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为人父母!(1/2)
钱谦益眼中满是凝重。
就是这些人在山东和北直隶,和清虏血战,将号称满万不可敌,不可一世的清虏赶出了关吗?
就是这些人在陕西在河南,将祸害了大明十余年的流寇一举全歼的吗?
观之,果真是精锐之师啊!
要是这么一只军队南下,大明的军队能够挡得住吗?
钱谦益觉得,就凭自己记忆中的那些稀烂的明军,想要挡住这么一只军队南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昭武军的骑兵小队队长翻身下马,大步走到了钱谦益一行人面前,抱拳一礼说道。
“我家大将军听闻牧斋公北上,对牧斋公之学识仰慕已久,特派遣我等来迎一迎牧斋公大驾!”
钱谦益见此,心中叹了口气。
按照行程来算,自己这次估计刚出南京城,动向就被昭武军给知道了。
不过,见惯了各种大场面的他,却也是丝毫不怯场,微微颔首说道。
“老朽奉命北上,一是朝拜我大明崇德皇帝,二则是要拜见一下大将军,三也是拜访故友,一观北方风物。”
“老朽作为一个南人,虽曾在北京为官,可自从贬官归乡,却也是许久未曾过江,欣赏北方之风物了。”
骑兵小队队长却是很不客气的嘲讽道。
“北方风物?”
“嘿嘿,现在大明北方可没有丝毫的风物可言,大河南北天灾不断,饥民遍地,刀兵方息,正是残破之时,可比不得你们江南的风花雪月。”
钱谦益被怼了一句,心中虽然不快,但也知道自己是在别人的地盘上,也就强忍着没有发作。
而是继续笑一笑,不甚在意的说道。
“既然北方无甚风物可观,那就请这位小将军尽快送老朽一行往太原去吧!”
“老朽也好尽早拜会大明皇帝和大将军!”
骑兵小队队长闻言点了点头,不再多言,给钱谦益一行人找来了马车。
然后翻身上马,一行人开始一路北上。
……
太原城内!
昭武军军政府发行的第一篇报纸终于定稿,在刘易亲自审核之后,报纸迅速准备排版印刷。
并且准备发行!
为了报纸能够广泛传播,军政府还组织了一批识字之人,负责走街串巷,深入乡镇市集的给百姓宣讲报纸内容。
现在昭武军治下并不缺识字之人。
就算是秀才举人都在筹备科举事宜,压根不会去做这么丢份的事情。
军政府想组织这么一批人出来,没什么难度。
且不说山西民间本就有的家境贫寒的穷苦书生,屡试不第的老童生,经验丰富的账房先生等识字之人。
光是军政府给军属建立的免费学校里,识字的学生就是数以十万计的。
在这上面,刘易的投入是很多的。
建学校,培养这些学生的花费,甚至是不比养军队的直接花费要少。
不过刘易并不觉得亏!
因为这建军属学校的事情,好处是多方面的。
一是能够拉拢军心,昭武军上下对刘易死心塌地,和刘易大力建设军属学校,免费给军属子弟普及教育,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
二则是能够培养人才,提前为将来的社会变革和工业革命做好准备!
所以说,别看办学校花费很多,但刘易却是觉得很值。
军属学校里的学生们,基本上都已经扫盲完毕,多了不敢说,但只是简单的读报,肯定没有问题。
再说了,就算是不将这些学生计算其中,昭武军这里也还有为数不少的伤残退伍士卒呢。
这些伤残退伍士卒在退伍之前,大部分也都是完成了扫盲工作的。
悄然间,太原城内的街头巷尾,出现了一个个的卖报人,读报人。
那些茶馆酒楼中的说书先生们,也都给自己增加了一个读报的节目。
虽然刚开始那些茶馆酒楼还不愿意,但面对军政府强压下来的命令,他们的意见是可以被忽略不计的。
刚开始,这些茶馆酒楼还不愿意,但是随着第一天读报之后,直接客满,让这些茶馆酒楼都心甘情愿了起来。
不管是哪个时代,人们对八卦消息的好奇都是本能。
而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消息获取途径是很少的,全靠口口相传,传着传着也就变了味道。
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份内容丰富有趣,包罗万象,语言文字还通俗易懂的报纸来,很多人对此都充满了兴趣。
街头巷尾不时的出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读报人,听读报人读报的场面。
……
太原城外,桃花山村。
这是一座军属村,村子里的几十户人家都是军属。
村子里的房屋都是统一样式的青砖瓦房,村外是大片大片开垦出来的农田,也都是属于这些军属的。
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炉灶上烧着热水,蒸着米饭馒头,家家户户都飘出饭菜的香味。
小李氏在村外的河流旁淘洗着米饭,蔬菜,却是显得有些心神不定,目光时不时的瞥向村口的方向。
今天是每旬一次的军属学校的休息日,现
就是这些人在山东和北直隶,和清虏血战,将号称满万不可敌,不可一世的清虏赶出了关吗?
