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普鲁士的应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储殿下,中国人这么做,可不是有意削弱他们的海军实力,相反,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加强他们的海军实力。他们出售的战舰,几乎都是一些相对来说老旧的战舰。这些战舰,虽然服役的时间不长,但性能已经有些落后了。中国海军将这些战舰出售之后,反而能够换回大笔的资金,用于建造新的战舰。这无疑能够使得中国海军的实力持续的膨胀提高!”奥托.冯.俾斯麦首相摇了摇头。
    中国海军的举动,看似在自废武功,削减实力。但实际上,这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用出售战舰换回来的资金,中国海军可以建造更多更强大的战舰。
    “狡猾的中国人!”腓特烈.威廉王储忍不住暗骂了一声。普鲁士王国还在辛辛苦苦的凑集造舰的资金,而中华帝国却能够将那些老旧的战舰出售,然后换取大量的资金,既淘汰了老旧的战舰,又能够提高海军的实力,简直就是一举两得啊!
    “殿下,中国海军的出售的都是‘秦级’战列舰和‘西汉级’战列舰,以及一大批最早服役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他们最新式的‘东汉级’战列舰,则没有出售。这才是中国海军的主力。即便,中国海军剩余的战列舰只剩下了八艘‘东汉级’战列舰,但他们的实力依旧是全世界最强的。另外,根据我们得到的消息,中国海军的新一级的战列舰已经开工建造了。预计,两年或者三年之后,这些新锐战舰就会服役了。到时候,中国海军依旧将牢牢占据着优势!”毛奇伯爵也说道。
    “中国人的‘东汉级’战列舰,和我们即将建造的‘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相比,性能怎么样?他们的正在开工建造的新式战舰,和我们的下一级的‘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的性能呢?”普鲁士王国外交大臣阿尔布雷希.冯.罗恩问道。毕竟,在海军上,中华帝国领先普鲁士王国太多了,普鲁士王国想要迎头赶上的话,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
    “中国海军的‘东汉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一万八千一百吨,满载排水量两万一千吨。舰长144.2米,宽22.8米,吃水8.8米。主要武备为三座三联装305毫米火炮,另外有不少155毫米副炮和速射炮。而我们的‘勃兰登堡级’战列舰,主要是以英国海军的‘尼罗河级’战列舰为蓝本的,只不过是增加了装甲防御而已。‘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排水量为一千八百吨,武备为五座双联装305毫米火炮,航速为17节。从火力上来看,‘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主炮多一门,但是,航速却比不上‘东汉级’战列舰。如果单论两种战舰的性能的话,我认为是不相上下的!”毛奇伯爵说道。
    众人都点了点头,毛奇伯爵以副总参谋长的身份主持海军的初期发起,对于海军了解,远比其他人要懂得多。不过,毛奇伯爵终究是半路出家而已。并且,他的目标也不是才开始草创的普鲁士王国海军的指挥官,而是等到赖赫尔上将卸任之后,出任总参谋长。
    毛奇伯爵自认为‘勃兰登堡级’战列舰能够和帝国海军的‘东汉级’战列舰相比,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虽然,‘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的主炮比‘东汉级’多一门。但是,双方的射速上,却是‘东汉级’战列舰要占优的。采用全炮塔射击的三联装主炮,加上机械化的装弹机的协助,如果全力开火的话,射速能够达到一分钟一轮齐射。而‘勃兰登堡级’战列舰,能够打出两分钟一轮齐射的话,那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另外,航速上,‘东汉级’战列舰比‘勃兰登堡级’高了两节,这使得‘东汉级’战列舰在作战的时候,能够先一步抢占有利的位置。即便是在战事不顺的时候,也能够凭借高航速撤出战斗。反观。‘勃兰登堡级’战列舰一旦陷入困境的话,就很难逃脱‘东汉级’战列舰的追杀了。
    至于其他的一些子系统,比如瞄准装置。中国通过早期从普鲁士王国引进光学观察设备,现在已经能够实现自产了。并且在性能上,早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借助先进的瞄准设备,帝国海军的战列舰已经形成了最初始的火控系统了,借助火控系统,帝国海军的战舰的火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相比之下,连英国海军都还没有形成这个观念,更别说是刚刚才开始创建的普鲁士王国海军了。
    “至于我们的‘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和中国海军的新锐战舰相比的话,因为没有具体的资料,这个还无从得知!”毛奇伯爵继续说道。
    ‘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是以英国海军还未完成设计的‘君权级’战列舰为蓝本的。现在,普鲁士王国已经在加紧设计工作了。借助于大量来自于英国的工程师和专家,‘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进度也很快,预计在明年就能够完成设计,然后开工建造了。
    ‘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的性能,可比‘勃兰登堡级’要强大很多,不仅排水量增长到了两万吨以上,达到了恐怖的两万五千吨。火力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初步拟定搭载的主炮为343毫米主炮,不管是射程还是威力,都比305毫米主炮强悍得多。只不过,到底是采用四座双联装343毫米主炮还是三座三联装343毫米主炮,普鲁士人和英国人还没有达成一致。普鲁士人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