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捞取仕途资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昚哈哈大笑,“那你不成万年老王八了,起来吧。”心里很是受用,又道:“你且说便是,就当与我说些家常话,我不会怪罪于你。”
    谢盛堂这才起身,低声说道:“依老奴看来,建康的郭大官人应该和恭王殿下关系亲近。”这其中的缘由谢盛堂不敢说,说出来就是非议皇子,但又不能不说出这个结论,因为他知晓大官心中已如明镜,不过是要借自己的口说出来罢了。
    果然,赵昚点头,“原来你也如此认为,希望这孩子建康之行不要让我失望罢。”
    明知道郭瑾的背后是赵惇,要严惩他却派赵惇而不是更有威慑力的赵愭,这当中当然不是皇子之间勾心斗角这么简单,也有赵昚的顾虑。
    赵恺宅心仁厚,派他去处办了郭瑾,等他回到临安还不被郭家那群人拿捏,赵昚是担心赵恺之后的处境,所以不能派他去;而赵愭力主北进,他到建康只怕会和张浚走得太近,这是春秋鼎盛的赵昚不愿意看见的事情;但赵惇不一样,虽也有英武之风但对北进兴趣不大,寻常倒是和主和派走得很亲近,他到建康必然和张浚不合,且郭家如今对赵惇青睐有加,事后郭家也无可奈何。
    这就是帝王心术,制衡啊……治天下,无时无刻不需要制衡。
    赵昚苦心孤诣,轻轻拨弄了开书桌上一堆书卷,露出一张在御书房内极其罕见的考卷,盯着看了许久,良久才低声道:“区区一篇府学考试的时务策论,竟能糅合张浚、史浩的观点,这孩子倒是有才,可惜两边不讨好,这时务策论若是在大举之年出现,估计那孩子得黯然回故乡。”
    谢盛堂垂眉笑道:“周正字倒是巧心思,如此一来这孩子简在帝心。”
    赵昚嗯一声笑道:“周必大堪称文坛盟主,能让他青睐有加的年轻才俊不多,这也算是为我大宋荐才,听他说这孩子十六岁之前都是痴呆儿,只读了半年书便能有这番见解,莫不是我赵昚朝内也将出一位媲美苏仙的大才子?”
    谢盛堂笑得脸上的皱纹越发浓密,“这是大官恩泽天下的祥瑞。”
    赵昚点点头,“这孩子若是参加科举,倒是可以留意着,不过以他今时的见解,还需要经诸多磨砺放才能成为朝堂栋梁。”
    既主战,又强调先富国强兵,这让赵昚很是满意。
    隆兴元年的四月,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恭王赵惇便以钦差之名赶赴建康,历史的走向再一次被一只蝴蝶的翅膀扇动。
    李凤梧还不知道,他这一次扇动翅膀,为南宋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他此刻正踌躇满志着呐!
    站在上帝视角俯视隆兴北伐这样的大事件,不利用自己的先知在这件事情上为自己争取点什么仕途资本着实有点说不过去,枢相张浚那边是不想了,志大才疏刚愎自用这是历史对他的评价,自己一个建康府学生员说的话很难让他听进心里。
    因此李凤梧想到了另外一个人:镇江通判陆游。
    扭转隆兴北伐失败的轨迹已经无能为力,这是历史的必然性,并不是像小说里说的那般,穿越来拥有上帝视角就能改变,毕竟自己的身份太低微,如果自己是大宋相公之一,要扭转就不难,但偏生只是个陪都的府学生员。
    既然失败不可避免,那么自己要做的便是利用这件事情,为自己将来入仕做好准备,捞取到一些仕途资本。
    一直以来,李凤梧都以为自己想读书考进士不过是为了保住李家富贵,可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似乎并不是这么肤浅,骨子里深处还是有着家国热血,总是会想起那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男人,哪有不想权倾天下的道理?
    李凤梧本来是想直接写信告诉自己那位老师,但思忖良久,觉得有些事情不能落下把柄,自己那些观点诉诸笔墨后保不准以后就成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罗列莫须有罪名的证据。
    反正如今无事,不如去镇江游学一番,谁叫镇江和建康挨得这么近呢?
    出门琐事多。
    李凤梧这一趟准备出游镇江,需要先去府学找东厅教授曹崇知会一声,然后还得安排一些其他事情,比如路引什么的,还有,谁来作为陪伺丫鬟和自己一起去镇江,是耶律弥勒还是朱唤儿?
    前些日子,李凤梧砸大钱给耶律弥勒办了户籍,路引之类的不难拿到,因此也是可以出行的。
    这日去文宣王庙找到曹崇,说打算去镇江游学,府学诸事恐怕要耽搁些时日后,曹崇也知晓了陆游是李凤梧的老师,因此很是爽利的点头。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曹崇作为建康大家,深谙个中道理,对府学生员出去游学一贯是大力支持的,离开文宣王庙时候李凤梧遇见了杨奉贤。
    一番寒暄后得知李凤梧要游学镇江,杨奉贤似乎想起了什么,便开口问道:“李小官人可曾约人同行?”
    李凤梧愣了下,旋即明白过来,笑道:“晚生在建康没多少挚友,如果杨先生愿意,不知道可否为晚生给杨迈兄知会一声,他若能一起同行游学,那当是人生快事。”
    一直以来,李凤梧对杨迈的感观都极好,况且他隐约有点记忆,这个杨迈也非寻常人物,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