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没有最糟!只有更糟!(1/4)
(0666)
对于自己的老丈人做的好事,崇祯自然是一无所知。现在的他,有一大堆的事情需要处理。他的心情,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好时坏。他还没有从孙承宗被杀,还有北直隶一片糜烂的伤心中完全的恢复过来。但是偶然间,他又会处于极度的自信当中,认为自己还可以力挽狂澜,恢复昔日明国的辉煌。
高阳城失守和孙承宗被杀的消息是十万火急送到北京的。孙承宗遇害,卢象升也知道此事非常小可,当然不敢怠慢,第一时间派人入京奏报。崇祯得到飞奏是在快迸午膳时候。他登时脸色大变,头脑一蒙,几乎支持不住,连连跺脚,只说:“嗨!嗨!嗨!”随后放声大哭。
崇祯皇帝从来没有在乾清宫中这样哭过,使得乾清宫的大小太监和宫女都十分惊慌,有头面的都跪在地上劝解,没有头面的都在帘外和檐下屏息而立。乾清宫的周围,都是混乱一片。在哭泣中,崇祯忽然想起什么,跟着大吼一声:“那个卢象升!抓起来!候审!”
一个站在檐下的老太监,曾经服侍过万历和天启,一向不大关心宫外的事,总以为虽然有战乱和天灾,大明江山的根基如铁打铜铸般地牢固。他日夜盼望能亲眼看见国运中兴,此刻忽然知道高阳城的消息,又见皇上如此痛哭,忍不住哽咽流泪,不忍再听,脚步蹒跚地走到僻静地方,轻轻地悲叹一声,不自觉地说道:“唉,天,可是要塌下来啦!”
至于崇祯皇帝的怒吼,自然有其他的太监飞快的传旨。内阁这边,不敢拖延,急忙拟旨,然后派锦衣卫小队送去高阳城。结果,一道圣旨下去,卢象升就被逮捕进去了昭狱。其实,内阁阁臣里面,包括首辅温体仁在内,都是有些同情卢象升的。遗憾的是,现在崇祯皇帝正在火头上,他们哪里敢触崇祯的霉头,给卢象升说情?
这年头,能打仗而又毫无怨言的人,真的不多了,卢象升就是其中的一个。内阁本来还想着,给卢象升更多的权力,借助他平定天下。没想到,居然出了这样的事情。他们不得不感慨,当真是天不佑大明,卢象升是个人才,却因为孙承宗的死,不明不白的进去了昭狱。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孙承宗是崇祯的老师,位极人臣,他的死,对朝廷打击的确很大。但是,孙承宗就算位极人臣,也依然是一个臣子,即使是崇祯的老师,也没有必要表现得如此的夸张。崇祯皇帝如此的震怒,其实是包含有私心的。
一直以来,崇祯事事都要标榜自己的至孝,以赚取虚名,结果,这次弄出了大件事,连自己的老师都没有保护住,被鞑子给杀了,他还孝个屁!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形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露出了下面的丑陋和粗鄙,这才是崇祯发怒的主要原因。
如果崇祯真的关心孙承宗的死活,就应该命令京营迅速出兵,派骑兵到达高阳城,强行将孙承宗撤出来。有皇帝的诏令,孙承宗无论如何的顽固,都必须遵守。换言之,只要崇祯出手,孙承宗就保住了。但是,崇祯并没有出手,而是坐看孙承宗被鞑子杀死。
结果,噩耗传来,他又哭得跟死了爹娘一样,装出一副至纯至孝的样子来,不得不令人从内心里产生反感。套用一句古话,便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生前不关心别人,死后才放声大哭,虚伪至极。内阁的温体仁、范复粹、陈寅等人,一个个都是老奸巨猾的人物,哪里会不知道这一点?
正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冷漠刻薄被臣下看穿,崇祯才要拼命的哭泣,拼命的表示自己对孙承宗的伤心。在这个时候,别人是万万不能参与此事的,否则,恼羞成怒的崇祯,肯定会连自己都一竿子撸下来。明明是自己做得不对,却总是找臣子来顶罪,这已经是崇祯的习惯性动作了。
崇祯哭了一阵,慢慢的停止了。一则是由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也闻信跑来,跪在他的面前劝解。二则是想着必须将高阳城事禀告祖宗神灵,还要处理高阳城的善后事儿。崇祯止了哭,挥退众人,孤独地坐在乾清宫西暖阁的御榻上沉思。
午膳时候,撤去了照例的奏乐,将几十样菜减到十几样,叫做“撤乐减膳”,表示国有不幸,皇帝悲痛省愆。崇祯正在用膳,忽然又想起高阳城的事,悲从中来,簌簌泪下,投著而起。原想午膳后休息一阵,方去禀告祖宗神灵,现在实在难以等待,他也不乘辇,步行去奉先殿,跪在万历的神主前嚎啕大哭。
被杀死的乃是孙承宗,并不是皇室的成员,崇祯为什么要去万历皇帝哪里哭?原因很简单,孙承宗是万历皇帝引导进来的,最先是在詹事府做事,随后被万历指定为朱常洛的老师。朱常洛就是短命的泰昌皇帝,崇祯的老子,登基个把月就一命呜呼了。结果,孙承宗就做了天启帝朱由校的老师。朱由校驾崩以后,孙承宗又做了崇祯的老师。
因此,可以这么说,孙承宗曾经是三个皇帝的老师。这也是崇祯如此伤心的原因。三任帝师,最后竟然不得善终,这对于他的名声,实在是太大的打击了。要说这个时候,崇祯的内心里,没有一点后悔,那也是不对的。要是知道孙承宗会真的被杀,他是会考虑派遣京师出动的。只可惜,他当时还有幻想,觉得高阳城能够支撑到卢象升的到
对于自己的老丈人做的好事,崇祯自然是一无所知。现在的他,有一大堆的事情需要处理。他的心情,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好时坏。他还没有从孙承宗被杀,还有北直隶一片糜烂的伤心中完全的恢复过来。但是偶然间,他又会处于极度的自信当中,认为自己还可以力挽狂澜,恢复昔日明国的辉煌。
高阳城失守和孙承宗被杀的消息是十万火急送到北京的。孙承宗遇害,卢象升也知道此事非常小可,当然不敢怠慢,第一时间派人入京奏报。崇祯得到飞奏是在快迸午膳时候。他登时脸色大变,头脑一蒙,几乎支持不住,连连跺脚,只说:“嗨!嗨!嗨!”随后放声大哭。
崇祯皇帝从来没有在乾清宫中这样哭过,使得乾清宫的大小太监和宫女都十分惊慌,有头面的都跪在地上劝解,没有头面的都在帘外和檐下屏息而立。乾清宫的周围,都是混乱一片。在哭泣中,崇祯忽然想起什么,跟着大吼一声:“那个卢象升!抓起来!候审!”
