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名将养成记(1/2)
李泌曾对王忠嗣不止一次说过,为将者不可滥用军力。李泌说的这个军力,主要说的就是士卒的性命。
李泌这样对他说,是因为他得知有很多带兵打仗的将军,那功劳是生生用将士们的命堆起来的。
大唐的将军不知道爱惜士卒吗?非也。
做将军的不知道爱惜士卒,这仗一定打不好。
可很多将军用将士们的命换功劳的时候,却并不是拿刀逼着士卒拼死作战的,而是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去拼命。
这件事这样说有点奇怪。而事实却真的是这样。大唐军功赏赐向来大方,每次打仗前,只要带兵的将军按照此次作战的难易公布赏格,这些将士自然会因为那些让人眼红的赏赐拼死一战。
比如,吐蕃军比较难打,朝廷便有明文规定,只要唐军将士杀死、或是捕获一名吐蕃将领,这名唐军士卒便可授予那名被杀死、或是捕获的吐蕃将领对等的官职。
杀吐蕃的王,则可成为大唐的王。杀死吐蕃的将军,则可成为大唐的将军。这种重赏,会让唐军士卒打仗时顾不上生死的。
这办法好是好,可有一个操蛋之处,那就是遇到强敌,将士们立功心切,拼死向前,死伤也就较大。
而朝廷的操蛋之处在于,他们只看你是不是打胜了,很少会追究损耗兵力之事。这样,很多将军打仗的时候就不愿意动脑子想办法,而是开出重赏,让士卒拿命去换取胜利。
这种“一将名成万骨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事情,李泌觉得能避免还是避免。
士卒的命也是命,也是百姓家的顶梁柱。虽说打仗没有不死人的,能少死一些还是少死一些为好。
所以,李泌时常去信对王忠嗣说,“一名好将军,应该是爱惜军力的将军。名将,不一定非要站在将士们的尸骨上”。
王忠嗣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经常是以少胜多,把自家这边的损失几乎降到了最低。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守卫新城的那场战斗。新城是王忠嗣的成名之战,当初唐军久攻不下,还有被吐蕃军围歼的危险。
王忠嗣到了后,运用计谋,一战就夺回了新城。可他明白,吐蕃人不会就此罢休,一定会再来攻取新城。
果然,仅仅两个多月以后,吐蕃人就来了,而且一来就来了三万人马。王忠嗣看到吐蕃人一下子来了这么多,显然是不惜血本也要攻取新城,心里是又高兴又担心。
高兴,是因为敌军送上门来挨揍,总比去大草原上找他们省事。担忧,是因为新城守军只有区区一千人马。
王忠嗣心说这吐蕃人也学鸡贼了,知道兵出神速,趁着新城这里的大部分唐军撤回去休整的空当,只两个多月就调集了三万人马来攻城,显然符合兵法上说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可他们忘了一件事,此时城中的带兵将军是我王忠嗣。不仅仅如此,我王忠嗣身后还有一位小先生。
虽然他远在长安,可他来的那书信中说,“以少对多,不可硬拼。若是非打不可,将军应置生死于度外,带头杀敌。”
现在这情况就是非打不可。不然,新城这里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只一千守军,早晚会被攻克。
而新城一丢失,这帮吐蕃人又可以耀武扬威的去吐蕃麦庄收麦子去了。于是,王忠嗣也没有做战前动员,也没有开出重赏。
因为他知道,此时说什么也没用。一千人对三万人,只站在城墙上朝下一看,黑压压一片的吐蕃兵马就能让人胆战心惊。
而且,这吐蕃军还很会搞心理战,军中整日擂鼓吹号。牛皮鼓声很沉闷,牛角号音也是让人听上去很不舒服。
还有那些黑色的牛毛大纛,放眼看去,遍布新城四周,如森林一般。
看到这些,王忠嗣心说这吐蕃人不但是下了血本,只看这些大纛,来的就不是一般的将领。果然,王忠嗣想的没错,经过打探,得知这次带兵来打新城的就是吐蕃赞普的亲弟弟。
王忠嗣不在战前给手下那一千人打气,是因为他知道此时说什么也没有用,就是开出再高的赏赐,那些士卒也不会出城杀敌。
王忠嗣没有多说什么,而是他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一个十分朴素的军事理念,那就是面对强敌,害怕是没有用的。
是时候表演一场各人秀了。想罢,王忠嗣挺枪策马,只带着百十名亲随杀向敌军……
史载,王忠嗣“单马进,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
当然,这个记载有点夸大,王忠嗣身后还有一百多亲随。但是,这一仗王忠嗣独杀数百人这件事却没夸大。
吐蕃人也就是这一战后,才对王忠嗣心生胆怯,只要听到他的大名就望风远遁。那一战,留给吐蕃人的心理阴影实在是太大了。
只想想就很可怕,王忠嗣骑在马上,杀的像个血人一样。手里的长枪秃了,又抽出横刀劈砍。最后,还连发几十箭,射死了不少惊慌失措的敌兵。
最主要的是,他冲的过于猛,使敌军阵脚大乱,其余的唐军士卒趁机一齐杀了过去,吐蕃人就此大败。
这一战,王忠嗣位列名将。
