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侵占马六甲(二)(1/1)
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侵占马六甲(二)
经过这一轮的博弈,刘赐感觉到弗朗机人其实没想象中那般难对付,这些“夷人”显而易见的比汉人强的大概是他们的火器,但是火器汉人可以向他们买,哪怕是仿造,以汉人的聪明,耗费一些时日也能仿造出来。
但是刘赐最为忌惮的是弗朗机人的那种侵略性,这些“夷人”对于“做生意”有着天然的强大的渴望,基于这种本能的、兽性的渴望,弗朗机人的每个个体都被激发出了强大的动力,他们的每艘小船、每支部伍都充满了纪律和攻击力,他们那种扩张的欲望让刘赐感到害怕,刘赐觉得大明的人民虽然聪明,大明虽然地大物博,而且也能够培养出强大的军队,但是大明的军队也好、商队也罢,都缺乏弗朗机人这种本能的侵略渴望,比如这江南的“抗倭”大业,打了这么多年,官府倾尽了全力才培养出戚家军和俞家军这两支堪称精锐的队伍。
或者从根本上说,大明的子民仍是以“务农事”为主,大明的统治者反对做生意,所以大明的对外侵略力量天然的不能与弗朗机人相比。
刘赐想到同济会和汪直当年的倭寇集团,之所以同济会和倭寇集团能够这般打得官府满地找牙,并不是这些海贼有多么善战,而是因为这些海贼有着发自内心的战斗和扩张的渴望,他们打仗为的是保护自己的利益,为的是做生意养活自己和亲族,而那些官军养着大量的冗兵,这些兵士并无奋勇作战的动力,自是战斗力低下。
弗朗机人也是这般为了做生意而奋战,刘赐觉得眼下大明凭借着地大物博,还有朝廷强大的集权力量,自是可以睥睨着弗朗机人,但是凭着弗朗机人这般强大的侵略性和扩张的渴望,日后谁胜谁败还真不好说。
但是此时刘赐好歹是摸清了这大洋上商贸博弈的规则,他有充分的自信能够对付弗朗机人,他知道在这大洋之上,一切的规矩都是表面的,而在这表面的规矩之下只有两个根本的原则“利益”和“力量”,他用强大武装力量攻陷了马六甲城,得到了弗朗机人总督的许诺,但是这个许诺没有实质的意义,充其量只能是延缓了弗朗机人的进攻,而他要真正站稳脚跟来,仍然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还有同济会强大的商贸实力作为后盾,弗朗机人惧怕你的武装力量,又被你的商贸实力所牵制,他们才会乖乖地与你合作,在此之外,再多的协定、再多的道德说辞都没有意义。
刘赐在苏门答腊岛的巨港旁侧囤聚了一万四千人之众的精锐军队,并且他从来到巨港开始,就着手招募“流落”在南洋的汉人前来巨港,这些汉人都是在不同时期流落到南洋的,有的从宋朝的时候就来了,有的是元朝的时候,还有许多是大明这几十年倭患严重的时候流落来的。
这些汉人有些已经不太会说汉话了,但是他们毕竟血浓于水,对于母国仍然有相当的向心力,这些人大多数散落在吕宋、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等各大岛屿上面,或者和当地的土著混居,或者已经融入当地的土著,刘赐在南洋经商多年,他的舰队中有不少熟知南洋情况的老兵,这些老兵纷纷出发,前去招募这些汉人的后裔,他们宣称:“大明进占苏门答腊,屯兵在巨港,欢迎汉人前来囤聚,来者会分发充足的粮草和铁器。”
刘赐记得当年“平人”去到大明海疆的状况,他记得平人去到大明,为的是两样物事,一样是铁器,一样是书籍,所以刘赐继续向同济会下令,运来了大量的铁器和书籍,用以进一步经营巨港。
在同济会的招揽之下,开始有源源不断的汉人从周遭的各大岛屿乘船而来,其中最多的人来自婆罗洲,婆罗洲是苏门答腊岛东北边、爪哇岛正北边的一个巨大岛屿,那个岛屿的规模大概比苏门答腊岛还要大,那个岛屿上聚集了大量流落南洋的汉人,其中大多数是南宋末年和元朝末年这两批流落去的汉人,他们已经在婆罗洲上面建立了自己的部族,但是由于这些人大都出身正统王朝,所以对汉人王朝有比较强的向心力,所以愿意远赴巨港来囤聚。
比如第一批从婆罗洲岛来到巨港的汉人,就是当年南宋末年崖山海战失败之后流落到南洋的宋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忠于南宋朝廷,到今日他们还会拜祭宋时的皇帝,所以他们更愿意和汉人的势力接触。
