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交粮(1/2)
刘家堡位于山东济南府长清县,南边紧邻着泰山,进山只需要不到一个时辰。
从泰山里流出的长清河顺着堡子西边一直朝北汇入大清河。赵国立国后,刘家族人被迁移至此,繁衍至今,已有160多年,族人从1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72户,800多人,是方圆十里最大的村落。
100年前,时任族长刘仓率领堡民开渠引水,从长清河引水绕刘家堡一周,并建立堡墙,使刘家堡这一百年长治久安。
刘启今年刚满17岁,因为梦里的信息多且繁杂,刘启显得比同龄人成熟很多,并且因为长年累月的锻炼身体加农活,身体也很健壮,身高算是堡里最高的,有五尺六。
吃完一碗大麦饭,感觉肚子里就垫了底,看了看锅里空空如也,刘启没有多话,起身来到院里,继续研究快做完的弩弓。
因为私藏弩弓犯法,所以刘启从一开始就做的是组合弩弓,分开基本看不出来是把弩,组合起来却可以发射无羽弩箭,不过因为梦里的信息不连续,刘启一直做的不如意,30步外弩箭就不知道飞哪去了。
刚坐下没一刻钟,父亲刘庆就出来,叫了一声:“信启,跟我去祠堂,族长召集说事,估计是交夏粮的事,你也成年了,该知道些事了。”
一百年前,刘家先祖刘仓带领族人建堡立墙,并规定从他儿子往下,族人进族谱,族名中间字依照“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排序,到父亲这辈是第四辈,族名刘智庆,刘启族名刘信启。
“好”
应声后,刘启起身跟在父亲后面,前往位于刘家堡中心晒场北侧的刘家祠堂。
刘家堡东西一百丈,南北一百丈,堡墙内圈了130亩地大小,刘启家位于堡南边,走到祠堂花了不到半刻钟。
到达祠堂后,族里的人大部分已经到了,172户基本每家都来了一个顶梁的,也有带着半大孩子的,近200人吵吵闹闹如菜市场一样。
过了一会,祠堂里面出来3个人,带头的60多岁,刘启认识,这是族长刘礼槐,后面两个也是老人,属于礼字辈的长辈。
“静一静!静一静!”族长用手中的拐杖在青砖地面上杵了杵,发出清脆的响声。老迈的声音喊了几声,祠堂逐渐安静了下来。
“此次召集大家来,是为了交夏粮,这夏粮比往年的多一些,因为北边跟女真人又打起来了,上面交代,一亩多交5斤粮,是为鞑饷,今年夏收平均亩产200斤左右,加上其他税负和抵劳役,族里算下来,一亩共计上交90斤。今天准备一下,明天每家出两个人,去县里交粮。”
嗡的一下,下面炸开了锅。
“怎么这么多,这要是交了,剩下的怎么可能撑到明年。”
“比去年多了好多,去年才70斤。”
……
“静一静!静一静!让族长再给大家说说……”族长右边的刘礼高大声吆喝。
等祠堂里再次安静下来,族长刘礼槐开口:“我知道大家疑惑,为什么今年多这么多,北边在打仗,县里劳役征的紧,我这也是豁出去老脸,找了县衙的张典吏,这90斤里有10斤是张典吏上下打点用的,5斤是抵扣今年新增劳役。”
“我们刘家堡为什么能一直没败落,就是因为我们坚持用钱粮抵扣劳役,才保住族中青壮劳力,今年也是如此。”
刘礼高在旁边附和:“就是,这么些年,族长什么为人,你们还不清楚?谁要是再喊了紧,是不是想去服劳役?”
“哪里,哪里”
“我信的过族长。”
“可是交这么多,这后面吃啥?”
