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86)(2/3)
想问的问题时,便写出来,交给吉海拿出去,递给裴凛之,由他代问。
因为最后一轮的面试还是萧彧本人,挑选出其中最为优秀的十人进行面试。
第一次选拔考试,状况百出,但结果还是不错的。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考试与面试,三月十八日,正式榜单张贴出来,最终选拔出来的人为一百名,有三人在面试时被淘汰。
接下来,这一百人将经过挑选分配到各个职位上去,萧彧终于有自己的人手了。
第100章 出征
三月初一, 崖州也进行了选拔考试。崖州的人口约为广州的十分之一,报名人数却有将近二百人,这说明了萧彧以及新政在崖州的影响要远大于广州。
也是同样的考题,考试结束后, 先由姚陶、唐敬云、孟洪、关山等进行初审, 再将试卷送往番禺进行最后的审核。
这是为了以防试卷在运送途中出现遗失与损坏,考生至少还有一个成绩。
崖州报考的人数虽然多, 但成绩没法与广州的比, 最后录取的人数在五十人左右, 前六的考生被选中前往广州,由萧彧亲自面试,且大概率会留在朝中任职。
也就是说, 第一次选拔考试,录用了一百五十人。此外武科也招收了五名考生,因为报考武科的考生太少了。
分配的时候,番禺留了二十几人,分别安排到各个衙门中,从基层做起。
萧彧当初设计的六部中央机构,目前仅有兵部与户部成立起来了, 兵部由裴凛之领衔,户部是闵翀负责。
这次考试结束之后, 萧彧打算将礼部开设起来, 由王启为尚书, 负责教育、礼乐、民族与外交问题。
萧彧深知,王启代表的是传统儒家思想, 他统领礼部, 教育改革的阻力会比较大。
但放眼整个天下, 能够认同他思想的,除了裴凛之和闵翀,也就是他亲自教出来的那些学生。
而这些学生都还太年轻,根本担不了如此重任,只能慢慢来。好在现在班底不大,他可以自己多费点心,引导一下教育的方向。
萧彧去请王启出山的时候,王启拒绝了:恕难从命。如今我乃陛下阶下囚,怎能担此大任。王启终于改口了,也就意味着,他已经认可了萧彧的身份。
萧彧言辞恳切地说:我也深知王大人的忧虑。但思虑再三,似乎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如今我朝初创,百业待兴,人才奇缺。虽说刚考完选拔试,但到底都是新人,礼部尚书此等职务,非德高望重者不能担当,所以才请王大人出来主持。请王大人协助我!
王启捋着胡须,叹气:非我不愿,实不能也。我若是真在你朝担任官职,只怕族中父老受我牵连。
萧彧点头:确是我强人所难了。如今礼部尚书之位只能虚位以待了,王大人何时想通了,便可来找我。不过往后我若还是有什么疑问,希望还能得到王大人的释疑解惑。既然不能来当官,那就给自己当个顾问吧。
这点王启倒是没拒绝:愿意为陛下效劳。
所以尽管王启没担任官职,萧彧还是按照礼部尚书的职务为他发放俸禄,如今王启回不去建业,又不能出仕,一家子总不能坐吃山空。
礼部还是创办起来了,萧彧任命一名叫谢从的崖州士子为礼部侍郎,专门负责教育事宜,因为他从前在崖州担任学塾夫子,由他来督办各地学塾是再合适不过了。
广州人口过百万,学童数量自然与崖州不能相提并论。除了要修建更多的学塾,聘请更多的夫子,还要准备更多的教材。
广州学童受教育程度普遍要比崖州高一些,有不少已经上过家塾与私塾,所以并非都是初级班,因而教材也就不是只有四书五经便足够。
况且就算四书五经,他们也没刻完雕版。雕版印刷的效率太低,成本太高,萧彧决定弄活字印刷。
晚上睡觉的时候,萧彧对裴凛之说:凛之,你明日安排人去一趟崖州,将刻版师傅都接过来,还要带两名优秀的陶工过来。
裴凛之有些意外:你打算在广州烧瓷器?
萧彧摇头:不烧瓷器。我打算烧字。
烧字?裴凛之被弄蒙了。
萧彧解释:雕版印刷太慢了。我想将每一个字都做成陶字模,然后根据一篇文章的需要挑选字模进行排版,这样雕刻一个字就能反复使用,也就不需要每本书都刻一个雕版了。
裴凛之激动地握住萧彧的双肩:还能这样?简直是太厉害了,小彧,你还有什么惊喜是我不知道的?
萧彧看着裴凛之傻乐:我脑子里比你们多了两千年的技术积累,我知道很多很多,但是迫于技术和现有条件,很多都没法实现。
裴凛之搓搓手:没事,没事,你让我消化一下,这个已经相当惊人了。这个活字印刷,将大大降低印刷成本,那让天下孩童都能上得起学就完全不成问题了。你怎么能这么聪明呢?
