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节(3/4)
,刘编修在家里呼朋唤友,说神宗宣宗少年时的故事可能要重演,太子有可能继位,到时候王皇后临朝称制,刘皇后被置于何地。他们聊朝廷礼制的问题,嫡母和婶母,昭穆制度,官家任性妄为从此绝嗣的事儿,一连说了好多天。”
李乾顺心里兴奋,后宫外戚通常是祸乱的根源,表面上还很冷静:“哦?说说他们后宫诸事。”这可太有意思了。赵佶现在营造的局面非常危险,他活着的时候天下太平,他死了之后,太子的嫡母、生母、以及占不住名分大义但更掌握实权的王皇后三个女人搅合在一起,可甭提多乱了,除了太子生母势单力孤之外,朝堂上都得分做两党,各支持一位太后。这乱象还不是一时半刻的,等到小太子长到能亲政的时候,还得再兴起一轮血雨腥风。内斗好啊!
西夏王有亲生儿子,嫡长子,已经册为太子了,派使者告知宋朝的时候他心里窃喜了很久,足有半年之久。虽然国力不如赵佶,但在这方面赢了,而且永远的赢了。
探子:“当今大宋的王皇后,性格刚强,有人说她是真有修行,也有人说她是脾气大,时常闭关修行,非要赵官家去哄才肯出关,要不然就闭关不出。她监国理政的时候,朝臣们和她多有矛盾,怨她和官家一样重武轻文,但也服她料事如神,派去宋辽边关的军队和火器正好赶上使,还有些别的事儿,也说的很准。宣宗的刘皇后,在赵官家生病的时候私自联络外臣,以前宣宗再生时就有专宠和妖媚惑主的说法,官员们弹劾她的人不少。太子的生母贤妃,一点声息都没有,家人加恩做了承恩公,也没什么动静。现在向太后死了,留下的是朱太后,是太子的亲祖母,一个柔弱妇人。”
李乾顺微微一笑,对此不置一词。赵官家春秋鼎盛的时候,除了刘皇后不会有别的傻子主动冒头挑衅,等他一死,那可就什么都不一定了。朱氏、刘氏、贤妃肯定闹成一团,王氏掌权这么久,在朝堂上也会有自己的心腹,可她要是逼退这另外三个妇人,太子肯定怜惜祖母和亲娘。
多么美好的未来啊。现在的小问题是赵佶什么时候死,或者是变得昏庸,和太子离心离德,到那时候一番内乱自顾不暇,就是西夏的机会。
……
差不多也是四月中旬,辽国也在开会。
当年因为贤德而被冷落的文妃萧瑟瑟已经成了现任萧太后,和耶律余睹以及自己的父兄一起,按照理论上的正确治国方式来治理,结果还真不错,百姓们安居乐业,士兵们粮草充足,百姓们的怨言已经平息了。朝廷上下糜烂慵懒的气息都被清扫干净,恢复了蒸蒸日上的状态,士兵们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金国使者来探查过,离开时的样子似乎觉得很遗憾。
现在虽然没有袭扰边关,但总是时不时的在新制定的国境线附近跑马,让辽国守边关城寨的士兵时常精神紧张。
萧太后放下手里的信,这是赵官家的亲笔信。她才三十多岁,精力充沛:“西夏派遣奸细去大宋,这本不足为奇,他一定也往大辽派了些人,反正是平民百姓,能知道什么事呢?那西夏奸细做了什么,竟惹得宋主如此大怒,要教训西夏?”
枢密使耶律余睹也看过了这封信:“臣以为,西夏派去的奸细,可能不只是探查消息,除了朝廷宣称的窃取黄金之外,他们很有可能还造谣生事。”这是他派去的探子汇报的,互相派探子很正常,每年的使者就负责这个事儿,有时候互赠的仆从也收集情报,赵官家自己名下的店铺更是明目张胆。那楚东昌本来只是个大掌柜,遇事儿时胆敢调动数十万贯的钱财,招兵买马,硬生生用钱砸平了燕云十六州不安分的人,要说他来的时候没得赵官家的密旨,那谁都不信。
丞相们也开始探讨这件事:“总觉得西夏肯定又干了什么惹人愤怒的事,一般情况下,赵官家的脾气是很好的。”
“是啊,宋主脾气就比咱们辽主稍微差一点,咱们这位年轻的、尚未亲政的陛下才是圣人心肠。话说回来纵观中原历史,赵官家也可以算是顶尖的好皇帝了,借鉴度日,勤政爱民,任人唯贤。”
“可是李乾顺那小子表面上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恪守臣节,难道是私下里……派人散播关于赵官家和太子之间的谣言? ”
耶律余睹暗自点头,确实如此,这是赵佶身边最大的弱点。一旦有人议论宣宗的死因成谜,或是议论起当今的宋朝太子血脉可疑——辽国都有人怀疑那可能就是赵佶出入宫禁时,与宫人偷情所得的儿子,因为身份或者时间尴尬,才不能表明身份。要不然让侄子继位很正常,不过继不正常。
但他不信这种说法,反而公开告诉其他人,宋主是个坐怀不乱的君子。年少的辽主也不相信这种说法,难得的斥责官员不应该胡言乱语诽谤他人。
敖卢斡在被赞美的时候羞惭的笑了笑,听到最后,也符合他的猜测,他本不想把人把事情想得这么坏,可惜西夏人就是这么坏。
皱起眉开口:“赵森的年纪渐长,我一直都担心他们叔侄相疑…宣宗对赵官家可谓仁至义尽,天下间再也没有这么好的兄长,赵官家也尽力回报他,这本是千古美谈,只可惜…到了皇家的事,父子夫妻也不免反目,实在
李乾顺心里兴奋,后宫外戚通常是祸乱的根源,表面上还很冷静:“哦?说说他们后宫诸事。”这可太有意思了。赵佶现在营造的局面非常危险,他活着的时候天下太平,他死了之后,太子的嫡母、生母、以及占不住名分大义但更掌握实权的王皇后三个女人搅合在一起,可甭提多乱了,除了太子生母势单力孤之外,朝堂上都得分做两党,各支持一位太后。这乱象还不是一时半刻的,等到小太子长到能亲政的时候,还得再兴起一轮血雨腥风。内斗好啊!
