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董和董允李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ps:最近几章引用史料过多,十分对不起大家,不过如果不引用历史,又不知道该怎么介绍这几位人才,毕竟他们在演义上没有多少露脸的机会。(、李恢、费观、费诗、秦宓、谯周、杨洪等文官,特别是董家和费家,吕布需要降尊纡贵地拉拢,因为董和的儿子是董允,董和又是李恢的举荐人,费观有个族子叫做费祎,这两个家族主宰了蜀汉后期。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祖先本为益州境内的巴郡江州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和举家西迁,离开南郡来到益州,在益州牧刘璋手下为官,先后担任牛鞞县长、江原县长、成都县令等职位。当时蜀地因富裕丰实,百姓生活奢侈,商人更穿公侯贵族的服饰、吃珍奇美食,婚姻葬送等事甚至倾家荡产都要办好。成都作为益州的治所,是达官贵人、豪商大贾聚集之地,董和作为成都的长官,有意在当地推行俭朴风气,亲自带头节俭,穿粗衣、吃蔬食,生活上不逾矩犯上,从而令当地风气有所改善,百姓都十分敬畏他。后来成都县中豪强都不满董和执法严厉,纷纷说服刘璋调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当董和要走时,下属官吏、黎民百姓甚至老弱妇孺等数千人都相携而出,乞求留下董和,刘璋便准董和再留任两年。
    两年后,董和升迁为益州郡太守。益州郡在远离成都的南中地区,汉夷杂居,董和仍然清廉简约,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相处时,都能以真诚之心对待,所以南中人都爱戴、信任他。
    刘备入主益州。征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一起署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政务(时刘备任左将军兼大司马),两人相交甚欢。董和为官二十多年,在外治理边远地区,在内执掌机要权衡,到死时,家中仍无多余之财。诸葛亮对董和十分怀念,认为他办事周到、能及时匡正自己的失误,且将董和与自己的好友徐庶和崔州平相提并论。
    吕布根据董和在历史上的简历。认为董和抚慰蛮族有道,任命董和为益州郡太守,让他镇抚那里的蛮族。
    董和有一子董允,官至侍中兼尚书令,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
    董允少时与费祎在蜀中名闻遐迩。董和认为他们两人优劣难分。有一次董允与费祎同往参加许靖之子的葬礼,董和给了他们一辆简陋的车驾,董允觉得耻辱,因此神色不安,但费祎却安然自若。董和知道后,于是认为费祎的德行方面要优于董允。
    刘备立太子刘禅时,任命董允与费祎为太子舍人。后董允调任太子洗马,而费祎调任太子庶子。刘禅即位后,董允与费祎同为黄门侍郎。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驻于汉中。诸葛亮担心后主刘禅年纪尚轻,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认为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于是想委任他负责处理皇宫内的事务。其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郭攸之、费祎、董允之名。希望刘禅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不久,诸葛亮任命侍中费祎为丞相府参军。随从北伐;于是董允接替他担任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
    由于侍中郭攸之性格温顺,不敢管事,只是摆设而已,因此宫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个人负责。董允处理事务为防制为主,经常敢于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刘禅经常想要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董允则劝刘禅不应立过多后妃,认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由于董允坚持不允许刘禅的做法,刘禅也无可奈何,此后变得更加畏惧他。当时,诸葛亮北伐在外,蒋琬负责处理丞相府政务,而董允则负责在宫中匡扶君主,共同保持蜀汉后方稳定。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杨仪争执再起,互相控告对方谋反。董允与蒋琬都保举杨仪而质疑魏延的行动。其后尚书令蒋琬担任了益州刺史,他上书刘禅,希望能赐费祎及董允爵位、食邑,但董允始终推辞不受。刘禅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更想擅权专政,董允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为非作歹。终董允一世,黄皓之位只不过是黄门丞而已。
    董允为人恪守正直,从不高高在上,总是礼贤下士。有一次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约定时间游宴,车驾都已经准备好了,而郎中董恢前来拜见,董允马上停下来接待他。董恢当时年少官微,见董允为他这个下臣而操劳,甚为不安,于是请求离去。董允不答应:“本来出行的目的就是与志同道合之人游玩畅谈,现在君已屈尊来见,刚要一起好好说说话,却要舍掉此谈,去参加那个宴会,这不合适。”于是便与费祎等罢驾不去游玩了。
    公元244年,大司马蒋琬因疾转增剧,不能处理国事,朝廷于是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代理军国大事。董允以侍中的身份兼尚书令一职,成为大将军费祎的助手,最后在246年逝世。
    在蜀汉士民眼中,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董允有匡主护国之功,其去世后,接替董允的侍中陈祗为人谄媚,与中常侍黄皓逐渐把持朝政,迷惑刘禅,终于导致蜀汉灭亡,蜀汉人民都因此而追思董允。《三国志》中经常把子孙后辈的事迹记载在父兄长辈的事迹之后,合为一传,如夏侯霸的事迹就记载在其父夏侯渊之后,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