就是这些人在陕西在河南,将祸害了大明十余年的流寇一举全歼的吗?
观之,果真是精锐之师啊!
要是这么一只军队南下,大明的军队能够挡得住吗?
钱谦益觉得,就凭自己记忆中的那些稀烂的明军,想要挡住这么一只军队南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昭武军的骑兵小队队长翻身下马,大步走到了钱谦益一行人面前,抱拳一礼说道。
“我家大将军听闻牧斋公北上,对牧斋公之学识仰慕已久,特派遣我等来迎一迎牧斋公大驾!”
钱谦益见此,心中叹了口气。
按照行程来算,自己这次估计刚出南京城,动向就被昭武军给知道了。
不过,见惯了各种大场面的他,却也是丝毫不怯场,微微颔首说道。
“老朽奉命北上,一是朝拜我大明崇德皇帝,二则是要拜见一下大将军,三也是拜访故友,一观北方风物。”
“老朽作为一个南人,虽曾在北京为官,可自从贬官归乡,却也是许久未曾过江,欣赏北方之风物了。”
骑兵小队队长却是很不客气的嘲讽道。
“北方风物?”
“嘿嘿,现在大明北方可没有丝毫的风物可言,大河南北天灾不断,饥民遍地,刀兵方息,正是残破之时,可比不得你们江南的风花雪月。”
钱谦益被怼了一句,心中虽然不快,但也知道自己是在别人的地盘上,也就强忍着没有发作。
而是继续笑一笑,不甚在意的说道。
“既然北方无甚风物可观,那就请这位小将军尽快送老朽一行往太原去吧!”
“老朽也好尽早拜会大明皇帝和大将军!”
骑兵小队队长闻言点了点头,不再多言,给钱谦益一行人找来了马车。
然后翻身上马,一行人开始一路北上。
……
太原城内!
昭武军军政府发行的第一篇报纸终于定稿,在刘易亲自审核之后,报纸迅速准备排版印刷。
并且准备发行!
为了报纸能够广泛传播,军政府还组织了一批识字之人,负责走街串巷,深入乡镇市集的给百姓宣讲报纸内容。
现在昭武军治下并不缺识字之人。
就算是秀才举人都在筹备科举事宜,压根不会去做这么丢份的事情。
军政府想组织这么一批人出来,没什么难度。
且不说山西民间本就有的家境贫寒的穷苦书生,屡试不第的老童生,经验丰富的账房先生等识字之人。
光是军政府给军属建立的免费学校里,识字的学生就是数以十万计的。
在这上面,刘易的投入是很多的。
建学校,培养这些学生的花费,甚至是不比养军队的直接花费要少。
不过刘易并不觉得亏!
因为这建军属学校的事情,好处是多方面的。
一是能够拉拢军心,昭武军上下对刘易死心塌地,和刘易大力建设军属学校,免费给军属子弟普及教育,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
二则是能够培养人才,提前为将来的社会变革和工业革命做好准备!
所以说,别看办学校花费很多,但刘易却是觉得很值。
军属学校里的学生们,基本上都已经扫盲完毕,多了不敢说,但只是简单的读报,肯定没有问题。
再说了,就算是不将这些学生计算其中,昭武军这里也还有为数不少的伤残退伍士卒呢。
这些伤残退伍士卒在退伍之前,大部分也都是完成了扫盲工作的。
悄然间,太原城内的街头巷尾,出现了一个个的卖报人,读报人。
那些茶馆酒楼中的说书先生们,也都给自己增加了一个读报的节目。
虽然刚开始那些茶馆酒楼还不愿意,但面对军政府强压下来的命令,他们的意见是可以被忽略不计的。
刚开始,这些茶馆酒楼还不愿意,但是随着第一天读报之后,直接客满,让这些茶馆酒楼都心甘情愿了起来。
不管是哪个时代,人们对八卦消息的好奇都是本能。
而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消息获取途径是很少的,全靠口口相传,传着传着也就变了味道。
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份内容丰富有趣,包罗万象,语言文字还通俗易懂的报纸来,很多人对此都充满了兴趣。
街头巷尾不时的出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读报人,听读报人读报的场面。
……
太原城外,桃花山村。
这是一座军属村,村子里的几十户人家都是军属。
村子里的房屋都是统一样式的青砖瓦房,村外是大片大片开垦出来的农田,也都是属于这些军属的。
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炉灶上烧着热水,蒸着米饭馒头,家家户户都飘出饭菜的香味。
小李氏在村外的河流旁淘洗着米饭,蔬菜,却是显得有些心神不定,目光时不时的瞥向村口的方向。
今天是每旬一次的军属学校的休息日,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