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虎贲军的大运河战略(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0675)
    德州,地处黄河故道,运河之滨,是一座河流文明造就的古城。远古时期,滔滔黄河水在这里纵横其界、负载千钧。隋大业四年开凿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演绎着数不清的悲欢离合。德州的名字,便是来自于黄河。黄河古代叫德水,德州在德水的旁边,故而取名德州。
    在历史上,德州出产的历史名人,可是相当的不少,如廉颇、东方朔、管辂、孟郊等,都是德州人。在明朝的历史上,德州也是重要的城镇。从战略位置上来说,德州是山东的北方门户,是沟通北直隶、山东、河南的重要通道。从物资运输的角度来说,德州还是控制大运河的重要枢纽。
    要是没有鞑子的入寇,德州的航运,将是相当发达的。可以这么说,德州就是一座因为漕运而繁盛起来的城镇。德州通过漕运,从外面输入大量的物资,丰富民众的物质生活。同时,德州自己生产的各色货物,也通过漕运,输送到全国各地。
    如德州出产的棉花、小麦、大豆、花生等,都是相当抢手的物资,特别是在战乱时期,更是如此。德州大商家,基本上都是依靠漕运起家的。大运河,可谓是给德州带来了无数的财富。以致有人说,只要看大运河的水,就能预测德州的未来。
    传说在漕运最繁忙的时候,通过德州的漕船,可谓是一艘接一艘,中间基本上没有空余的水域。由于过往的漕船太多,以致产生严重的堵塞。船工在船上没法靠岸吃饭,就有专门的乌篷船,穿梭在漕船的中间,给船工们送去饭菜。这样的情景,充分的印证了德州曾经的繁华。
    只可惜,随着鞑子的到来,德州的周围,都是一片的荒凉,再也看不到丝毫昔日繁盛的景象。张准到来的时候,在德州城的外面,除了急匆匆逃往德州城的难民之外,再也看不到任何的人影。在德州城附近的运河,也只有河水轻轻的荡漾,看不到任何的人,任何的船只。
    “都督大人!”
    “都督大人!”
    郝林勇和张友彩都出城来迎接张准。
    前来德州担任救火队长的刘航,也在其中。
    “嗯,大家好!”
    张准的心情,有点抑郁,说话也有点晦涩。
    他当然不是对两人有什么看法,而是触景生情。一路南来,他看到的都是不好的情景。由于鞑子的威胁,德州城周围出现了大量的荒芜的田地,想到可能发生的大面积灾荒,张准的心里就不是滋味。
    德州的周边地区,都是广袤的农业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即使是小冰河时期,粮食的产量,也不会降低太多。这里是明朝重要的水稻、小麦、棉花、花生、大豆种植区,各项农作物的产量都很大。山东有相当数量的粮食,都是在德州的周围出产的。根据张准的认识,后世的德州市,有可耕种的田地超过一千万二百万亩。在黄河以北,德州绝对是最大的农业产区。
    三月份,就是春耕时节。这时候,无论是水稻还是花生,无论是棉花还是大豆,都可以考虑播种了。超过一千万亩的耕地,即使每亩的产量就算只有一石,那也是一千万石。按照每人每年消耗四石的粮食来计算,也能够满足二百五十万人的粮食需求。更何况,亩产量未必只有一石。只要农民们努力的精耕细作,只要统治者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平均亩产量提高到两石左右,也不是不可能的。
    反过来说,要是这些田地都没有收成的话,就要损失至少一千万石的粮食收入。一千万石,是什么概念?按照每石188.8斤计算,就是十八亿斤啊!十八亿斤的粮食,那是多大的数字啊!一千万亩的耕地,几乎相当于莱州府和登州府的全部耕地总和了。德州及其附近,才是山东真正的大粮仓啊!
    虎贲军在莱州府累死累活的,原来的田地,加上新开垦的田地,都还不到八百万亩。登州府的耕地,就更加的少了,最多不会超过五百万亩。青州府山地更多,估计耕地面积也不会超过六百万亩。
    这三府的山地,都只能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等外来的农作物。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外来的农作物,都无法取代水稻和小麦的地位。民众的传统观念,不是那么轻易可以改变的。
    一个小小的德州极其周边地区,就有一千二百万亩的耕地,你说,张准能不高度重视吗?这也是刘航马上被张准调配到德州的重要原因。这么一个天然的大粮仓,一定要精心的经营好了。
    “大人,只要鞑子不来打扰,只要半个月的时间,我就能组织各地的百姓恢复生产,争取在十月份有个好的收成。”
    刘航自信的说道。
    “我知道。”
    张准相信刘航的话。
    现在,德州原来的官僚系统,都被张准放逐了。现在的德州,全部都是刘航带来的新官员,都是虎贲军的内政骨干。之前,鞑子肆虐,很多原来驻守德州的朝廷官员,包括地方官员、漕运官员、卫所官员等等,都纷纷出逃到济南城,以避开鞑子的兵锋。
    张准刚好抓住这个机会,命令郝林勇率领虎贲军抢占了德州城,然后禁止这些原有的官员回来,同时让虎贲军大都督府接管德州城的全部内政事务。几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