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江南王(五)(1/1)
第九百四十四章 江南王(五)
刘赐一直坐到夕阳西下,他留下一两银子,悄然走了,当夜,这二十具尸首被收在城北郊的乱葬岗,刘赐和柳咏絮商量了,让同济会派出了人,第二天在这些尸体腐臭之前,在深夜将这些尸体给挖出来,葬在了灵隐寺后头的一处山坡上。
这面山坡朝东,背靠西湖山,面朝灵隐寺与西湖,也算一处风水宝地,因为这里葬着昔日上官家二十个重要人物,所以这块坡地被称为“上官坡”。
而此时上官家的亲族人等四百多人已经出发,被发往东北戍边,其中包括一百多个一两岁到十多岁不等的男丁,上官家素来极其注重生育,严尚官和上官伯桀都知道生育出强大的族群后裔,尤其是养育大量男丁,才是家族繁荣昌盛的根本,所以上官家的男子都娶多个老婆,把生养孩子当作第一等要务。
这些男丁和抚育他们的女人将前往东北的苦寒之地,或许多多少少因为他们的祖脉位于钱塘的好风水的护佑,这些男丁在亲族和女人们的保护下在艰苦之中长大,在十几年之后,这些长大的男丁将面对建州女真冷酷的铁蹄。
那个时候,江南的倭寇已经平定,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北上抵御北方的异族敌寇,来自浙江的浙军成为大明王朝边防的重要力量,而这些上官家的男丁找回了他们的祖籍身份,他们加入了戚继光的浙军,成为浙军的一部分,在边疆建功立业,力图重振他们上官家的荣光。
刘赐安葬了上官家的人物之后,就全心推动那“开放海禁”之事,他已经跟着姚无忌学通了同济会的运营规矩,加上天时地利人和全在他的手上,所以他的事情干得很是顺利。
很快,在即将进入七月之际,同济会被朝廷特赦允许的对外洋贸易的“关口”顺利地建立起来了,这个关口位于双屿港,或者说,整个双屿港,已经成为了大明对外洋贸易的关口,同济会已经彻底地转型,成为朝廷管控下的一个对外贸易通商口岸。
江南织造局派出太监和锦衣卫入驻了双屿港,黄锦显然也极是重视此事,他亲自代表司礼监入驻双屿港,监察同济会和江南织造局的工作,这位黄祖宗无疑把这件事情视为他“飞黄腾达、直上杆头”的最好机会。
七月一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凌晨子时的深夜,大明近一百多年来第一艘“名正言顺”地对外洋贸易的商船将从双屿港驶出,这是历史性的一刻,经过一百多年严厉的封关禁海,大明终于在民间重新开放了海禁,终于再次允许民间向外洋自由贸易。
但是这一次的“开放海禁”还不能为人所知,“同济会与双屿港是朝廷允许的口岸,在这里只要缴纳关税就能在正当地对外洋贸易”这件事仍是隐秘进行的,因为“封关禁海”是大明立国之初就确立的根本性国策,不能轻易动摇,所以不论是朝廷还是南直隶、同济会,都不敢张扬此事,这次“开海”的举措更像朝廷一次“试探性”的举措,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一次的“试探”关乎大明的国运未来。
所以这一次“开放海禁”的时刻仍是显得有些欠缺隆重和尊荣,大明嘉靖三十七年七月一日这一天的凌晨子时时分,这双屿港的港口并没有比往日繁华,只有担负着“开海贸易”这一要务的核心人员齐聚在这个港口上。
刘赐、柳咏絮、红袖、姚可贞、白芷若等自是在场,黄锦和一众司礼监派来的太监也在场,还有刘二、朱十三率领的锦衣卫也在场。
深夜的大海发出低沉的呜咽,浪涛夹着呼啸声拍打在海岸上,海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众人有意整理的衣襟和鬓发都飞扬起来。
他们一众人等站在港口的甲板上,一会儿第一艘“名正言顺”地出洋贸易的商船将经过这片甲板,经过同济会的许可,经过司礼监的登记,然后驶出洋去。
凛冽的夜风吹得柳咏絮有些感到寒意,刘赐自然伸手揽住了她,此时已经接近子时,那船只马上就要开出来了,他们不免都感到些许复杂的心绪。
刘赐想起了冬至,他向红袖问道:“冬至呢?谁在带她?”
