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海军崛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中华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因为奥地利帝国流亡政府成立一事,弄的剑拔弩张,这让原本就恶化的关系急速的下跌到了冰点。中华帝国驻扎的欧洲的陆海军都进入了最高战备状态,这更加的使得两国之间的对抗加剧,甚至,一些国家声称,中华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战争已经进入了爆发的倒计时了。
    不过,在最关键的时刻,中华帝国和德意志帝国都克制住了,并没有放任失态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就爆发战争,两个国家都还没有准备好。中国陆军的装甲部队正在训练,一个个的装甲旅正在组建。未来欧洲战场上,帝国的装甲部队将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帝国空军的新式战机也正在进行量产,海军的造船厂的船台上,更是早已经被一艘艘的巨大战舰所占据了。
    同样的,德国人也在积蓄实力。下一次的大战,将是一场直接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因此,两国都不想战争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爆发。而一旦准备完成之后,两国就将在战争当中拼尽全力。当然,从目前来看,掌控了几乎半个世界的中华帝国可用的资源要比德国多得多,战力也比德国强大。因此,这场战争的胜负,也就可想而知了。
    德国人自然不甘心失败了,所以,他们处心积虑的想要削弱中华帝国的实力。同时,德国人也在疯狂的整军备战,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实力。
    海军,是从上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人就重点发展的军种,这使得德国海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859年5月29日,德皇威廉一世在威廉港海军基地出席了德国海军的第一级战列舰,‘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最后一艘,即‘伍尔斯’号战列舰的入役仪式。在‘伍尔斯’号之前,另外的三艘战列舰,‘勃兰登堡’号战列舰,‘大选帝侯’号战列舰和‘威森堡’号战列舰已经先后服役了。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是德国海军的第一级战列舰,几乎是照搬英国海军的‘尼罗河级’战列舰而来的,只不过稍微做了一些改进,排水量增加到了一万八千吨,航速也提高到了17节。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主炮为五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比帝国海军的‘东汉级’战列舰还要多出一门。但是,在排水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用三联装主炮肯定要比用双联装主炮更节省吨位,这使得‘东汉级’战列舰的防御力要比‘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强上不少。加上航速方面,‘东汉级’战列舰的最高航速比‘勃兰登堡级’高出两节。尽管‘东汉级’战列舰早已经服役了几年了,因为机械磨损的原因,战舰的速度已经很难再达到19节了。但是,‘东汉级’战列舰的速度也不会比德国人的‘勃兰登堡级’战列舰慢。
    综合来看,帝国海军的‘东汉级’战列舰在火力和航速上,和‘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差不多,但是防御力更强,这使得‘东汉级’战列舰的性能略强于‘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德意志帝国的臣民们,今天,我们来参加‘伍尔斯’号战列舰的入役仪式,这也标志着德国海军不再是一支弱小的海军,我们将是能够自行建造先进战列舰的强大海军!未来的世界海洋,还等着伟大的德意志帝国的海军去征服,去击败我们的强敌。我坚信,上帝会保佑德意志帝国,我们会取得最好的胜利!”德皇威廉一世对于德国海军的未来似乎已经充满了信心。
    的确,现在的海军强国虽然有不少。除了中华帝国和德国之外,还包括西班牙王国、比利时王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甚至还可以算上南美的智利共和国和巴西帝国。但是,能够自行建造大吨位的战列舰的国家却不多,只有中华帝国和德国有这个能力。即便是西班牙王国,他们虽然有一定的造舰能力。但西班牙人已经用惯了从中华帝国那里购买的先进战舰,这比西班牙王国自行建造的战舰要先进得多。西班牙人也习惯外购战舰了。所以,即便现在德国海军的主力舰数量没有西班牙海军多,但是,他们的发展潜力要比西班牙海军强大得多。
    现在,西班牙海军拥有四艘‘秦级’战列舰和四艘‘西汉级’战列舰,他们还向中华帝国订购了四艘‘唐级’战列舰,未来,西班牙海军将成为一个拥有12艘强大战列舰的海军强国。不过,四艘‘唐级’战列舰预计要等到1861年左右才能够交付。而这个时候,德国海军的实力已经迅速的超过了西班牙海军的。
    就在1859年下半年,德国海军的第二级战列舰,即‘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也将陆续服役,包括四艘战列舰,分别是‘凯撒.腓特烈三世’号战列舰,‘凯撒.威廉大帝’号战列舰,‘凯撒.卡尔大帝’号战列舰和‘凯撒.巴巴罗萨’号战列舰。等到明年上半年,则是‘维切尔斯巴赫级’战列舰,分别是‘维切尔斯巴赫’号战列舰,‘施瓦尔’号战列舰,‘维丁’号战列舰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明年下半年则是‘布伦瑞克级’战列舰,分别是‘布伦瑞克’号战列舰,‘黑森’号战列舰,‘阿尔萨斯’号战列舰和‘洛林’号战列舰。1861年上半年服役的战列舰则是‘德意志级’战列舰,包括‘德意志’号战列舰,‘汉诺威’号战列舰,‘波默恩’号战列舰和‘西里西亚’号战列舰。1861年下半年则是‘拿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