“后面自有办法,一百多年了,族里没饿死过人,在我这,也不会,在这里我向大家保证。明天先交了夏粮再说。”刘礼槐最后说完,转身进了祠堂后面,其他人也逐渐散去。
回去的路上,刘父对刘启交代:“明天你跟我一起去,记住了,少说话,有事族老会有决议,你少掺和。”
“知道了,每次去县里都这么说,我,你还不放心?”刘启回道。
到家后,各自准备。
第二天,刘父早早起床,叫醒了刘启,两人从后院推出来两辆独轮车,这不是刘启的“发明”,独轮车在一千年前的汉朝就已经发明出来了,现在在北方很普遍,比较适合泰山附近的山脉丘陵地区活动。一辆车可以装多达500斤的东西,不过装多了操控难度也大,力气小的人用不了。
刘启家有上地(水浇)4亩,旱地10亩,昨天族长说的一亩90斤,是水浇上地,按照往年的传统,2亩旱地折水浇地一亩,也就是说刘启家需要交夏粮810斤,刘父装了400斤,刘启抢着装了420斤,留了些余量。再往粮袋下塞了两杆木杆长枪,装了些大饼,水袋,赶着太阳初升出了门,前往晒场集合。
辰时过半,族长点齐人数后,算30名民兵,近380人整队出发,刘启看见族长往前面安排了5人探路,后面安排5人殿后。
近些年连续战乱,泰山附近地势复杂,西边150里又有梁山水泊,附近的贼匪、乱兵越来越多,每年两次交粮都是大事,基本能出动的壮劳力都会随行,且从
从泰山里流出的长清河顺着堡子西边一直朝北汇入大清河。赵国立国后,刘家族人被迁移至此,繁衍至今,已有160多年,族人从1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72户,800多人,是方圆十里最大的村落。
100年前,时任族长刘仓率领堡民开渠引水,从长清河引水绕刘家堡一周,并建立堡墙,使刘家堡这一百年长治久安。
刘启今年刚满17岁,因为梦里的信息多且繁杂,刘启显得比同龄人成熟很多,并且因为长年累月的锻炼身体加农活,身体也很健壮,身高算是堡里最高的,有五尺六。
吃完一碗大麦饭,感觉肚子里就垫了底,看了看锅里空空如也,刘启没有多话,起身来到院里,继续研究快做完的弩弓。
因为私藏弩弓犯法,所以刘启从一开始就做的是组合弩弓,分开基本看不出来是把弩,组合起来却可以发射无羽弩箭,不过因为梦里的信息不连续,刘启一直做的不如意,30步外弩箭就不知道飞哪去了。
刚坐下没一刻钟,父亲刘庆就出来,叫了一声:“信启,跟我去祠堂,族长召集说事,估计是交夏粮的事,你也成年了,该知道些事了。”
一百年前,刘家先祖刘仓带领族人建堡立墙,并规定从他儿子往下,族人进族谱,族名中间字依照“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排序,到父亲这辈是第四辈,族名刘智庆,刘启族名刘信启。
“好”
应声后,刘启起身跟在父亲后面,前往位于刘家堡中心晒场北侧的刘家祠堂。
刘家堡东西一百丈,南北一百丈,堡墙内圈了130亩地大小,刘启家位于堡南边,走到祠堂花了不到半刻钟。
到达祠堂后,族里的人大部分已经到了,172户基本每家都来了一个顶梁的,也有带着半大孩子的,近200人吵吵闹闹如菜市场一样。
过了一会,祠堂里面出来3个人,带头的60多岁,刘启认识,这是族长刘礼槐,后面两个也是老人,属于礼字辈的长辈。
“静一静!静一静!”族长用手中的拐杖在青砖地面上杵了杵,发出清脆的响声。老迈的声音喊了几声,祠堂逐渐安静了下来。
“此次召集大家来,是为了交夏粮,这夏粮比往年的多一些,因为北边跟女真人又打起来了,上面交代,一亩多交5斤粮,是为鞑饷,今年夏收平均亩产200斤左右,加上其他税负和抵劳役,族里算下来,一亩共计上交90斤。今天准备一下,明天每家出两个人,去县里交粮。”
嗡的一下,下面炸开了锅。
“怎么这么多,这要是交了,剩下的怎么可能撑到明年。”
“比去年多了好多,去年才70斤。”
……
“静一静!静一静!让族长再给大家说说……”族长右边的刘礼高大声吆喝。
等祠堂里再次安静下来,族长刘礼槐开口:“我知道大家疑惑,为什么今年多这么多,北边在打仗,县里劳役征的紧,我这也是豁出去老脸,找了县衙的张典吏,这90斤里有10斤是张典吏上下打点用的,5斤是抵扣今年新增劳役。”
“我们刘家堡为什么能一直没败落,就是因为我们坚持用钱粮抵扣劳役,才保住族中青壮劳力,今年也是如此。”
刘礼高在旁边附和:“就是,这么些年,族长什么为人,你们还不清楚?谁要是再喊了紧,是不是想去服劳役?”
“哪里,哪里”
“我信的过族长。”
“可是交这么多,这后面吃啥?”
“后面自有办法,一百多年了,族里没饿死过人,在我这,也不会,在这里我向大家保证。明天先交了夏粮再说。”刘礼槐最后说完,转身进了祠堂后面,其他人也逐渐散去。
回去的路上,刘父对刘启交代:“明天你跟我一起去,记住了,少说话,有事族老会有决议,你少掺和。”
“知道了,每次去县里都这么说,我,你还不放心?”刘启回道。
到家后,各自准备。
第二天,刘父早早起床,叫醒了刘启,两人从后院推出来两辆独轮车,这不是刘启的“发明”,独轮车在一千年前的汉朝就已经发明出来了,现在在北方很普遍,比较适合泰山附近的山脉丘陵地区活动。一辆车可以装多达500斤的东西,不过装多了操控难度也大,力气小的人用不了。
刘启家有上地(水浇)4亩,旱地10亩,昨天族长说的一亩90斤,是水浇上地,按照往年的传统,2亩旱地折水浇地一亩,也就是说刘启家需要交夏粮810斤,刘父装了400斤,刘启抢着装了420斤,留了些余量。再往粮袋下塞了两杆木杆长枪,装了些大饼,水袋,赶着太阳初升出了门,前往晒场集合。
辰时过半,族长点齐人数后,算30名民兵,近380人整队出发,刘启看见族长往前面安排了5人探路,后面安排5人殿后。
近些年连续战乱,泰山附近地势复杂,西边150里又有梁山水泊,附近的贼匪、乱兵越来越多,每年两次交粮都是大事,基本能出动的壮劳力都会随行,且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