这不是我聪明,而是人类太聪明,我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萧彧笑着说。
裴凛之说:我也有事要跟你商量。
萧彧说:你说。
裴凛之说:闵大人说北边的动乱愈演愈烈,萧祎暂时无暇顾及我们这边。我想趁
因为最后一轮的面试还是萧彧本人,挑选出其中最为优秀的十人进行面试。
第一次选拔考试,状况百出,但结果还是不错的。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考试与面试,三月十八日,正式榜单张贴出来,最终选拔出来的人为一百名,有三人在面试时被淘汰。
接下来,这一百人将经过挑选分配到各个职位上去,萧彧终于有自己的人手了。
第100章 出征
三月初一, 崖州也进行了选拔考试。崖州的人口约为广州的十分之一,报名人数却有将近二百人,这说明了萧彧以及新政在崖州的影响要远大于广州。
也是同样的考题,考试结束后, 先由姚陶、唐敬云、孟洪、关山等进行初审, 再将试卷送往番禺进行最后的审核。
这是为了以防试卷在运送途中出现遗失与损坏,考生至少还有一个成绩。
崖州报考的人数虽然多, 但成绩没法与广州的比, 最后录取的人数在五十人左右, 前六的考生被选中前往广州,由萧彧亲自面试,且大概率会留在朝中任职。
也就是说, 第一次选拔考试,录用了一百五十人。此外武科也招收了五名考生,因为报考武科的考生太少了。
分配的时候,番禺留了二十几人,分别安排到各个衙门中,从基层做起。
萧彧当初设计的六部中央机构,目前仅有兵部与户部成立起来了, 兵部由裴凛之领衔,户部是闵翀负责。
这次考试结束之后, 萧彧打算将礼部开设起来, 由王启为尚书, 负责教育、礼乐、民族与外交问题。
萧彧深知,王启代表的是传统儒家思想, 他统领礼部, 教育改革的阻力会比较大。
但放眼整个天下, 能够认同他思想的,除了裴凛之和闵翀,也就是他亲自教出来的那些学生。
而这些学生都还太年轻,根本担不了如此重任,只能慢慢来。好在现在班底不大,他可以自己多费点心,引导一下教育的方向。
萧彧去请王启出山的时候,王启拒绝了:恕难从命。如今我乃陛下阶下囚,怎能担此大任。王启终于改口了,也就意味着,他已经认可了萧彧的身份。
萧彧言辞恳切地说:我也深知王大人的忧虑。但思虑再三,似乎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如今我朝初创,百业待兴,人才奇缺。虽说刚考完选拔试,但到底都是新人,礼部尚书此等职务,非德高望重者不能担当,所以才请王大人出来主持。请王大人协助我!
王启捋着胡须,叹气:非我不愿,实不能也。我若是真在你朝担任官职,只怕族中父老受我牵连。
萧彧点头:确是我强人所难了。如今礼部尚书之位只能虚位以待了,王大人何时想通了,便可来找我。不过往后我若还是有什么疑问,希望还能得到王大人的释疑解惑。既然不能来当官,那就给自己当个顾问吧。
这点王启倒是没拒绝:愿意为陛下效劳。
所以尽管王启没担任官职,萧彧还是按照礼部尚书的职务为他发放俸禄,如今王启回不去建业,又不能出仕,一家子总不能坐吃山空。
礼部还是创办起来了,萧彧任命一名叫谢从的崖州士子为礼部侍郎,专门负责教育事宜,因为他从前在崖州担任学塾夫子,由他来督办各地学塾是再合适不过了。
广州人口过百万,学童数量自然与崖州不能相提并论。除了要修建更多的学塾,聘请更多的夫子,还要准备更多的教材。
广州学童受教育程度普遍要比崖州高一些,有不少已经上过家塾与私塾,所以并非都是初级班,因而教材也就不是只有四书五经便足够。
况且就算四书五经,他们也没刻完雕版。雕版印刷的效率太低,成本太高,萧彧决定弄活字印刷。
晚上睡觉的时候,萧彧对裴凛之说:凛之,你明日安排人去一趟崖州,将刻版师傅都接过来,还要带两名优秀的陶工过来。
裴凛之有些意外:你打算在广州烧瓷器?
萧彧摇头:不烧瓷器。我打算烧字。
烧字?裴凛之被弄蒙了。
萧彧解释:雕版印刷太慢了。我想将每一个字都做成陶字模,然后根据一篇文章的需要挑选字模进行排版,这样雕刻一个字就能反复使用,也就不需要每本书都刻一个雕版了。
裴凛之激动地握住萧彧的双肩:还能这样?简直是太厉害了,小彧,你还有什么惊喜是我不知道的?
萧彧看着裴凛之傻乐:我脑子里比你们多了两千年的技术积累,我知道很多很多,但是迫于技术和现有条件,很多都没法实现。
裴凛之搓搓手:没事,没事,你让我消化一下,这个已经相当惊人了。这个活字印刷,将大大降低印刷成本,那让天下孩童都能上得起学就完全不成问题了。你怎么能这么聪明呢?
这不是我聪明,而是人类太聪明,我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萧彧笑着说。
裴凛之说:我也有事要跟你商量。
萧彧说:你说。
裴凛之说:闵大人说北边的动乱愈演愈烈,萧祎暂时无暇顾及我们这边。我想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