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我们要在大沽口驻军 【求月票!】(1/4)
(0728)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
“大人,前面就是天津卫了。”
陆伊典低声的说道。
“嗯。”
张准勒停战马,举着千里镜,仔细的观察天津卫的城墙。
天津卫其实不是普通的城市,而是一座卫城,和鳌山卫、灵山卫等卫城是一样的,就是规模要更大一些罢了。天津卫拥有左中右三个卫,后来天津水师衙门,也设置在这里。全部的军户加起来,可能超过十万人。因此,天津卫是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塞。
既然是军事要塞,各方面的防御设施,自然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天津卫的城墙,要比一般的城镇都高出很多。部分的城墙,甚至超过了二十米。最矮的地方,也都在十五米以上。在城垛的后面,可以看到警惕的明军士兵。
事实上,天津卫又是一座人口密集的城镇。除了十几万的军户之外,可能还有十几万的民户,加上往来的商旅,说不定有二三十万人。这样的人口规模,差不多赶得上登州城了。在鞑子到来以后,天津卫附近的很多民众,都逃入天津卫避难,导致城内的人口激增,各方面的问题和京师一样,都是非常突出的。
天津卫的人口众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漕运和海运都经过这里。和德州、临清等地单纯的漕运不同,天津卫不但有漕运,还有海运。以前,一些海运的船只,可以直接从大沽口航行到天津卫,只是后来航道淤塞,才不得不在大沽口卸货。
元朝的时候,天津卫的海运是非常繁忙的,每年都有几千万石的粮食,是从海上运输到京师附近的。元朝的造船能力很强,有文字记载的最高记录,是在三年的时间里,造船一千多艘,而且全部都是运输能力在三千石以上的大船。
其实,明初的海运能力,同样是很强的。最大的海船,一次就可以运输上万石的粮食,这要比漕运快得多,效率也高得多。漕运一个月的运输量,甚至还不到十艘大海船的一次运输量。只是后来禁海政策推行,片板寸帆都不给下海,才完全的取消了海运,专一使用漕运。
等到后来隆庆开海禁,明朝的航海技术已经相当的落后,大船的制造工艺渐渐的失传,一般的小船走海运,很容易出事,因此,海运就再也没有人提起了。如果现在有海运,京师也不会这么困窘了。
张准观察天津卫的情况,自然是对天津卫动了心思。虎贲军在董家堡呆的时间,也差不多了,应该是时候换个落脚点了。这个落脚点,首选就是天津卫。原因很简单,虎贲军要是控制天津卫,那就等于是死死的摁住了京师,还摁住了辽东,一举两得。
其实,从军事战略上来说,京师和天津卫的意义都是差不多的。两地都可以有效的控制北国。天津和北京不同的地方,在于靠近渤海湾,容易遭受到来自海上的攻击。如果定都天津的话,敌人要是从海上发起进攻,没有足够的缓冲地带。
新中国有个最悲催的省会,就是石家庄。河北省原来的省会,是在天津的,结果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候,高层觉得天津太靠海,容易遭受海上攻击,于是决定搬迁。最后折腾来折腾去的,落户石家庄那穷乡僻壤去了。要是河北的省会一直在天津,也不用今天这样悲催了。
然而,天津的这个缺点,对于虎贲军来说,不但不是劣势,反而是优势。因为,虎贲军海军的实力,一向都足够强大,有足够的力量防守渤海湾,不会让敌人从海上直接攻击天津。因此,虎贲军在天津卫,根本不需要顾忌来自海上的攻击。相反的,利用海军的强大优势,还可以有效的保卫天津卫的安全。
虎贲军可以在天津卫长期的驻守下去吗?当然可以。以鞑子的能力,连董家堡都吃不下,还能吃下天津卫?只要鞑子吃不下,朝廷的军队,当然也吃不下。天津卫的城墙,最矮的地方有十五米以上,利用这样的坚城,朝廷的军队就算全部扑上来,虎贲军都夷然不惧的。
一旦虎贲军在天津卫站稳脚跟,进入京师,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天津卫距离京师,的确是太近了,中间又没有任何的障碍阻隔,只要消灭了明军的主力,虎贲军进入京师,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人,天津卫有人出来!”
忽然间,刘芒急匆匆的来报。
“密切观察!”
张准沉着的说道。
“大人!是吴三桂!”
片刻之后,魏大哥前来报告。
“密切观察!”
