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亩产量三万斤!(1/3)
(0685)
宋应星犹豫片刻,缓缓的说道:“大人,在下愚直,有话就直说了。这个集体农庄,目前看是挺好的,生产的效率很高,屯丁的干活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时间久了,生产效率可能会下降的,屯丁们可能会有其他的想法。要是不作出一定的改变,这个农庄无法长久存在。”
张准意味深长的说道:“为什么呢?”
宋应星直言不讳的说道:“屯丁们的收入,和他们的产出,严重不成比例。比如说,第一农场,年产粮食几百万斤,分到屯丁手上的,却只有几十万斤。屯丁的获得,是产出的三成左右。而其他的分田到户的民众,每亩地只要上缴四十斤的赋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收入是产出的八成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九成。这么大的差距,肯定会引起屯丁们的心理不平衡的。”
“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农庄的屯丁们,发现自己的收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他们肯定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怠工办法,破坏生产。即使有监工,也无法完全保证磨洋工的现象出现。除非是大人大幅度的提高他们的收入,让他们的收入,和外面的民众持平。”
张准点头说道:“没错,你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因为,农庄不属于屯丁,他们只是被动的干活,因此时间一长,就没有了积极性。但是,要是我日后,慢慢的将农庄的所有权,都转交给屯丁呢?又或者,在所有的农场里面,我实行的都是每亩地四十斤的税率呢?”
宋应星思索片刻,欣然说道:“要是这样的话,积极性保持的时间,会长很多。可能,相对于单门独户的生产,大型化的农庄,还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农庄有更大的应对能力。”
张准微笑着说道:“正是如此。我用农庄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好像农庄这样的生产方式,其实是可以推广到农林牧副渔的所有领域的。湖泊太大,一个人管理不了,那没有关系,可以几户人家,甚至是几十户,几百户的人家,联合起来经营。出海捕鱼,一家人没有足够的钱买渔船,可以多家联合起来。”
“正如你所说,单门独户的经营,存在太多的先天不足,特别是对抗风险的能力很小。或许大家都注意到了,最近十几年,全国的气候变化,非常的糟糕,有越来越冷,越来越干旱的趋势。好像北方的大旱,已经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了,我们山东,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以前,打一个灌溉井,只要五丈左右就有水出,现在至少要打十丈,有个别地方,即使打二十丈,都找不到水源。这充分说明,要是我们继续保持单门独户的经营方式,很困难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打一个灌溉井,至少需要三百两银子,这是一般的农户,根本无法承受的。”
徐正明有点不解的说道:“大人的意思,是要让大商家介入?”
张准缓缓的说道:“要是有大商家加入,自然最好。要是没有,也没有关系。第一钱庄,是可以贷款的。当然,贷款不是贷给私人,是贷给多个农户的合作体。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合作社。”
徐正明皱眉说道:“贷款……万一出现失误,无法偿还贷款,那怎么办?难道将贷款的所有百姓,都全部抓起来?这是要引发动乱的,还请都督大人三思。”
张准有条不紊的说道:“这当然是有风险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包赚不赔的事情。但是我相信,各行各业有才华的人还是很多的。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一定能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只要赚钱的人比亏本的人多,贷款就是没有风险的。”
宋应星老老实实的说道:“都督大人,你的说法,有点超出在下的理解能力了。这种联合经营模式,恐怕不仅仅是农科司能够处理的,需要政务部颁布相关的具体法令。我们农科司,关注的乃是生产方面的技术问题。”
张准说道:“的确如此。有关政策方面的指引,大都督府政务部会有详细的条文颁布。农科司方面,主要还是关注技术进步。下面,我们研讨一下有关轮作的问题。”
宋应星说道:“好!”
对于农作物的轮作,宋应星是绝对有研究的,他还撰写过专门的著作。因此,在这个领域,他是有充分的发言权的。
积极发展间作套种,中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氾胜之书》中,就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公元六世纪出现的《齐民要术》一书,更是明确的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宋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作物的间作也得到发展。
农作物的间作,包括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同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间作,就是小麦与蚕豆间作,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高粱与粟间作等。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
张准要宋应星研究的,乃是玉米、红薯、土豆等外来的农作物,和水稻、小麦、豆类等本土的农作物之间的间作。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需要宋应星他们去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前世的张准,是工人家庭出身,对于具体的农业生产,不是很清楚。
然而,宋应星的
宋应星犹豫片刻,缓缓的说道:“大人,在下愚直,有话就直说了。这个集体农庄,目前看是挺好的,生产的效率很高,屯丁的干活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时间久了,生产效率可能会下降的,屯丁们可能会有其他的想法。要是不作出一定的改变,这个农庄无法长久存在。”
张准意味深长的说道:“为什么呢?”
