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超级战列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德国海军从‘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入役之后,开启了疯狂的爆兵模式。到1861年年底,德国海军将拥有24艘战列舰。同样的,吼出了德国建造一艘战列舰,帝国就建造两艘口号的中国海军,也同样进入了爆兵模式。虽然,从1858年下半年到1859年上半年,帝国还要一共只建造了八艘战列舰,但是,帝国海军加上八艘‘东汉级’战列舰,依旧是德国海军的两倍。
    并且,从1860年开始,帝国海军的造舰入役速度将更加的迅速的。上半年,‘中唐级’战列舰八艘战舰就将陆续的入役。下半年,则是‘晚唐级’战列舰的八艘战舰。并且,从‘晚唐级’战列舰开始,搭载的主炮口径已经从343毫米提高到了356毫米。别小看主炮口径只提高了十三毫米,但是炮弹的重量却增加了几十公斤,射程也提高了不少。这将使得‘晚唐级’战列舰的火力比‘初唐级’战列舰和‘中唐级’战列舰都更加的强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晚唐级’战列舰和前面的两级战列舰已经有了迥异的差别了。不像‘中唐级’战列舰只是‘初唐级’战列舰的放大改进而已。
    ‘晚唐级’战列舰之后,则是帝国海军在1861年会服役的八艘‘北宋级’战列舰和八艘‘南宋级’战列舰。在‘北宋级’战列舰和‘南宋级’战列舰上,依旧会采用356毫米的主炮,并且都是三座三联装主炮。这样的炮塔布局,能够尽可能的节省空间和吨位,将有限的吨位应用到战舰的防御上去。使得战舰的防御力更为强悍。帝国海军之所以从‘东汉级’战列舰开始就采用三联装的主炮,很大的原因就是为此考虑。这也是帝国海军的战列舰即便是在吨位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防御力比德国海军的战列舰强的原因。
    在德国人准备建造‘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时候,帝国海军大臣魏勇元帅也将‘明级’战列舰的设计图纸送到了帝国皇帝龙宇飞的手上。这是帝国海军在‘唐级’战列舰和‘宋级’战列舰之后,建造的一级超级战列舰。也代表着帝国海军最强大的武力。在帝国海军的预计当中,战争极有可能在1861年之后爆发,到时候德国海军拥有24艘战列舰,帝国海军则拥有48艘战列舰。只不过,帝国海军依旧希望能够建造一级最强大的战列舰,以主宰未来的海战。‘明级’战列舰也就应运而生了。海军要求‘明级’战列舰能够拥有比‘南宋级’战列舰更为强大的吨位,更强大的火力和防御力,在航速上,‘明级’战列舰的航速也要在24节以上。可以说,以目前的很多技术,还无法建造出这样的技术来。
    不过,海军部对于未来的技术很有信心。很多新式的技术正在研制当中,预计很快就能够研制成功了。到时候。‘明级’战列舰正好可以用得上。
    ‘明级’战列舰,长188你,宽,28.5米,吃水9.9米,满载排水量为三万五千吨,五倍为3座三联装381毫米45倍口径主炮,14门155毫米副炮,6,门88毫米单装炮,最高航速24节以上。炮塔、舰桥、动力舱和水线进行重点防御,装甲厚度在343毫米以上。毫无疑问,这样的战列舰,无疑是一款当之无愧的超级战列舰。不管是火力还是防御,现役的任何一款战列舰都无法与之相比。同样的,这一级战列舰的造价也高的惊人。帝国海军的‘初唐’战列舰的造价才一千五百万华元。‘中唐级’战列舰的造价为一千六百万华元。‘晚唐级’战列舰的造价为一千八百万华元。‘北宋级’战列舰的造价为两千万华元。‘南宋级’的造价为两千两百万华元。但是,‘明级’战列舰的造价却高达两千八百万华元,这已经差不多是‘初唐级’战列舰的两倍了,‘东汉级’战列舰的两倍还多。如此高昂的造价,让帝国皇帝龙宇飞的脑袋头有些疼了。帝国是有钱,但海军这样大手大脚的造舰,帝国也支撑不起啊!
    “‘明级’战列舰,不愧是超级战列舰。不过,造价未免也太高了吧!并且,海军部还要求一年开开工建在16艘,这足足需要四亿四千八百万华元。如果我批准了这一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估计财政大臣会立刻罢工的!”龙宇飞摇了摇头。
    “陛下,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德国人也正在计划建造强大的战列舰。初步估计,他们的超级战列舰的火炮口径不会低于帝国海军的‘明级’战列舰。所以,帝国需要继续保持优势才行!”海军大臣魏勇元帅说道。虽然他作为海军大臣,不再上前线了。但是,战舰建造的事,却由他来负责了。为帝国海军建造更多先进的战舰,就是他的责任。
    “就算德国人要建造超级战列舰,我不信他们会在一年内开工建造八艘超级战列舰。最多建造四艘,这已经是德国人的最大能力了!”龙宇飞知道德国人会建造超级战列舰,但德国人的财力比德国还不如,一年内建造八艘超级战列舰,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呃……”魏勇元帅顿时哑口无言。
    实际上,他获得的情报,也是德国人计划在今年内开工建造四艘‘赫尔戈兰级’战列舰。
    “这样吧,今年上半年开工建造四条‘明级’战列舰,如果德国人确实建造了超级战列舰,视德国人建造的数量再增加。”龙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