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3章 进汝南蜀汉临豫州(1500月票加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最近曹魏接连收到坏消息,先是诸葛亮出祁山,从陇右取平坦大道进军长安,司马懿率军出长安,原本打算在险关要隘严防死守,如此待诸葛亮粮草耗尽之后自会退去。
    然则时有西凉大将韩德,善使开山大斧,有万夫不当之勇,引西羌诸路兵八万到来,韩德不知诸葛亮厉害,执意出战,司马懿苦劝不听,只得任由他去。
    韩德带四子并西羌兵八万,取路至凤鸣山,正遇蜀兵,两阵对圆,韩德出马,四子列于两边,长子韩瑛,次子韩瑶,三子韩琼,四子韩班皆精通武艺,弓马过人,韩德厉声大骂曰,“反国之贼,安敢犯吾境界!”
    马超闻言大怒,“吾久不回西凉,跳梁小丑也敢轻视?”遂挺枪纵马,单搦韩德交战,长子韩瑛,跃马来迎;战不三合,被马超一枪刺死于马下。
    次子韩瑶见之,纵马挥刀来战,马超施逞旧日虎威,抖擞精神迎战,韩瑶抵敌不住,三子韩琼,急挺方天戟骤马前来夹攻,马超全然不惧,枪法不乱;四子韩琪,见二兄战云不下,也纵马抡两口日月刀而来,围住马超。
    马超在中央独战三将,少时,韩琪中枪落马,韩阵中偏将救之不及,韩琪身死当场,韩琼按戟,急取弓箭射之,连放三箭,皆被马超用枪拨落;韩琼大怒,仍绰方天戟纵马赶来;却被马超飞锤砸中面门,落马而死。
    韩瑶纵马举宝刀便砍马超,马超闪过宝刀,请舒猿臂生擒韩瑶归阵,复纵马取枪杀过阵来,韩德见四子皆丧于马超之手,肝胆皆裂,先走入阵去;西凉兵素知马超之名,今见其英勇如昔,谁敢交锋?马超到处,阵阵倒退,马超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
    诸葛亮见马超大胜,指挥蜀兵掩杀,西凉兵大败而走,韩德又被马超擒住,众西凉兵摄于马超虎威,跪地求降者无算,口中皆呼“神威天将军”不止。
    “久闻孟起在西凉威望无双,今日一见方才知晓孟起之威更在传言之上啊!”马超回营之时,赵云在一边赞道。
    “吾不喜败了韩德,也不喜收服如此多的士卒,吾只喜孟起英勇又如当年!”诸葛亮看着马超,只见他面目红润,眼中英气勃发,那还有前两年那种死气沉沉的样子,“孟起此番立下大功,陛下定有重赏。”
    “吾此番跟随丞相北上,却不是为了封赏,只愿为家父报仇雪恨!”这番厮杀也让马超感到酣畅淋漓,时隔多年,他重又看到了为马腾、马休、马铁等人报仇的希望。
    “孟起定能得偿所愿。”如今蜀汉大军两路并进,不再是自己独立支撑蜀汉,诸葛亮也看到了自己理想实现的希望。
    战后稍事歇息,诸葛亮继续率领大军行进,一路上不断有仰慕马超声望的陇右羌人部落来投,蜀军队伍越发雄壮起来。
    诸葛亮喜道,“此次和孟起一同北上,却是等于我蜀汉多了十万精锐啊!”他不由得再次想到了沈隆,要不是沈隆治好了马超的病,恐怕这一路定然没有这么顺利吧?
    这一日又到了天水城外,姜维自告奋勇前去联系城内的姜氏族人以为内应,诸葛亮欣然应允,姜维安排得当,城中姜氏族人拿下了郡守,打开城门迎接大军入城,蜀汉未伤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天水城,诸葛亮不由得对姜维刮目相看,“伯约小小年纪,就精通兵法,若是假以时日,我蜀汉又多一名帅才啊!”
    马超也对姜维赞誉有加,说起了姜维跟随自己这段时间的诸般攻击,诸葛亮听完越发欣喜,当下就要横刀夺爱收姜维为徒,传承自己衣钵,姜维也是大喜过望,连忙给诸葛亮行拜师之礼,确定了师徒名分。
    只是在起来之后,姜维心中却是稍有遗憾,若非沈子丰年纪太轻,自己拉不下颜面,或许拜他为师也是不错的选择。
    曹丕听闻诸葛亮借马超、姜维轻而易举就击败韩德、拿下天水之后勃然大怒,不等他商量出对策,又收到了宛城陷落的消息,于是怒火欲盛。
    如今曹操时期的五大谋臣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皆以去世,曹丕手下谋臣之中以司马懿、陈群为首,眼下司马懿去长安抵挡诸葛亮,于是陈群就成了曹丕咨询的主要对象,听到曹丕询问,陈群立刻出列应对。
    “陛下,马超在羌人之中颇有威望,然羌人部落混杂,彼此恩怨颇多,纵使马超也不能让他们齐心协力,故虽有众多羌人加入蜀军也勿用忧虑,兼之司马仲达善用兵,变化若神,定能挡住诸葛孔明。”
    “如今所虑者当属沈子丰,若是他水淹宛城而下之,或是勾结城中大户夺门取城尚不足虑;然则此人却是以堂堂之师强攻拿下宛城,以曹子丹用兵之才,宛城之高墙厚壁,尚且只能挡住沈子丰旬月,其后豫州、襄城、颍阳如何能挡?”陈群也怕啊,这样的坚城,这样的名将强军,既然如此轻松就被沈隆从正面击败了?
    那怕是你用阴谋诡计拿下宛城,陈群心里也好受些啊,毕竟阴谋诡计一次两次或许还管用,次数一多大家自然会有提防,可像沈隆这种堂堂正正从正面强攻,就破了宛城,以后还怎么应对?起码陈群是没什么好办法了。
    群臣商议再三,最终也只能继续给曹真派遣援军,让他返回豫州防守,司马懿去了长安,曹休去了徐州,就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