宋应星直言不讳的说道:“屯丁们的收入,和他们的产出,严重不成比例。比如说,第一农场,年产粮食几百万斤,分到屯丁手上的,却只有几十万斤。屯丁的获得,是产出的三成左右。而其他的分田到户的民众,每亩地只要上缴四十斤的赋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收入是产出的八成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九成。这么大的差距,肯定会引起屯丁们的心理不平衡的。”
“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农庄的屯丁们,发现自己的收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他们肯定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怠工办法,破坏生产。即使有监工,也无法完全保证磨洋工的现象出现。除非是大人大幅度的提高他们的收入,让他们的收入,和外面的民众持平。”
张准点头说道:“没错,你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因为,农庄不属于屯丁,他们只是被动的干活,因此时间一长,就没有了积极性。但是,要是我日后,慢慢的将农庄的所有权,都转交给屯丁呢?又或者,在所有的农场里面,我实行的都是每亩地四十斤的税率呢?”
宋应星思索片刻,欣然说道:“要是这样的话,积极性保持的时间,会长很多。可能,相对于单门独户的生产,大型化的农庄,还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农庄有更大的应对能力。”
张准微笑着说道:“正是如此。我用农庄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好像农庄这样的生产方式,其实是可以推广到农林牧副渔的所有领域的。湖泊太大,一个人管理不了,那没有关系,可以几户人家,甚至是几十户,几百户的人家,联合起来经营。出海捕鱼,一家人没有足够的钱买渔船,可以多家联合起来。”
“正如你所说,单门独户的经营,存在太多的先天不足,特别是对抗风险的能力很小。或许大家都注意到了,最近十几年,全国的气候变化,非常的糟糕,有越来越冷,越来越干旱的趋势。好像北方的大旱,已经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了,我们山东,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以前,打一个灌溉井,只要五丈左右就有水出,现在至少要打十丈,有个别地方,即使打二十丈,都找不到水源。这充分说明,要是我们继续保持单门独户的经营方式,很困难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打一个灌溉井,至少需要三百两银子,这是一般的农户,根本无法承受的。”
徐正明有点不解的说道:“大人的意思,是要让大商家介入?”
张准缓缓的说道:“要是有大商家加入,自然最好。要是没有,也没有关系。第一钱庄,是可以贷款的。当然,贷款不是贷给私人,是贷给多个农户的合作体。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合作社。”
徐正明皱眉说道:“贷款……万一出现失误,无法偿还贷款,那怎么办?难道将贷款的所有百姓,都全部抓起来?这是要引发动乱的,还请都督大人三思。”
张准有条不紊的说道:“这当然是有风险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包赚不赔的事情。但是我相信,各行各业有才华的人还是很多的。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一定能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只要赚钱的人比亏本的人多,贷款就是没有风险的。”
宋应星老老实实的说道:“都督大人,你的说法,有点超出在下的理解能力了。这种联合经营模式,恐怕不仅仅是农科司能够处理的,需要政务部颁布相关的具体法令。我们农科司,关注的乃是生产方面的技术问题。”
张准说道:“的确如此。有关政策方面的指引,大都督府政务部会有详细的条文颁布。农科司方面,主要还是关注技术进步。下面,我们研讨一下有关轮作的问题。”
宋应星说道:“好!”
对于农作物的轮作,宋应星是绝对有研究的,他还撰写过专门的著作。因此,在这个领域,他是有充分的发言权的。
积极发展间作套种,中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氾胜之书》中,就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公元六世纪出现的《齐民要术》一书,更是明确的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宋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作物的间作也得到发展。
农作物的间作,包括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同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间作,就是小麦与蚕豆间作,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高粱与粟间作等。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
张准要宋应星研究的,乃是玉米、红薯、土豆等外来的农作物,和水稻、小麦、豆类等本土的农作物之间的间作。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需要宋应星他们去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前世的张准,是工人家庭出身,对于具体的农业生产,不是很清楚。
然而,宋应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