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仪仗马(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明白李泌那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今后,再也不会有人拼死纳谏,也再也不会有人指正朝政得失了。日积月累,世间必然会不太平。而现在大唐海晏清平,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是在吃老本。
    一旦时日日久,衰败之象必然显现。这只是裴耀卿自己想的,眼下的官场,他对谁也不敢这样说。况且,此时大唐前所未有的强大,他敢说这样的话,会被人当成疯子。
    好在他有李泌这样一个知己,两人可以在书院里说说那些心里话。两人见面后常说的话,还是和李林甫有关。
    两人对此也很无奈,发现他俩不管说什么事情,最后都会把话题落在李林甫身上。
    裴耀卿告诉李泌,李林甫给御史台那些御史和谏官又开会了。开会这个词,是他跟着李泌学的。
    李泌把茶杯斟满,然后说道:“李林甫以前做过御史台的官,对那些御史和谏仪大夫们很了解。你上次说,李林甫给他们开会,让他们少说话多做事。怎么,这些御史台的官员没听他的吗?”
    裴耀卿先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然后放下茶杯,指了指茶杯说道:“小友,你还记得这李林甫当年做御史中丞的时候,做的那件沽名钓誉的事情吗?”
    看着裴耀卿指着的宋公杯,李泌笑了……
    李林甫做御史中丞的时候,专门派人买了一批宋公杯,给每位御史和谏官都发了一个。此举深受玄宗赏识,认为他是在勉励御史台的各位官员,清心寡欲,一心为公。
    等他做宰相后,有人说他当初那样做,是在沽名钓誉。说这话的就是张九龄。
    张九龄这人吧,李泌一直觉得他会看相。后来也这样问过他,张九龄只是笑而不答。
    不过,张九龄倒是说过三个人。第一个就是安禄山,他说这人虽是笑起来满脸肉,给人一股憨厚的样子。可他的眼睛里,藏着一道凶光。不仔细观察,没人能发现。
    再一个就是李林甫。张九龄说,此人见人先带三分笑,装的。言简意赅,一句话就把李林甫的皮扒了。
    张九龄说的最后一个人,是一个叫做吉温的人。当年,有人引荐这人给玄宗,当时张九龄也在。
    玄宗和张九龄看过那人,又与那人交谈了几句,然后就让那人退了出去。那人走后,玄宗突然童心大发,就和张九龄说,两人都把自己对刚才那人的看法写在纸上,看看是不是一样。
    结果,两人写的都是“一不良人,不可重用”。
    现在,裴耀卿说起当年之事,李泌便笑着说道:“我记得当时东市白瓷铺子里没有那么多宋公杯,他竟然加价让铺子里赶紧运来。结果,那一批宋公杯,我这里多赚了许多钱。”
    裴耀卿也笑了,说道:“当年他给同僚送宋公杯,现时他却威吓那些同僚,让他们学那些仪仗马……”
    “慢着慢着,你说的仪仗马是不是就是皇帝出门的时候,做前导的五色马队?”
    “对,就是那些养在宫里、专做这仪仗之用的马匹。”
    李泌实在想不出那些御史台的官员和那些五色仪仗马有什么联系,就等着裴耀卿继续往下说。
    裴耀卿道:“李林甫是这样对那些人说的,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李林甫这话的意思是,如今,明皇在上,大家恭顺他还来不及呢,谁也不用多说话!
    你们看不见那些仪仗马吗?不乱叫就能吃到三品的精料。如果胡乱嘶鸣,立刻就会被赶走,后悔都来不及。
    裴耀卿说完后,李泌简直是无语了。这李林甫也太会比喻了,用仪仗马来警示那些靠着直言进谏的御史和谏仪大夫。
    不说话就有饭吃,说话就会被赶走。
    “真的没人说话了吗?”
    李泌不相信整个御史台的人都是孬种。
    “有,一名叫做杜琎的八品补阙,散会后就上了一道奏表,想把此事奏报给圣人。可这道奏表根本就没送到圣人面前,而是落在了李林甫手上。”
    “这杜琎-----”
    “李林甫倒也没很难为他,把他贬到一个偏僻之地去做县令去了。”
    “我以为李林甫会把他弄死,现在看来,李林甫还是给他留了条后路。”
    裴耀卿摇头,说道:“看似留了后路,实则是死路一条。”
    李泌一怔,赶紧问道:“怎么讲?”
    “那地方归属崖州,历来是流放重犯的地方。在那里做县令,与囚徒无异。”
    李泌摇摇头,心说这人算是完了。
    “自此以后,再也无人直言进谏。于是,天下太平乎!”
    说这话的时候,裴耀卿是一副气愤填膺的样子。
    李泌和裴耀卿说这些话的时候,已是一年以前的事情了。现在的李林甫,除了立李享为太子一事没合他的心意,恐怕这大唐其余各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史书记载,“上在位多载,倦于万机,恒以大臣结对拘检,难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绝逆耳之言,恣行宴乐,衽席无别,不以为耻,由林甫之赞成也。”
    也就是说,李林甫没做宰相前,玄宗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