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功成身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来使正是李泌的随身弟子,大唐关中招讨使杨绾。
    杨绾独自一人一骑,走进叛军营地里后,满眼看到的都是面色灰暗,如呆鸡一样看着他的士卒。
    杨绾骑马在叛军营地里走着,如入无人之境。所过之处,叛军士卒纷纷让路,好像这杨绾就是他们的救星一样。
    他们想的没错,杨绾正是奉了李泌的军令,来挽救这些士卒的性命的。
    他们是叛军,当初是听了安禄山“清君侧,保皇帝”的鬼话,跟着安禄山造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有受骗上当的意思。
    在这之前,他们则策马苍凉大地,追剿来犯之敌,都是大唐的粮米养着的正规军人。
    李泌不忍心将他们全数杀死。而且,杀死他们,长安守军也会有伤亡。大唐土地辽阔,最珍贵的是人口。只要人口多一些,大唐就会再创辉煌。
    杨绾在安庆绪的军帐外面下马,然后高声喊道:“大唐关中招讨使杨绾,奉长安留后,御史中丞,讨逆大将军,邺城侯李公军令,特来面见安庆绪。”
    喊过后,杨绾手捧一只包裹,只是站在军帐外面,静静地等着。
    军帐内,安庆绪和他那名手下瞅着外面,心里都是在纠结着。两人都明白,出去和不出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后果。
    出去,意味着迎接大唐来使,也就意味着投降接受处置。不出去,则是等着来使觐见,双方谈不拢以后,就代表着双方依然要打下去。
    两人想来想去,觉得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死在军帐里,落一个贞烈的名声。
    可他么的这名声有用吗?安庆绪在心里骂道。
    自己只做了十几天皇帝,就被迫死在自己的军营里,传到后世,想必这名声也好不到哪里去。
    两人想来想去,都是迟迟拿不定主意。
    外面的杨绾也不着急,依然站的如同一棵树一般笔直。
    越拖越久,有些叛军士卒等不及了,竟然纷纷跪在了杨绾身后。
    安庆绪看的明白,大吼一声便拔出佩刀,朝自己的脖子上抹去……
    那名手下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佩刀,喊道:“陛下,好死不如赖活着,何必自寻短见。”
    手下这么一喊,安庆绪就像是找到了台阶下一般,顺势松手将佩刀放开,然后便跪在地上大哭起来……
    安庆绪本身就不是什么有气节的忠烈之士,只要李泌不杀他,他愿意投降。
    况且,李泌一再保证不会杀他,给他吃了一个定心丸。
    就这样,安庆绪脱去甲胄,换上杨绾带来的一身青衣小帽,骑了一匹驴子,跟在杨绾后面朝着他日思夜想的长安走去……
    李泌没有食言,让安庆绪做了大唐长安城延秋门正八品的守门小吏。
    只是,这里从此热闹了起来,人们都纷纷来此看这位曾做过十几天皇帝的守门卒。
    长安战事结束,洛阳那边的叛军也向颜真卿投降。而河北一地,阿史那庆忠带领不多的同罗精骑,正与史思明的军队做最后一战。
    这一战,骁勇善战的同罗精骑全数拼光,但史思明也被阿史那庆忠杀死,营州等地重新回归大唐。
    全部战事结束后,李泌将善后事宜全部交给杨绾,以此历练他的为官才能。而他自己则与家人弟子一起,回到了青上学宫。
    李泌没有回成都坊的书院,是因为他不想留在长安,影响杨绾等人做事。另一个原因则是,李泌以此向天下人宣告,何谓功成身退。
    不仅仅如此,李泌还把封自己为长安留后等官职的诏书,连同举荐杨绾等人为宰相的书信,一起派人送给了远在成都的玄宗,和远在陇西的李享。
    这两位此时都是皇帝,但都不是有绝对权力的皇帝。大唐的玉玺此时还在玄宗手里,但李享已经尊称玄宗为太上皇。
    这两人都是半遮半掩虚情假意的样子,不肯把事情说清楚。李泌也懒得管他们的事情,反正皇帝不会消失,大唐的臣民依然觉得还是有一位皇帝为好。
    至于是谁做皇帝,好像他们也不是很关心。李泌更不会关心皇帝是谁只是私下里想过,玄宗已是暮年,李享正值壮年,显然最后坐上皇位的肯定是李享。
    但那个位置坐上去舒坦吗?李泌觉得会很舒坦,也会很难受。
    因为,一个新的宰相班子就要出现了。
    对宰相们的决策,皇帝不管或是少管,那这皇位就会做的很舒服。若是他自己觉得比一帮子宰相都厉害,事事都与宰相们争长短,那这皇帝做的就会很苦逼。
    李泌不愿意与人争短长,也不愿意看人吵架。但对皇帝和宰相们争吵的事情,李泌一直持支持态度。
    几天之后,李泌分别收到了玄宗和李享的回信。这父子二人对李泌归隐学宫一事,都持反对态度,但对李泌举荐的几位宰相,都表示赞同。
    就这样,杨绾、颜真卿、郭子仪,李光弼、薛景仙同时位列宰相之位,并且已经在议事堂处理国事。
    几人当中,郭子仪年纪最大,领首辅。
    一个月后,玄宗和李享还是没有回来,倒是和李泌之间的信件往来,越来越是频繁。
    李泌明白这二人的意思,此时自己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