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右钩拳计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中华帝国那杀气腾腾的警告,让整个世界都为之一振,他们都在关注德意志帝国会怎么选择,是就坡下驴,停止进行战争动员呢?还是不理会中华帝国的警告,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呢?毕竟,中华帝国给出的选择就只有两个,停止战争动员,或者直接引爆战争。
    面对中华帝国的警告,德意志帝国根本就用不了24小时的时间来做出答复。而是在中华帝国给出的警告仅仅两个小时之后,德意志帝国外交大臣阿尔布雷希.冯.罗恩伯爵就公开发表了生命。他声称,如果法兰西王国和法兰西帝国之间的战争不停止,那么,德意志帝国的战争动员就不会停止。同时,他还呼吁,想要实现真正的和平,法兰西王国的军队就必须要撤出法兰西帝国才行。否则的话,德意志帝国就将尽一切的手段来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保护德意志帝国的利益。
    德意志帝国的表态,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他们的强硬。此刻,法兰西王国和法兰西帝国的战争正如火如荼。以前表现不佳的法兰西王国这一次却仿佛像是打了鸡血一样,表现的十分的勇猛,轻易就打败了法兰西帝国。现在,他们的前锋部队距离兰斯已经不到三十公里了,最多两天的时间他们就能够兵临兰斯城下,灭亡法兰西帝国,实现法国的统一了(当然,这个统一是除掉那些已经割让给比利时王国和西班牙王国的领土)。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兰西王国当然不会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的。
    于是,可以从这就得出结论,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了。各国的民众,要么满怀激情的投入到战争之中。要么就只有想办法逃离战争,逃到他们自以为安全的地方去。只有这样,或许才能够保住自己的小命。
    果然,在德国的回应发表之后,中华帝国立刻发布了动员令,从现在开始,中华帝国进入紧急动员状态。所有接到命令的青年,都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前往各地的征兵点,加入到军队当中。
    首批动员的是由退役士兵组成的12个集团军,这些退役士兵虽然离开部队有段时间了。但是,只要重新进入军队,进行短暂的适应性训练之后,他们就能够将战斗力发挥出来。比起征召那些新兵要来得快得多。当然,单单靠这些退役士兵就打赢这场战争,这显然不可能的。收到征兵命令的,还有不少满怀热血的帝国青年。在帝国的培养下,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军事训练。现在加入帝国*军队作战,正是为帝国贡献出他们的力量的时候。更何况,这个年纪的青年,也正是渴望建功立业的时候。
    无数的青年男子在接到了动员令的时候就开始收拾行囊,告别家人,前往部队,准备抵达战场。丈夫告别父母、妻子和儿女。这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将是生离死别。虽然,帝国的战力世界第一。但是,一旦上了战场,就将把生死置之度外,谁也不能保证一定就会活着回来。
    这样的场景,在整个帝国的领土上上演。无数的帝国青年,想要帝国的号召,开始加入到军队当中。中华帝国那强大的战争机器一经开动起来,就爆发出了巨大的威力。
    除了中华帝国之外,和平联盟的其他成员国,也相继进行了动员。特别是比利时王国和西班牙王国,这两个处于最前线的国家,更是加快动员的步伐。毕竟,现在看来战争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了,一旦战争爆发的话,他们就将首先成为敌人打击的对象。
    中华帝国和整个和平联盟的动员,使得国际的局势更加的紧张了,几乎所有人都已经预料到了,战争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在中华帝国和德意志帝国这两个世界强国都决心用一场战争来改变世界的格局的时候,就算是上帝显灵,估计也无法让战争停止了。
    “先生们,中国人已经开始进行战争动员了。根据我们的预计,他们的军队总数很快就会突破到上千万人。这对于我们来到,的确是一个极大的压力。尽管,德意志帝国已经有着一亿两千万人口,但我们能够进行的极限动员,也就一千两百万人而已。但中国人不同,他们有着六亿人口,只要那个野心勃勃的皇帝愿意,他就可以把军队的数量提高到两千万,三千万,甚至是六千万!对于德意志帝国来说,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必须要在这一次的战争当中奠定优势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我们的利益!”德皇威廉一世一脸凝重的向帝国的军政大臣们说道。毕竟,这一次的战争是德意志帝国对世界霸主的挑战,事关重大,一旦失败的话,德意志帝国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德意志帝国也将分崩瓦解。所以,德国必须要抓住这一次的机会才行。
    “陛下,帝国的动员已经开始,在半个月之内,我们的动员就可以初步完成。帝国将有五百万军队可以投入到战争当中。半年之内,帝国能够用于作战的军队将达到一千万。加上我们的盟友的军队,要在欧洲取得优势,并不是什么问题!”德军总参谋长毛奇伯爵说道。德国的动员能力向来是世界一流的,加上德国境内完善的铁路运输网,可以使得德国轻易的将军队运往前线。当然,这主要是德国西线。至于东线,那主要是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中华帝国的战场。那里的交通依旧非常的糟糕。德国人之所以没有在东欧大规模的修建铁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