经过这一轮的博弈,刘赐感觉到弗朗机人其实没想象中那般难对付,这些“夷人”显而易见的比汉人强的大概是他们的火器,但是火器汉人可以向他们买,哪怕是仿造,以汉人的聪明,耗费一些时日也能仿造出来。
但是刘赐最为忌惮的是弗朗机人的那种侵略性,这些“夷人”对于“做生意”有着天然的强大的渴望,基于这种本能的、兽性的渴望,弗朗机人的每个个体都被激发出了强大的动力,他们的每艘小船、每支部伍都充满了纪律和攻击力,他们那种扩张的欲望让刘赐感到害怕,刘赐觉得大明的人民虽然聪明,大明虽然地大物博,而且也能够培养出强大的军队,但是大明的军队也好、商队也罢,都缺乏弗朗机人这种本能的侵略渴望,比如这江南的“抗倭”大业,打了这么多年,官府倾尽了全力才培养出戚家军和俞家军这两支堪称精锐的队伍。
或者从根本上说,大明的子民仍是以“务农事”为主,大明的统治者反对做生意,所以大明的对外侵略力量天然的不能与弗朗机人相比。
刘赐想到同济会和汪直当年的倭寇集团,之所以同济会和倭寇集团能够这般打得官府满地找牙,并不是这些海贼有多么善战,而是因为这些海贼有着发自内心的战斗和扩张的渴望,他们打仗为的是保护自己的利益,为的是做生意养活自己和亲族,而那些官军养着大量的冗兵,这些兵士并无奋勇作战的动力,自是战斗力低下。
弗朗机人也是这般为了做生意而奋战,刘赐觉得眼下大明凭借着地大物博,还有朝廷强大的集权力量,自是可以睥睨着弗朗机人,但是凭着弗朗机人这般强大的侵略性和扩张的渴望,日后谁胜谁败还真不好说。
但是此时刘赐好歹是摸清了这大洋上商贸博弈的规则,他有充分的自信能够对付弗朗机人,他知道在这大洋之上,一切的规矩都是表面的,而在这表面的规矩之下只有两个根本的原则“利益”和“力量”,他用强大武装力量攻陷了马六甲城,得到了弗朗机人总督的许诺,但是这个许诺没有实质的意义,充其量只能是延缓了弗朗机人的进攻,而他要真正站稳脚跟来,仍然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还有同济会强大的商贸实力作为后盾,弗朗机人惧怕你的武装力量,又被你的商贸实力所牵制,他们才会乖乖地与你合作,在此之外,再多的协定、再多的道德说辞都没有意义。
刘赐在苏门答腊岛的巨港旁侧囤聚了一万四千人之众的精锐军队,并且他从来到巨港开始,就着手招募“流落”在南洋的汉人前来巨港,这些汉人都是在不同时期流落到南洋的,有的从宋朝的时候就来了,有的是元朝的时候,还有许多是大明这几十年倭患严重的时候流落来的。
这些汉人有些已经不太会说汉话了,但是他们毕竟血浓于水,对于母国仍然有相当的向心力,这些人大多数散落在吕宋、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等各大岛屿上面,或者和当地的土著混居,或者已经融入当地的土著,刘赐在南洋经商多年,他的舰队中有不少熟知南洋情况的老兵,这些老兵纷纷出发,前去招募这些汉人的后裔,他们宣称:“大明进占苏门答腊,屯兵在巨港,欢迎汉人前来囤聚,来者会分发充足的粮草和铁器。”
刘赐记得当年“平人”去到大明海疆的状况,他记得平人去到大明,为的是两样物事,一样是铁器,一样是书籍,所以刘赐继续向同济会下令,运来了大量的铁器和书籍,用以进一步经营巨港。
在同济会的招揽之下,开始有源源不断的汉人从周遭的各大岛屿乘船而来,其中最多的人来自婆罗洲,婆罗洲是苏门答腊岛东北边、爪哇岛正北边的一个巨大岛屿,那个岛屿的规模大概比苏门答腊岛还要大,那个岛屿上聚集了大量流落南洋的汉人,其中大多数是南宋末年和元朝末年这两批流落去的汉人,他们已经在婆罗洲上面建立了自己的部族,但是由于这些人大都出身正统王朝,所以对汉人王朝有比较强的向心力,所以愿意远赴巨港来囤聚。
比如第一批从婆罗洲岛来到巨港的汉人,就是当年南宋末年崖山海战失败之后流落到南洋的宋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忠于南宋朝廷,到今日他们还会拜祭宋时的皇帝,所以他们更愿意和汉人的势力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