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西暖阁,崇祯(2)(1/3)
(0582)
事实上,崇祯的确有很多的奏章需要处理。他桌面上的满满当当的奏章,都是今天从内阁转来的。这是一天的量,而不是累积起来的量。自从登基以后,崇祯都坚持每天的奏章每天批阅,绝不过夜,除非是生病了,连笔都拿不起来。
一般来说,奏章在到达皇帝这里之前,会有内阁的批示,拟出大体的处理意见。皇帝看了以后,觉得没有什么需要修改的,过一过目就算了。有些皇帝甚至自己都不过目,直接将奏章交给司礼监处理。刘瑾、魏忠贤的权力,就是这样极度膨胀起来的。
但是,崇祯登基以后,所有的奏章,在内阁批示以后,他还要亲自批示。原因很简单,他信不过内阁。当然,这是心照不宣的,没有人会说出来。崇祯在十七年的时间里,换了五十位阁臣,换了十五位的刑部尚书。大臣的变更如此的频繁,焉能维持内阁的正常运转?
因为崇祯太勤劳,内阁的批示基本不顶事,有的甚至被崇祯臭骂,慢慢的,内阁这边,干脆懒得批示了,有奏章直接就转给了崇祯。崇祯也不怕辛苦,只要是有奏章,都必然要处理完毕,才上床就寝。由于奏章太多,他有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个时辰不到。
内阁转过来的奏章,是分了几种颜色标签的,分别代表不同的类型。红色的,是军务。蓝色的,是民政。黄色的,是皇室宗亲。青色的,是锦衣卫送来的。紫色的,是东厂送来的。还有其他的颜色,不一而足。
现在放在案头上面的,最多的就是红色的。这充分说明,在崇祯朝,军事斗争乃是第一要务。在度过二百六十七个年头以后,大明朝已经是一片的风雨飘摇。在关外,在关内,都处于一片的战乱当中。
东北的鞑子,龙精虎猛,越打越强,控制了辽东之地不说,还深入到明国的内部来抢掠。对于鞑子,明军已经基本没有反击之力,只能被动的防御。战争的主动权,完全是掌握在鞑子的手里。
这些红色的奏章,有相当部分是从锦州、山海关前线送来的。情报反映,辽东的鞑子,又开始有活跃的迹象,只是不知道鞑子准备有什么动作。辽东监军高起潜于是伸手问崇祯要钱要粮,要增加军队的数量,结果被崇祯大骂“窝囊废”。
陕西的民乱,情况也不是很好。洪承畴是有能力的,卢象升也是有能力的。崇祯要两人倾力合作,将民乱尽快的镇压下去。但是,两人不断的发动进攻,的确是斩杀了不少的乱军,却是没有办法将其剿灭。因为,乱军四处出击,行踪飘忽,根本不可能将他们全部围困在一起。
陕西民乱,是典型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明军错过了车箱峡那样的大好机会,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由于乱军实在是太狡猾,官军还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曹文诏的死。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在辽东从军,随熊廷弼、袁崇焕等抗击后金军。以功历官游击、参将等职。崇祯三年(1630)七月,擢升延绥东路副总兵。次年四月,杀害起义军首领王嘉胤,以功擢临洮总兵官。继在陕西晋先后击破多支农民军,受命节制陕西、山西诸将。后调之大同。
崇祯七年七月,鞑子入寇大同,曹文诏固守怀仁。因失地,论罪充军边卫。山西巡抚吴甡保荐,乃复命为援剿总兵官,立功自赎。崇祯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在真宁湫头镇(今甘肃正宁)被农民军包围,自刎而死。
幸好,从总的局面来说,官军还是占据了上风的。陕西乱军已经不可能像当日在河南的时候那样,聚集起几十万人的兵力了。曹文诏的死,只是一个意外。崇祯下令厚葬曹文诏,以激励其他官军的士气。
还有山东的张准……
一想到张准,崇祯就有点恼火。
他自觉,对张准已经足够仁慈的了。默许他提督两府一镇的军务,这是大明朝开国以来,总兵官从来没有过的权力,即使很多勋臣权贵也不能做到。但是,张准还是不满足。张准居然又跑到了河间府来了。张准来河间府做什么?白痴都知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这个张准,真是个祸害。不将他彻底的消灭,朝廷实在是不放心。但愿吴三桂和许定国两人,能够将张准撵出去。不过,想到张准送来的鞑子的首级,崇祯内心又非常的矛盾。明国内部,好像张准这么能打仗的,还真是一个都没有。要是张准能够帮忙对付鞑子,那该多好啊!
“嗯?”
