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悬崖勒马(1/2)
(还没有改错)
“刘将军,这里可是衍圣公府邸,圣人脚下!你胆敢如此放肆?不怕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抵制你吗?”孔璠终于忍不住,大声喝问道。
刘信启要变相抄他的家,已经碰触到了孔璠不可忍受的底线。
“正因为这是圣人脚下,我才觉得应该怎么做,我想,就算圣人知道了,也一定会非常高兴和欣慰吧。”
刘信启对于孔璠的生气并没有什么反应。
现在的孔璠对于刘信启来说,就像是村口朝着自己犬吠的小黄,还能咬回去不成。
脸上继续保持着平静:
“把这里改造成学校,用来传递往圣绝学。”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所学校就叫做‘复旦大学’吧。”
这句话出自《尚书大传·虞夏抄传》,释义:日月的光辉,天天都照耀在大地上。寓意自强不息。另外“复旦”还有不忘震旦之一,度复兴中华之意。震旦,印度对中国的一种称呼,音译自梵文的“ci^na”。
“刘将军,这里是我家!你把这里改造成学校,我们这些圣人后裔住在哪里?”奉圣公咬牙切齿的问道。
“当年圣人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四海为家,不就是为了传播大道吗?况且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你们要这么豪华的院落做什么?”刘信启强词夺理道:“而且这些屋舍和田地,说到底都是朝廷赐给你们孔家的,朝廷的收入来源是百姓的税收。”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不会从中取一个铜板装进我自己兜里的,这点你大可放心,我说到做到。”刘信启说完了站起身,走上前拍了拍孔璠的肩膀,一幅“你要相信我的”的神态。
可是,孔璠关注的根本就不是这点,他已经有些晕了,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孔璠感觉跟刘信启简直无法交流,两人各说各话,根本说不到一路。
“这些屋舍和田地都是我们孔家先辈几代人辛苦积攒的,不是朝廷赐给我们的。”孔璠反驳。
刘信启很想说:“那我买了。”给孔家和其他良善士绅家族同等待遇,不过孔家的田地数量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屋舍的价值也无法估量,以兴汉盟的总资产,真是买不起。
“我相信作为孔圣人后裔的孔家,肯定不会在乎这些身外之物的。现在女真鞑子横行、豺狼当道,西北方向还有西夏、蒙古等国家对九州大地垂涎欲滴,若是再不行动起来,华夏必将沉沦。我想,若是圣人在世,肯定也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吧。”刘信启道。
“这么好的院子,讲那些花季少年集中起来,一起聆听圣人教诲,等他们成长起来,驱赶外敌,恢复华夏,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
“想必孔老爷肯定愿意将这些院子奉献出来的。”刘信启看向孔璠。
“我们住到哪里去?”孔璠问。
“兴汉盟能力有限,现在只恢复了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不过这些地方已经很大了,我估计人口肯定超过五百万,这其中一字不识得文盲超过九成九。”刘信启张开胳膊,比划着一个大大的数字:“这些人都迫切渴望知识。而兴汉盟识字的人太少了,不足以给这些愚夫愚妇传递圣人大道。我想让孔家的圣人后裔去教这些人读书识字…”
刘信启还没有说完,就被孔璠打断:
“你这是要讲我们全部流放了?”
“这怎么能算流放,你们的细软财务还是你们的,你们教授知识也有薪水,并且固定期限还有假期,总体来说,你们是自由的,只不过比以前多了一份教化世人的神圣工作而已。”刘信启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头等大事。
兴汉盟却教师,这些孔家人刚好都识字,按照兴汉盟的教材进行扫盲教育,非常适合。
至于他们会不会乱教,传递不利于兴汉盟的思想,大理院和谛听又不是吃干饭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理念大于生命”的勇气。
看孔璠还要继续说话,刘信启直接制止:“圣人说:有教无类。别犹豫了,我已经安排好了,会有人带着你们前往各个中小学校,衣食住行都会有妥善安排,放心去吧。”
刘信启一直想要开展适龄小孩的全覆盖义务教育,但是师资力量一直是困扰这项计划开展的最大难题。
现在有了这么多识字的人,起码《语文》这门课就不缺老师了。再加一门数学老师,基本就可以普及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了。
教育强国是成本最低,成效最快的强国方式。
孔府这些人可以教小孩子读书认字,至于更加高等的教育,可以交由更高级别的学校,中学、大学。到时候学生接触的支持更多,基本用担心受到孔府这些人思想的影响。
而且,将这些人下放到乡村还有一个好处。
刘启上一世,太祖增进搞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运动。
刘信启也打算借鉴这种模式,让这些人去乡村受纯朴的百姓再次教育,教育山野间无知民众的同时,让他们以民为师,从荒野之中学点真正与民有益的知识。