红袖说道:“绯儿在住处带她,放心吧。”
红袖也不免紧张,说道:“从我生来,就只听说大明是封关禁海的,从来没想过居然可以开着船光明正大地到外头去卖东西,这着实是……着实是难得的时刻。”
刘赐一直坐到夕阳西下,他留下一两银子,悄然走了,当夜,这二十具尸首被收在城北郊的乱葬岗,刘赐和柳咏絮商量了,让同济会派出了人,第二天在这些尸体腐臭之前,在深夜将这些尸体给挖出来,葬在了灵隐寺后头的一处山坡上。
这面山坡朝东,背靠西湖山,面朝灵隐寺与西湖,也算一处风水宝地,因为这里葬着昔日上官家二十个重要人物,所以这块坡地被称为“上官坡”。
而此时上官家的亲族人等四百多人已经出发,被发往东北戍边,其中包括一百多个一两岁到十多岁不等的男丁,上官家素来极其注重生育,严尚官和上官伯桀都知道生育出强大的族群后裔,尤其是养育大量男丁,才是家族繁荣昌盛的根本,所以上官家的男子都娶多个老婆,把生养孩子当作第一等要务。
这些男丁和抚育他们的女人将前往东北的苦寒之地,或许多多少少因为他们的祖脉位于钱塘的好风水的护佑,这些男丁在亲族和女人们的保护下在艰苦之中长大,在十几年之后,这些长大的男丁将面对建州女真冷酷的铁蹄。
那个时候,江南的倭寇已经平定,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北上抵御北方的异族敌寇,来自浙江的浙军成为大明王朝边防的重要力量,而这些上官家的男丁找回了他们的祖籍身份,他们加入了戚继光的浙军,成为浙军的一部分,在边疆建功立业,力图重振他们上官家的荣光。
刘赐安葬了上官家的人物之后,就全心推动那“开放海禁”之事,他已经跟着姚无忌学通了同济会的运营规矩,加上天时地利人和全在他的手上,所以他的事情干得很是顺利。
很快,在即将进入七月之际,同济会被朝廷特赦允许的对外洋贸易的“关口”顺利地建立起来了,这个关口位于双屿港,或者说,整个双屿港,已经成为了大明对外洋贸易的关口,同济会已经彻底地转型,成为朝廷管控下的一个对外贸易通商口岸。
江南织造局派出太监和锦衣卫入驻了双屿港,黄锦显然也极是重视此事,他亲自代表司礼监入驻双屿港,监察同济会和江南织造局的工作,这位黄祖宗无疑把这件事情视为他“飞黄腾达、直上杆头”的最好机会。
七月一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凌晨子时的深夜,大明近一百多年来第一艘“名正言顺”地对外洋贸易的商船将从双屿港驶出,这是历史性的一刻,经过一百多年严厉的封关禁海,大明终于在民间重新开放了海禁,终于再次允许民间向外洋自由贸易。
但是这一次的“开放海禁”还不能为人所知,“同济会与双屿港是朝廷允许的口岸,在这里只要缴纳关税就能在正当地对外洋贸易”这件事仍是隐秘进行的,因为“封关禁海”是大明立国之初就确立的根本性国策,不能轻易动摇,所以不论是朝廷还是南直隶、同济会,都不敢张扬此事,这次“开海”的举措更像朝廷一次“试探性”的举措,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一次的“试探”关乎大明的国运未来。
所以这一次“开放海禁”的时刻仍是显得有些欠缺隆重和尊荣,大明嘉靖三十七年七月一日这一天的凌晨子时时分,这双屿港的港口并没有比往日繁华,只有担负着“开海贸易”这一要务的核心人员齐聚在这个港口上。
刘赐、柳咏絮、红袖、姚可贞、白芷若等自是在场,黄锦和一众司礼监派来的太监也在场,还有刘二、朱十三率领的锦衣卫也在场。
深夜的大海发出低沉的呜咽,浪涛夹着呼啸声拍打在海岸上,海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众人有意整理的衣襟和鬓发都飞扬起来。
他们一众人等站在港口的甲板上,一会儿第一艘“名正言顺”地出洋贸易的商船将经过这片甲板,经过同济会的许可,经过司礼监的登记,然后驶出洋去。
凛冽的夜风吹得柳咏絮有些感到寒意,刘赐自然伸手揽住了她,此时已经接近子时,那船只马上就要开出来了,他们不免都感到些许复杂的心绪。
刘赐想起了冬至,他向红袖问道:“冬至呢?谁在带她?”
红袖说道:“绯儿在住处带她,放心吧。”
红袖也不免紧张,说道:“从我生来,就只听说大明是封关禁海的,从来没想过居然可以开着船光明正大地到外头去卖东西,这着实是……着实是难得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