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胡同养娃记 第349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开遍全国!
    按照范晓娟这个方法,专卖店不可能开太多,她要买商铺,自己装修然后租给自己。
    这想法谁能扛得住啊,公司里面的人都反对,主要是京市这几家专卖店的现金流周转太好了,给人错觉,就是专卖店只要继续开下去,每一家都会有这样的规模。
    范晓娟清了清嗓子:“沪市的专卖店肯定要开,这一点是咱们在上次的讨论中已经确定好了的。”
    但是她这一趟去了沪市,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老朱同志把范晓娟请进办公室。
    “小范呐。”
    “朱总,您先别开口,让我猜猜您要说啥。”范晓娟心里跟明镜儿一样,她做的再好也没有用,在公司的资历这样摆着,国企就是这样,要论资排辈,她说话还是不够有份量。
    老朱同志开口:“是有这个意思,大家都想看见成果。”
    可是开店哪有那么好开,说挣钱就财源滚滚,正当路边的人是傻的哦。
    九十年代盲目自信,盲目扩张,最后资金链断裂阵亡的企业不在少数,范晓娟就算是再飘,也没有飘尘那样,她很自信自己能稳稳的带着这艘船上的人平稳航行,只要船上的人别乱晃。
    范晓娟拿出去年的销售表格:“朱总,给您看看去年四家专卖店,两家专柜的销售额,您再看看咱们适不适合盲目扩张。”
    平均每家店的销售额有五十多万,全年下来的现金流有三千多万。
    这里面,光家具的销售额就占了三分之一。
    家具的利润目前占据华英最大的份额,也最有挑战性,热销的款式也最容易被模仿,一旦市场上出现了同款,开始打起来价格战,利润也会大幅度下滑。
    对于一个仅仅只有五百多人的小型企业来说,华英的起死回生创造了奇迹。
    朱总摇摇头:“并不是我不认同你的观点,小范——”
    范晓娟以为他还要继续刚刚在会议室的论点呢。
    朱总啊,咱们不能太飘啊,所有人都只会算乘法,六家店年销售额三千多万,那六十家岂不就是三个多亿?
    赚钱要是这么容易就好了。
    朱总怒了:“你还能让人说句话不!”
    范晓娟尴尬:“您,您说。”
    朱总从抽屉上拿出一份报纸:“京市日报,你看过吧,人家说要来咱们厂采访一下,我这么大年纪了,也就不出这个风头了,这事儿就交给你了啊,改革的事情你比我懂,解决就业问题的事儿你也比我懂。”
    范晓娟:“……”
    您是甩锅侠吗,可采访这事儿我也不懂啊。
    第262章
    要采访,可这事儿范晓娟也不懂啊。
    两世做人,她都没上过报纸呢,更何况这条产品线是杨阳在跟,她也没跟人家打过交道。
    不过老朱同志说了:“小范,你也应该跟那边交流交流,我知道你跟小马关系好,但是小马跟小肖两人是良性友好竞争关系,可不是什么死对头,杨阳跟小马也是有交情的嘛,有空你去看看人家,我不是听说,你最喜欢请产线的人吃饭?”
    “吃饭?”
    “这感情不就是从饭桌上交流出来的嘛,小范你这人很会请客吃饭,这事儿就交给你了,要采访你得了解那些人,也得抽空跟人家吃饭嘛。”
    范晓娟喜欢请人吃饭这是出了名的。
    以前是因为产线的员工要加班,她总抽点部门经费去慰问人家,买点烧烤买点炸串买点炸鸡柳这些小零食,久而久之跟人混熟了,大家也经常在一起吃饭。
    别小看华国人民的饭桌文化,感情就是这样一步步交流出来的,所以范晓娟一声要加班,产线谁不是铆足劲往前面冲?
    老朱同志笑着说:“厚此薄彼可是不好哟。”
    《京市日报》要来采访的事情不翼而飞。
    关键不是采访谁,而是有人来要华英采访啊,这可是好多年都没有了的事儿,上一次被采访,还是六十年代的事情了。
    这次的工作交给了许静,她连忙阻止各个办公室搞清洁工作:“听说还要拍照呢,要拍咱们的办公环境,当成京市老国企的优秀典范来采访的。”
    “那咱们范经理不就是风头大了嘛。”
    许静这次总算是出到了风头:“也不止范经理,到时候你们认真工作的样子,也会被拍进镜头里,《京市日报》最喜欢刊登劳动人民努力工作的样子了。”
    “那咱们要不要打扮一下?”
    许静又说:“又不是搞晚会,不用太郑重,范姐说只要表现的跟平常一样,展现出咱们华英人的优秀风貌就好了,好看不好看不是重点。”
    华英人有什么优秀风貌,最近两个产品线可是掐的紧着呢。
    新来的以肖翠凤为首,也是个四十几岁的妇女,能干人,以前还拿过区级劳动模范的,谁知道这几年单位一天天的不行了,整合了又整合,还是下岗了,最后单位剩下来了个空壳子,他们是被华英厂收购了的。
    在他们心目中,自己就是后娘养的,得不到重视也是应该,可谁还没点脾性了?
    最后两个厂子一合并,现在华英有两块地方。
    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