今日,李泌问他是不是也做了拿将士性命换取功劳的事情,
李泌这样对他说,是因为他得知有很多带兵打仗的将军,那功劳是生生用将士们的命堆起来的。
大唐的将军不知道爱惜士卒吗?非也。
做将军的不知道爱惜士卒,这仗一定打不好。
可很多将军用将士们的命换功劳的时候,却并不是拿刀逼着士卒拼死作战的,而是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去拼命。
这件事这样说有点奇怪。而事实却真的是这样。大唐军功赏赐向来大方,每次打仗前,只要带兵的将军按照此次作战的难易公布赏格,这些将士自然会因为那些让人眼红的赏赐拼死一战。
比如,吐蕃军比较难打,朝廷便有明文规定,只要唐军将士杀死、或是捕获一名吐蕃将领,这名唐军士卒便可授予那名被杀死、或是捕获的吐蕃将领对等的官职。
杀吐蕃的王,则可成为大唐的王。杀死吐蕃的将军,则可成为大唐的将军。这种重赏,会让唐军士卒打仗时顾不上生死的。
这办法好是好,可有一个操蛋之处,那就是遇到强敌,将士们立功心切,拼死向前,死伤也就较大。
而朝廷的操蛋之处在于,他们只看你是不是打胜了,很少会追究损耗兵力之事。这样,很多将军打仗的时候就不愿意动脑子想办法,而是开出重赏,让士卒拿命去换取胜利。
这种“一将名成万骨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事情,李泌觉得能避免还是避免。
士卒的命也是命,也是百姓家的顶梁柱。虽说打仗没有不死人的,能少死一些还是少死一些为好。
所以,李泌时常去信对王忠嗣说,“一名好将军,应该是爱惜军力的将军。名将,不一定非要站在将士们的尸骨上”。
王忠嗣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经常是以少胜多,把自家这边的损失几乎降到了最低。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守卫新城的那场战斗。新城是王忠嗣的成名之战,当初唐军久攻不下,还有被吐蕃军围歼的危险。
王忠嗣到了后,运用计谋,一战就夺回了新城。可他明白,吐蕃人不会就此罢休,一定会再来攻取新城。
果然,仅仅两个多月以后,吐蕃人就来了,而且一来就来了三万人马。王忠嗣看到吐蕃人一下子来了这么多,显然是不惜血本也要攻取新城,心里是又高兴又担心。
高兴,是因为敌军送上门来挨揍,总比去大草原上找他们省事。担忧,是因为新城守军只有区区一千人马。
王忠嗣心说这吐蕃人也学鸡贼了,知道兵出神速,趁着新城这里的大部分唐军撤回去休整的空当,只两个多月就调集了三万人马来攻城,显然符合兵法上说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可他们忘了一件事,此时城中的带兵将军是我王忠嗣。不仅仅如此,我王忠嗣身后还有一位小先生。
虽然他远在长安,可他来的那书信中说,“以少对多,不可硬拼。若是非打不可,将军应置生死于度外,带头杀敌。”
现在这情况就是非打不可。不然,新城这里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只一千守军,早晚会被攻克。
而新城一丢失,这帮吐蕃人又可以耀武扬威的去吐蕃麦庄收麦子去了。于是,王忠嗣也没有做战前动员,也没有开出重赏。
因为他知道,此时说什么也没用。一千人对三万人,只站在城墙上朝下一看,黑压压一片的吐蕃兵马就能让人胆战心惊。
而且,这吐蕃军还很会搞心理战,军中整日擂鼓吹号。牛皮鼓声很沉闷,牛角号音也是让人听上去很不舒服。
还有那些黑色的牛毛大纛,放眼看去,遍布新城四周,如森林一般。
看到这些,王忠嗣心说这吐蕃人不但是下了血本,只看这些大纛,来的就不是一般的将领。果然,王忠嗣想的没错,经过打探,得知这次带兵来打新城的就是吐蕃赞普的亲弟弟。
王忠嗣不在战前给手下那一千人打气,是因为他知道此时说什么也没有用,就是开出再高的赏赐,那些士卒也不会出城杀敌。
王忠嗣没有多说什么,而是他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一个十分朴素的军事理念,那就是面对强敌,害怕是没有用的。
是时候表演一场各人秀了。想罢,王忠嗣挺枪策马,只带着百十名亲随杀向敌军……
史载,王忠嗣“单马进,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
当然,这个记载有点夸大,王忠嗣身后还有一百多亲随。但是,这一仗王忠嗣独杀数百人这件事却没夸大。
吐蕃人也就是这一战后,才对王忠嗣心生胆怯,只要听到他的大名就望风远遁。那一战,留给吐蕃人的心理阴影实在是太大了。
只想想就很可怕,王忠嗣骑在马上,杀的像个血人一样。手里的长枪秃了,又抽出横刀劈砍。最后,还连发几十箭,射死了不少惊慌失措的敌兵。
最主要的是,他冲的过于猛,使敌军阵脚大乱,其余的唐军士卒趁机一齐杀了过去,吐蕃人就此大败。
这一战,王忠嗣位列名将。
今日,李泌问他是不是也做了拿将士性命换取功劳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