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人员流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层员工连饭都吃不上,哪管你什么理由。
    这些人根本就没有重新上台的民意。
    对光电来说,这些中小型被兼并企业,最有价值的是地皮,第二位的是产业工人,第三位的是技术人员,最没有用的就是管理团队。
    第二个原因,时间。
    光电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这些被兼并进来的企业领导层,在新的职位上,最长的工作时间还没有超过一年。大多数半年都不到。即使是以中层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他们连试用期都没有过呢。
    更不要提,大家都会对这些人戴着有色眼镜来仔细监督。
    在这种情况下,从光电内部进行人员提拔,是非常困难的。
    ————————
    “那现在怎么办?那我们到哪里去找人?”
    全彩面临的不仅仅是第二产线的问题,很快它就会面临第三条线,第四条线的问题。光电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在这个速度下,招聘等传统方法,全都失效。失去了工大这个大的人力资源池,光电很快就会失去无限扩张的能力。
    “要是再有一个《科仪》就好了。”
    张燕找不到解决方案,只能叹息。
    “这不是废话嘛!”
    几个人,都对这个结论表示同意。
    来自科仪的人员,由于他们来自半导体行业,再加上mocvd以及pecvd的特殊贡献,在光电系的地位非常高。
    但大家谁也没有注意到,《科仪》在两年前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
    “那到底怎么办啊?小成,你倒是说句话啊!”
    “方法还是有的。”
    一直在思考的成永兴,终于开口了。
    “什么办法?”
    “向政府求援。”
    成永兴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向他们求援干什么?他们就能帮我们变出人来?”
    几位核心人员,都无法理解。在光电发展的道路上,冰城政府起到的作用,除了贷款以外,其他的事情,基本上没有怎么帮上忙。
    “他们不是帮我们变人,而他们本身就是人!政府就是由人组成的。我们可以从工大要人,为什么就不能向政府要人?”
    在现行体制里,最好的人才,一直在政府手里。
    有这句话,二流人才在企业,一流企业在政府。这种状况,在东三省这种计划体制执行比较彻底的地区更是如此。因为企业是听政府的指令行事!
    除了干部,更重要的是工人。光电的发展速度,已经到了,连兼并企业都来不及的程度。
    “可是我们怎么出面呢?”
    在座的几个人,倒对这个建议不怎么反对。在学校的时候,人员在政府和学校之间流动,也是很频繁的。
    一旦与冰城市政府这个大人力池之间的路线打通,光电短期内,再也不会有人力资源的问题了。
    “让学校帮我们传话吧。这次进来的人,你们自己把关。”
    成永兴把任务分解了,会议也就结束了。
    ————————
    “说起向政府求援人力的事情,我这边还有个信息呢。”
    等两位总经理退出去后,张燕开始向小领导介绍起她听到的八卦。
    “区政府最近也面临人员短缺的问题了。”
    “怎么了?”
    “这一年多,区里不少人员,主动停薪留职,下海自己去做买卖去了。区里还在研究怎么办才能制止这种人员流失的势头。”
    张燕跟区政府的一帮人,走得始终比较近。
    “千万不要,如果你有渠道,把我的意见带给他们。这些人,千万不要挽留。”
    成永兴的话语,从来都是死不惊人语不休。
    “为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人为什么要下海?”
    “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挣钱呗!”
    “对啊!如果你强留这些人,让他们无法下海去挣钱。但他们继续留在体制内,还是想挣钱,你想想,这会是什么结果?”
    “你这个观点有点意思。”
    留在体制内怎么挣钱?答案不言而喻了。
    但张燕听到了这个结论,只是微微一笑,也没有把它当做一回事,毕竟它根本就不会发生。
    ————————
    这个事情,其实远比张燕想得复杂。
    当一个系统的人员,失去了流动性,它就像一潭死水一样,很快就会出问题了。
    东三省面临的情况,其实比这还要困难。
    由于社会整体的经济萧条,哪怕是做生意,成功的难度都要比南方地区难得多。自己做生意就变成了一个高风险的事情。
    冰城名噪一时的几条地下服装商业街,算是一面镜子。它的知名度,此时远高于南方的几个大型批发市场,例如义乌商品城。
    随着冰城经济失去活力,冰城服装的品牌,不再被认同,它也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基础。
    它的衰败,代表着东三省的民营经济,彻底失去了发展的空间,民间资本和人力,没有了去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