数字随着越来越多的藩主赶到,还在不断的上升着。时间过的越久,日军在兵力上的优势就越明显。德川家庆相信,小泽成林能够以一万人的代价消灭五千中国人,差不多是二比一的比例。这样的话,八万多日军,足以消灭三四万中国人了。而现在在日本登陆的中国人,只有一万多人,德川家庆自认为胜算很大。只要能够打赢这一战的话,德川幕府的危机就会解除。把中国人打疼之后,中国人想必就会愿意坐下来谈判了。接下来,或许就能够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和中国之间的矛盾了。哪怕为此而付出一定的代价,那也是值得的。那总比被中国人灭掉要好很多了。
    随着日本骑兵的退让,各种情报源源不断的送到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手里。指挥部的参谋军官们,根据这些情报,经过分析之后,得知日军的情况,以及做出相应的作战部署。
    “将军,根据我们汇总到的情报,目前日军在筑波山已经集结了八万多人了。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预计最终会超过十万人。”一名参谋军官向孙浩中将报告道。
    “十万人?是不少。不过,对我们来说,应该不会构成什么威胁的!”孙浩中将说道。
    “将军,日本人的意图,应该是准备在筑波山和我们进行最后的决战。这也是他们大规模的在这里集结兵力的原因。”参谋军官继续说道。
    “这不正好遂了我们的意吗?日本人想要决战,那就和他们决战,正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中国海军陆战队第1旅旅长张顺少将说道。
    “没错,就是这样。和日本人在筑波山下进行一场决战,彻底的打垮他们!另外,这一次让骑兵和侦察兵都做好准备,不能够再让日本人把那些财富都运走了!”孙浩中将叮嘱道。上一次就让日本人提前把财富运走了,让中国*军队扑了个空。这一次,说什么也不能够再让这样的事发生了。
    “是,将军!”参谋军官点了点头,然后将命令下达下去了。每个海军陆战旅或者步兵旅,都配属了一个骑兵连和一个侦察连。骑兵连有一百五十余名骑兵,三个海军陆战旅,一共有四百多名骑兵。另外,侦察兵也是精锐当中的精锐。三个骑兵连和三个侦察兵连联手,日军想要把那些财富再转移走,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了。孙浩中将这一次是铁了心,不会再让煮熟的鸭子再飞走了。
    中国*军队离筑波山越来越近,日军也渐渐的躁动了起来。毕竟,中国*军队的兵力虽然不多,但已经不断的让他们栽跟头了。即便日军的兵力有很大的优势,但他们还是有些担心。
    幕府将军德川家庆不断的安抚那些藩主们,向他们保证,这一次他们一定能够获胜的。等到获胜之后,各个在战争当中立功的藩主,都会得到响应的奖励。这倒是让那些藩主们非常的满意。日本本来就不富裕,加之藩主数量众多,除了一些强藩之外,其余各藩过的都不怎么样。如果能够借助这一次的战争,得到将军大人的赏识的话,那就值了。为此,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至于中国人的强大,藩主们倒是并不在意。他们相信,已经集结了超过八万人的幕府军队是最强大的军队,足以横扫整个日本了。即便是中国人,也休想打败他们。
    虽然,这些藩主们都知道,和中国人打仗,伤亡肯定会很大的。但是,他们对于普通武士的生命,根本就不在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却不少。换算下来的话,人口密度比中国都还要大得多。
    “将军,中国人距离筑波山只有15公里了。他们开始安营扎寨了,并没有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