张准依然是沉着的说道。
他举着千里镜,仔细的搜索着天津卫北门的方向,果然看到十几匹快马从城里面出来。前头的一个人,张准依稀可以看出是吴三桂。这个吴三桂的消息,倒是灵通,得知自己在天津卫的附近,立刻从城里出来,也算是这家伙有心了。
其实,对于吴三桂,张准始终是有戒心的。这家伙毕竟是历史上的大汉奸,又滑头得很,还是高起潜的干儿子。咦?为什么不说他是朝廷的人?主要是张准觉得,吴三桂对朝廷的效忠,根本不如他对个人的效忠。比如说,他对高起潜的效忠。
吴三桂有个很典型的性格,就是谁给他好处,他就跟谁好。现在高起潜是他的义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
“大人,前面就是天津卫了。”
陆伊典低声的说道。
“嗯。”
张准勒停战马,举着千里镜,仔细的观察天津卫的城墙。
天津卫其实不是普通的城市,而是一座卫城,和鳌山卫、灵山卫等卫城是一样的,就是规模要更大一些罢了。天津卫拥有左中右三个卫,后来天津水师衙门,也设置在这里。全部的军户加起来,可能超过十万人。因此,天津卫是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塞。
既然是军事要塞,各方面的防御设施,自然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天津卫的城墙,要比一般的城镇都高出很多。部分的城墙,甚至超过了二十米。最矮的地方,也都在十五米以上。在城垛的后面,可以看到警惕的明军士兵。
事实上,天津卫又是一座人口密集的城镇。除了十几万的军户之外,可能还有十几万的民户,加上往来的商旅,说不定有二三十万人。这样的人口规模,差不多赶得上登州城了。在鞑子到来以后,天津卫附近的很多民众,都逃入天津卫避难,导致城内的人口激增,各方面的问题和京师一样,都是非常突出的。
天津卫的人口众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漕运和海运都经过这里。和德州、临清等地单纯的漕运不同,天津卫不但有漕运,还有海运。以前,一些海运的船只,可以直接从大沽口航行到天津卫,只是后来航道淤塞,才不得不在大沽口卸货。
元朝的时候,天津卫的海运是非常繁忙的,每年都有几千万石的粮食,是从海上运输到京师附近的。元朝的造船能力很强,有文字记载的最高记录,是在三年的时间里,造船一千多艘,而且全部都是运输能力在三千石以上的大船。
其实,明初的海运能力,同样是很强的。最大的海船,一次就可以运输上万石的粮食,这要比漕运快得多,效率也高得多。漕运一个月的运输量,甚至还不到十艘大海船的一次运输量。只是后来禁海政策推行,片板寸帆都不给下海,才完全的取消了海运,专一使用漕运。
等到后来隆庆开海禁,明朝的航海技术已经相当的落后,大船的制造工艺渐渐的失传,一般的小船走海运,很容易出事,因此,海运就再也没有人提起了。如果现在有海运,京师也不会这么困窘了。
张准观察天津卫的情况,自然是对天津卫动了心思。虎贲军在董家堡呆的时间,也差不多了,应该是时候换个落脚点了。这个落脚点,首选就是天津卫。原因很简单,虎贲军要是控制天津卫,那就等于是死死的摁住了京师,还摁住了辽东,一举两得。
其实,从军事战略上来说,京师和天津卫的意义都是差不多的。两地都可以有效的控制北国。天津和北京不同的地方,在于靠近渤海湾,容易遭受到来自海上的攻击。如果定都天津的话,敌人要是从海上发起进攻,没有足够的缓冲地带。
新中国有个最悲催的省会,就是石家庄。河北省原来的省会,是在天津的,结果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候,高层觉得天津太靠海,容易遭受海上攻击,于是决定搬迁。最后折腾来折腾去的,落户石家庄那穷乡僻壤去了。要是河北的省会一直在天津,也不用今天这样悲催了。
然而,天津的这个缺点,对于虎贲军来说,不但不是劣势,反而是优势。因为,虎贲军海军的实力,一向都足够强大,有足够的力量防守渤海湾,不会让敌人从海上直接攻击天津。因此,虎贲军在天津卫,根本不需要顾忌来自海上的攻击。相反的,利用海军的强大优势,还可以有效的保卫天津卫的安全。
虎贲军可以在天津卫长期的驻守下去吗?当然可以。以鞑子的能力,连董家堡都吃不下,还能吃下天津卫?只要鞑子吃不下,朝廷的军队,当然也吃不下。天津卫的城墙,最矮的地方有十五米以上,利用这样的坚城,朝廷的军队就算全部扑上来,虎贲军都夷然不惧的。
一旦虎贲军在天津卫站稳脚跟,进入京师,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天津卫距离京师,的确是太近了,中间又没有任何的障碍阻隔,只要消灭了明军的主力,虎贲军进入京师,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人,天津卫有人出来!”
忽然间,刘芒急匆匆的来报。
“密切观察!”
张准沉着的说道。
“大人!是吴三桂!”
片刻之后,魏大哥前来报告。
“密切观察!”
张准依然是沉着的说道。
他举着千里镜,仔细的搜索着天津卫北门的方向,果然看到十几匹快马从城里面出来。前头的一个人,张准依稀可以看出是吴三桂。这个吴三桂的消息,倒是灵通,得知自己在天津卫的附近,立刻从城里出来,也算是这家伙有心了。
其实,对于吴三桂,张准始终是有戒心的。这家伙毕竟是历史上的大汉奸,又滑头得很,还是高起潜的干儿子。咦?为什么不说他是朝廷的人?主要是张准觉得,吴三桂对朝廷的效忠,根本不如他对个人的效忠。比如说,他对高起潜的效忠。
吴三桂有个很典型的性格,就是谁给他好处,他就跟谁好。现在高起潜是他的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