一个站在檐下的老太监,曾经服侍过万历和天启,一向不大关心宫外的事,总以为虽然有战乱和天灾,大明江山的根基如铁打铜铸般地牢固。他日夜盼望能亲眼看见国运中兴,此刻忽然知道高阳城的消息,又见皇上如此痛哭,忍不住哽咽流泪,不忍再听,脚步蹒跚地走到僻静地方,轻轻地悲叹一声,不自觉地说道:“唉,天,可是要塌下来啦!”
至于崇祯皇帝的怒吼,自然有其他的太监飞快的传旨。内阁这边,不敢拖延,急忙拟旨,然后派锦衣卫小队送去高阳城。结果,一道圣旨下去,卢象升就被逮捕进去了昭狱。其实,内阁阁臣里面,包括首辅温体仁在内,都是有些同情卢象升的。遗憾的是,现在崇祯皇帝正在火头上,他们哪里敢触崇祯的霉头,给卢象升说情?
这年头,能打仗而又毫无怨言的人,真的不多了,卢象升就是其中的一个。内阁本来还想着,给卢象升更多的权力,借助他平定天下。没想到,居然出了这样的事情。他们不得不感慨,当真是天不佑大明,卢象升是个人才,却因为孙承宗的死,不明不白的进去了昭狱。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孙承宗是崇祯的老师,位极人臣,他的死,对朝廷打击的确很大。但是,孙承宗就算位极人臣,也依然是一个臣子,即使是崇祯的老师,也没有必要表现得如此的夸张。崇祯皇帝如此的震怒,其实是包含有私心的。
一直以来,崇祯事事都要标榜自己的至孝,以赚取虚名,结果,这次弄出了大件事,连自己的老师都没有保护住,被鞑子给杀了,他还孝个屁!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形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露出了下面的丑陋和粗鄙,这才是崇祯发怒的主要原因。
如果崇祯真的关心孙承宗的死活,就应该命令京营迅速出兵,派骑兵到达高阳城,强行将孙承宗撤出来。有皇帝的诏令,孙承宗无论如何的顽固,都必须遵守。换言之,只要崇祯出手,孙承宗就保住了。但是,崇祯并没有出手,而是坐看孙承宗被鞑子杀死。
结果,噩耗传来,他又哭得跟死了爹娘一样,装出一副至纯至孝的样子来,不得不令人从内心里产生反感。套用一句古话,便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生前不关心别人,死后才放声大哭,虚伪至极。内阁的温体仁、范复粹、陈寅等人,一个个都是老奸巨猾的人物,哪里会不知道这一点?
正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冷漠刻薄被臣下看穿,崇祯才要拼命的哭泣,拼命的表示自己对孙承宗的伤心。在这个时候,别人是万万不能参与此事的,否则,恼羞成怒的崇祯,肯定会连自己都一竿子撸下来。明明是自己做得不对,却总是找臣子来顶罪,这已经是崇祯的习惯性动作了。
崇祯哭了一阵,慢慢的停止了。一则是由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也闻信跑来,跪在他的面前劝解。二则是想着必须将高阳城事禀告祖宗神灵,还要处理高阳城的善后事儿。崇祯止了哭,挥退众人,孤独地坐在乾清宫西暖阁的御榻上沉思。
午膳时候,撤去了照例的奏乐,将几十样菜减到十几样,叫做“撤乐减膳”,表示国有不幸,皇帝悲痛省愆。崇祯正在用膳,忽然又想起高阳城的事,悲从中来,簌簌泪下,投著而起。原想午膳后休息一阵,方去禀告祖宗神灵,现在实在难以等待,他也不乘辇,步行去奉先殿,跪在万历的神主前嚎啕大哭。
被杀死的乃是孙承宗,并不是皇室的成员,崇祯为什么要去万历皇帝哪里哭?原因很简单,孙承宗是万历皇帝引导进来的,最先是在詹事府做事,随后被万历指定为朱常洛的老师。朱常洛就是短命的泰昌皇帝,崇祯的老子,登基个把月就一命呜呼了。结果,孙承宗就做了天启帝朱由校的老师。朱由校驾崩以后,孙承宗又做了崇祯的老师。
因此,可以这么说,孙承宗曾经是三个皇帝的老师。这也是崇祯如此伤心的原因。三任帝师,最后竟然不得善终,这对于他的名声,实在是太大的打击了。要说这个时候,崇祯的内心里,没有一点后悔,那也是不对的。要是知道孙承宗会真的被杀,他是会考虑派遣京师出动的。只可惜,他当时还有幻想,觉得高阳城能够支撑到卢象升的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