说不定还真能从这些人中出一些大才。
“刘将军,这里可是衍圣公府邸,圣人脚下!你胆敢如此放肆?不怕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抵制你吗?”孔璠终于忍不住,大声喝问道。
刘信启要变相抄他的家,已经碰触到了孔璠不可忍受的底线。
“正因为这是圣人脚下,我才觉得应该怎么做,我想,就算圣人知道了,也一定会非常高兴和欣慰吧。”
刘信启对于孔璠的生气并没有什么反应。
现在的孔璠对于刘信启来说,就像是村口朝着自己犬吠的小黄,还能咬回去不成。
脸上继续保持着平静:
“把这里改造成学校,用来传递往圣绝学。”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所学校就叫做‘复旦大学’吧。”
这句话出自《尚书大传·虞夏抄传》,释义:日月的光辉,天天都照耀在大地上。寓意自强不息。另外“复旦”还有不忘震旦之一,度复兴中华之意。震旦,印度对中国的一种称呼,音译自梵文的“ci^na”。
“刘将军,这里是我家!你把这里改造成学校,我们这些圣人后裔住在哪里?”奉圣公咬牙切齿的问道。
“当年圣人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四海为家,不就是为了传播大道吗?况且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你们要这么豪华的院落做什么?”刘信启强词夺理道:“而且这些屋舍和田地,说到底都是朝廷赐给你们孔家的,朝廷的收入来源是百姓的税收。”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不会从中取一个铜板装进我自己兜里的,这点你大可放心,我说到做到。”刘信启说完了站起身,走上前拍了拍孔璠的肩膀,一幅“你要相信我的”的神态。
可是,孔璠关注的根本就不是这点,他已经有些晕了,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孔璠感觉跟刘信启简直无法交流,两人各说各话,根本说不到一路。
“这些屋舍和田地都是我们孔家先辈几代人辛苦积攒的,不是朝廷赐给我们的。”孔璠反驳。
刘信启很想说:“那我买了。”给孔家和其他良善士绅家族同等待遇,不过孔家的田地数量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屋舍的价值也无法估量,以兴汉盟的总资产,真是买不起。
“我相信作为孔圣人后裔的孔家,肯定不会在乎这些身外之物的。现在女真鞑子横行、豺狼当道,西北方向还有西夏、蒙古等国家对九州大地垂涎欲滴,若是再不行动起来,华夏必将沉沦。我想,若是圣人在世,肯定也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吧。”刘信启道。
“这么好的院子,讲那些花季少年集中起来,一起聆听圣人教诲,等他们成长起来,驱赶外敌,恢复华夏,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
“想必孔老爷肯定愿意将这些院子奉献出来的。”刘信启看向孔璠。
“我们住到哪里去?”孔璠问。
“兴汉盟能力有限,现在只恢复了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不过这些地方已经很大了,我估计人口肯定超过五百万,这其中一字不识得文盲超过九成九。”刘信启张开胳膊,比划着一个大大的数字:“这些人都迫切渴望知识。而兴汉盟识字的人太少了,不足以给这些愚夫愚妇传递圣人大道。我想让孔家的圣人后裔去教这些人读书识字…”
刘信启还没有说完,就被孔璠打断:
“你这是要讲我们全部流放了?”
“这怎么能算流放,你们的细软财务还是你们的,你们教授知识也有薪水,并且固定期限还有假期,总体来说,你们是自由的,只不过比以前多了一份教化世人的神圣工作而已。”刘信启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头等大事。
兴汉盟却教师,这些孔家人刚好都识字,按照兴汉盟的教材进行扫盲教育,非常适合。
至于他们会不会乱教,传递不利于兴汉盟的思想,大理院和谛听又不是吃干饭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理念大于生命”的勇气。
看孔璠还要继续说话,刘信启直接制止:“圣人说:有教无类。别犹豫了,我已经安排好了,会有人带着你们前往各个中小学校,衣食住行都会有妥善安排,放心去吧。”
刘信启一直想要开展适龄小孩的全覆盖义务教育,但是师资力量一直是困扰这项计划开展的最大难题。
现在有了这么多识字的人,起码《语文》这门课就不缺老师了。再加一门数学老师,基本就可以普及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了。
教育强国是成本最低,成效最快的强国方式。
孔府这些人可以教小孩子读书认字,至于更加高等的教育,可以交由更高级别的学校,中学、大学。到时候学生接触的支持更多,基本用担心受到孔府这些人思想的影响。
而且,将这些人下放到乡村还有一个好处。
刘启上一世,太祖增进搞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运动。
刘信启也打算借鉴这种模式,让这些人去乡村受纯朴的百姓再次教育,教育山野间无知民众的同时,让他们以民为师,从荒野之中学点真正与民有益的知识。
说不定还真能从这些人中出一些大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