忽然间,崇祯看到了一份奏章。可能是奏章的内容有些突兀,崇祯情不自禁的露出惊讶的神情。但是看完奏章以后,他的眉头,又情不自禁的牢牢的紧缩在一起。
这个奏章是史可法送上来的。史可法从张准那里得到鞑子即将入寇的情报,回到京城以后,立刻报给了兵部,请请兵部加以核实。但是,兵部尚书张凤翼,根本不相信,还冷嘲热讽史可法是多管闲事。史可法一怒之下,干脆写了一份奏章,直接送到皇帝这里。
按理说,这是不合规矩的。史可法不管军务,又是六品的官员,又不是言官,按照常规的途径,根本无法将奏章送到皇帝这里。这种奏章,在内阁就被截留了。如果没意外的话,史可法
事实上,崇祯的确有很多的奏章需要处理。他桌面上的满满当当的奏章,都是今天从内阁转来的。这是一天的量,而不是累积起来的量。自从登基以后,崇祯都坚持每天的奏章每天批阅,绝不过夜,除非是生病了,连笔都拿不起来。
一般来说,奏章在到达皇帝这里之前,会有内阁的批示,拟出大体的处理意见。皇帝看了以后,觉得没有什么需要修改的,过一过目就算了。有些皇帝甚至自己都不过目,直接将奏章交给司礼监处理。刘瑾、魏忠贤的权力,就是这样极度膨胀起来的。
但是,崇祯登基以后,所有的奏章,在内阁批示以后,他还要亲自批示。原因很简单,他信不过内阁。当然,这是心照不宣的,没有人会说出来。崇祯在十七年的时间里,换了五十位阁臣,换了十五位的刑部尚书。大臣的变更如此的频繁,焉能维持内阁的正常运转?
因为崇祯太勤劳,内阁的批示基本不顶事,有的甚至被崇祯臭骂,慢慢的,内阁这边,干脆懒得批示了,有奏章直接就转给了崇祯。崇祯也不怕辛苦,只要是有奏章,都必然要处理完毕,才上床就寝。由于奏章太多,他有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个时辰不到。
内阁转过来的奏章,是分了几种颜色标签的,分别代表不同的类型。红色的,是军务。蓝色的,是民政。黄色的,是皇室宗亲。青色的,是锦衣卫送来的。紫色的,是东厂送来的。还有其他的颜色,不一而足。
现在放在案头上面的,最多的就是红色的。这充分说明,在崇祯朝,军事斗争乃是第一要务。在度过二百六十七个年头以后,大明朝已经是一片的风雨飘摇。在关外,在关内,都处于一片的战乱当中。
东北的鞑子,龙精虎猛,越打越强,控制了辽东之地不说,还深入到明国的内部来抢掠。对于鞑子,明军已经基本没有反击之力,只能被动的防御。战争的主动权,完全是掌握在鞑子的手里。
这些红色的奏章,有相当部分是从锦州、山海关前线送来的。情报反映,辽东的鞑子,又开始有活跃的迹象,只是不知道鞑子准备有什么动作。辽东监军高起潜于是伸手问崇祯要钱要粮,要增加军队的数量,结果被崇祯大骂“窝囊废”。
陕西的民乱,情况也不是很好。洪承畴是有能力的,卢象升也是有能力的。崇祯要两人倾力合作,将民乱尽快的镇压下去。但是,两人不断的发动进攻,的确是斩杀了不少的乱军,却是没有办法将其剿灭。因为,乱军四处出击,行踪飘忽,根本不可能将他们全部围困在一起。
陕西民乱,是典型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明军错过了车箱峡那样的大好机会,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由于乱军实在是太狡猾,官军还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曹文诏的死。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在辽东从军,随熊廷弼、袁崇焕等抗击后金军。以功历官游击、参将等职。崇祯三年(1630)七月,擢升延绥东路副总兵。次年四月,杀害起义军首领王嘉胤,以功擢临洮总兵官。继在陕西晋先后击破多支农民军,受命节制陕西、山西诸将。后调之大同。
崇祯七年七月,鞑子入寇大同,曹文诏固守怀仁。因失地,论罪充军边卫。山西巡抚吴甡保荐,乃复命为援剿总兵官,立功自赎。崇祯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在真宁湫头镇(今甘肃正宁)被农民军包围,自刎而死。
幸好,从总的局面来说,官军还是占据了上风的。陕西乱军已经不可能像当日在河南的时候那样,聚集起几十万人的兵力了。曹文诏的死,只是一个意外。崇祯下令厚葬曹文诏,以激励其他官军的士气。
还有山东的张准……
一想到张准,崇祯就有点恼火。
他自觉,对张准已经足够仁慈的了。默许他提督两府一镇的军务,这是大明朝开国以来,总兵官从来没有过的权力,即使很多勋臣权贵也不能做到。但是,张准还是不满足。张准居然又跑到了河间府来了。张准来河间府做什么?白痴都知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这个张准,真是个祸害。不将他彻底的消灭,朝廷实在是不放心。但愿吴三桂和许定国两人,能够将张准撵出去。不过,想到张准送来的鞑子的首级,崇祯内心又非常的矛盾。明国内部,好像张准这么能打仗的,还真是一个都没有。要是张准能够帮忙对付鞑子,那该多好啊!
“嗯?”
忽然间,崇祯看到了一份奏章。可能是奏章的内容有些突兀,崇祯情不自禁的露出惊讶的神情。但是看完奏章以后,他的眉头,又情不自禁的牢牢的紧缩在一起。
这个奏章是史可法送上来的。史可法从张准那里得到鞑子即将入寇的情报,回到京城以后,立刻报给了兵部,请请兵部加以核实。但是,兵部尚书张凤翼,根本不相信,还冷嘲热讽史可法是多管闲事。史可法一怒之下,干脆写了一份奏章,直接送到皇帝这里。
按理说,这是不合规矩的。史可法不管军务,又是六品的官员,又不是言官,按照常规的途径,根本无法将奏章送到皇帝这里。这种奏章,在内阁就被截留了。如果没意外的话,史可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