西夏王有亲生儿子,嫡长子,已经册为太子了,派使者告知宋朝的时候他心里窃喜了很久,足有半年之久。虽然国力不如赵佶,但在这方面赢了,而且永远的赢了。
探子:“当今大宋的王皇后,性格刚强,有人说她是真有修行,也有人说她是脾气大,时常闭关修行,非要赵官家去哄才肯出关,要不然就闭关不出。她监国理政的时候,朝臣们和她多有矛盾,怨她和官家一样重武轻文,但也服她料事如神,派去宋辽边关的军队和火器正好赶上使,还有些别的事儿,也说的很准。宣宗的刘皇后,在赵官家生病的时候私自联络外臣,以前宣宗再生时就有专宠和妖媚惑主的说法,官员们弹劾她的人不少。太子的生母贤妃,一点声息都没有,家人加恩做了承恩公,也没什么动静。现在向太后死了,留下的是朱太后,是太子的亲祖母,一个柔弱妇人。”
李乾顺微微一笑,对此不置一词。赵官家春秋鼎盛的时候,除了刘皇后不会有别的傻子主动冒头挑衅,等他一死,那可就什么都不一定了。朱氏、刘氏、贤妃肯定闹成一团,王氏掌权这么久,在朝堂上也会有自己的心腹,可她要是逼退这另外三个妇人,太子肯定怜惜祖母和亲娘。
多么美好的未来啊。现在的小问题是赵佶什么时候死,或者是变得昏庸,和太子离心离德,到那时候一番内乱自顾不暇,就是西夏的机会。
……
差不多也是四月中旬,辽国也在开会。
当年因为贤德而被冷落的文妃萧瑟瑟已经成了现任萧太后,和耶律余睹以及自己的父兄一起,按照理论上的正确治国方式来治理,结果还真不错,百姓们安居乐业,士兵们粮草充足,百姓们的怨言已经平息了。朝廷上下糜烂慵懒的气息都被清扫干净,恢复了蒸蒸日上的状态,士兵们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金国使者来探查过,离开时的样子似乎觉得很遗憾。
现在虽然没有袭扰边关,但总是时不时的在新制定的国境线附近跑马,让辽国守边关城寨的士兵时常精神紧张。
萧太后放下手里的信,这是赵官家的亲笔信。她才三十多岁,精力充沛:“西夏派遣奸细去大宋,这本不足为奇,他一定也往大辽派了些人,反正是平民百姓,能知道什么事呢?那西夏奸细做了什么,竟惹得宋主如此大怒,要教训西夏?”
枢密使耶律余睹也看过了这封信:“臣以为,西夏派去的奸细,可能不只是探查消息,除了朝廷宣称的窃取黄金之外,他们很有可能还造谣生事。”这是他派去的探子汇报的,互相派探子很正常,每年的使者就负责这个事儿,有时候互赠的仆从也收集情报,赵官家自己名下的店铺更是明目张胆。那楚东昌本来只是个大掌柜,遇事儿时胆敢调动数十万贯的钱财,招兵买马,硬生生用钱砸平了燕云十六州不安分的人,要说他来的时候没得赵官家的密旨,那谁都不信。
丞相们也开始探讨这件事:“总觉得西夏肯定又干了什么惹人愤怒的事,一般情况下,赵官家的脾气是很好的。”
“是啊,宋主脾气就比咱们辽主稍微差一点,咱们这位年轻的、尚未亲政的陛下才是圣人心肠。话说回来纵观中原历史,赵官家也可以算是顶尖的好皇帝了,借鉴度日,勤政爱民,任人唯贤。”
“可是李乾顺那小子表面上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恪守臣节,难道是私下里……派人散播关于赵官家和太子之间的谣言? ”
耶律余睹暗自点头,确实如此,这是赵佶身边最大的弱点。一旦有人议论宣宗的死因成谜,或是议论起当今的宋朝太子血脉可疑——辽国都有人怀疑那可能就是赵佶出入宫禁时,与宫人偷情所得的儿子,因为身份或者时间尴尬,才不能表明身份。要不然让侄子继位很正常,不过继不正常。
但他不信这种说法,反而公开告诉其他人,宋主是个坐怀不乱的君子。年少的辽主也不相信这种说法,难得的斥责官员不应该胡言乱语诽谤他人。
敖卢斡在被赞美的时候羞惭的笑了笑,听到最后,也符合他的猜测,他本不想把人把事情想得这么坏,可惜西夏人就是这么坏。
皱起眉开口:“赵森的年纪渐长,我一直都担心他们叔侄相疑…宣宗对赵官家可谓仁至义尽,天下间再也没有这么好的兄长,赵官家也尽力回报他,这本是千古美谈,只可惜…到了皇家的事,父子夫妻也不免反目,实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