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牛金星和宋献策(1/5)
(0893)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
离开洛阳以后,李岩骑着马,带着五个自己挑选出来的年轻随从,直往开封而来。很快,他就到达了开封城的城下。这时候的开封城,暂时还没有人知道他李岩就是以前的李信,但是,他想要进入开封城,却是不可能的了。
因为,他暂时还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他的仇人还在开封城里面,他的手上,还没有足够的复仇的力量。张准是说的很清楚很明白的,他只给李岩虎贲军的名义,却不会给他任何的人员物资,任何的武器装备。一切,都要他李岩白手起家。
他只能是站在开封城的前面,努力回忆以前的一切。去年的秋天,是他最后一次进入开封城。那时候,他还叫李信,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当时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
站在开封城的前面,李岩想起了很多事,很多人。他想起了宋献策,想起了牛金星,想起了汤府,想起了汤母,想起了汤家的小姐。如果,不是遇到张准,这些人和事,或许,都不会改变。但是,李岩并不后悔,他始终觉得,能遇到张准,是他的福气。
一年前的心境,和他现在的心境,已经是迥然不同了。一年前的心境,是迷茫的,是焦虑的,是忐忑不安的。现在的心境,是镇静的,是沉着的,是有深切寄托的。一年前,站在城内,他觉得不踏实。一年后,站在城外,他觉得很踏实。
……
一年前,崇祯八年的秋天,虽然秋收刚毕,但开封街道上到处是逃荒的难民,他们扶老携幼,络绎道旁。放眼看过去,黑压压的全部都是人头。差不多家家门口都站有难民在等候打发,哀呼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令人不忍心聆听。
当时的李信,正在开封城内的汤府作客。汤府和李家的关系很好,汤家的老奶奶,也就是汤母,对李信很满意,一心想要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汤家的小姐,对李信也算是情有独钟,只是李信自己不太喜欢。不过为了汤家和李家的面子,他还得恭敬的侍奉汤母。
两三天来,李信发现开封城内的灾民,比一个月前多得多了,想着到冬天和明年青黄不接的大长荒春,惨象将不知严重到何等地步,将不知有多少人饿死道旁,他的内心,就情不自禁的叹息一声。
这豫东一带在全省八府十二州一百单六县中,战乱还算比较少的,天灾也还算比较轻的,如今也成了这样局面,可见,茫茫中原,已经没有一片乐土!要是恶劣的局势继续蔓延,只怕开封城受到的冲击,就要更加的大了。
李信还担心,万一再有人振臂一呼,号召饥民,中原大局就会不堪收拾。为着朝廷,也为着他自己,他都不希望中原大乱。辽东的鞑子,山东的张准,陕西的流寇,足够将这个国家,都全部祸害了。他一边往宋门走一边心中忧愁,脸色十分沉重。
刚出宋门,过了吊桥,看见十字路口聚了一大堆人。他策马走近一望,看清楚是一个小商人在狠狠地打一个骨瘦如柴的逃荒孩子,为的这孩子从他的手中抓了一个烧饼就跑。这孩子已经被打得鼻口流血,倒卧地上,他还在一边用脚踢一边骂道:“你装死!你装死!老子要打得叫你以后不敢再抢东西吃!”
李信喝住了这个商人,跳下马来,分开众人,走近去看看地上的逃荒孩子,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商人一眼,脸色冷峻的说道:“为着一个烧饼你用着生这么大的气?他瘦得不成人形,经得住你拳打脚踢?打伤了人命你怎么办?”
商人看看李信的衣服和神气,又见他骑着高头大马出城,跟着仆人和马夫,吓得不敢说话,从人堆中溜走了。其他看热闹的人也就纷纷散去,只剩下几个游手好闲的小混混站在那里。
李信又看看地上的孩子,不过十三四岁,讨饭用的破碗被打得稀碎,一只手拿着打狗棍,一只手紧紧地攥着已经咬了两口的烧饼,睁着一双眼睛望他,好像又怕他,又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好像他这样的小灾民,李信这些日子,的确是见得太多了。
沉思片刻以后,李信问他是哪里人,才知道他是从杞县逃荒出来的,居住的村庄离李信的李家寨只有二十里远近。说起来,两人还是老乡。李信不免有些感慨,随即命仆人将这个孩子扶到路北关帝庙门口坐下,替他买碗热汤和两个蒸馍充饥,再替他买一个讨饭的黑瓦碗,方便他继续讨饭。
这时大批人把十字街口围得密不通风,有爱看热闹的小商小贩,过路行人,也有成群的逃荒难民涌来。这群难民中有好些是杞县人,还有人曾经见过李信。人场中马上传开了,都知道他就是一连两年来每年冬、春设粥厂和开仓放赈的李公子。
听说有人要施舍,要救济,难民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挤到前边,人数愈来愈多,把他团团围住。有的叫着:“李公子你老积积福,救救我们!”有的人干脆伸出手等他打发。
刹那之间,在他的面前围了一大片。李信身上只带了二三两散碎银子,掏出来交给一个仆人,叫他买蒸馍烧饼,每人打发两个,对年老的和有病的就另外给几个黄钱,让他们能买碗热汤。
吩咐一毕,他就分开众人,准备上马离开。面对这么多的难民,李信也是有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
离开洛阳以后,李岩骑着马,带着五个自己挑选出来的年轻随从,直往开封而来。很快,他就到达了开封城的城下。这时候的开封城,暂时还没有人知道他李岩就是以前的李信,但是,他想要进入开封城,却是不可能的了。
因为,他暂时还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他的仇人还在开封城里面,他的手上,还没有足够的复仇的力量。张准是说的很清楚很明白的,他只给李岩虎贲军的名义,却不会给他任何的人员物资,任何的武器装备。一切,都要他李岩白手起家。
他只能是站在开封城的前面,努力回忆以前的一切。去年的秋天,是他最后一次进入开封城。那时候,他还叫李信,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当时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
站在开封城的前面,李岩想起了很多事,很多人。他想起了宋献策,想起了牛金星,想起了汤府,想起了汤母,想起了汤家的小姐。如果,不是遇到张准,这些人和事,或许,都不会改变。但是,李岩并不后悔,他始终觉得,能遇到张准,是他的福气。
一年前的心境,和他现在的心境,已经是迥然不同了。一年前的心境,是迷茫的,是焦虑的,是忐忑不安的。现在的心境,是镇静的,是沉着的,是有深切寄托的。一年前,站在城内,他觉得不踏实。一年后,站在城外,他觉得很踏实。
……
一年前,崇祯八年的秋天,虽然秋收刚毕,但开封街道上到处是逃荒的难民,他们扶老携幼,络绎道旁。放眼看过去,黑压压的全部都是人头。差不多家家门口都站有难民在等候打发,哀呼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令人不忍心聆听。
当时的李信,正在开封城内的汤府作客。汤府和李家的关系很好,汤家的老奶奶,也就是汤母,对李信很满意,一心想要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汤家的小姐,对李信也算是情有独钟,只是李信自己不太喜欢。不过为了汤家和李家的面子,他还得恭敬的侍奉汤母。
两三天来,李信发现开封城内的灾民,比一个月前多得多了,想着到冬天和明年青黄不接的大长荒春,惨象将不知严重到何等地步,将不知有多少人饿死道旁,他的内心,就情不自禁的叹息一声。
这豫东一带在全省八府十二州一百单六县中,战乱还算比较少的,天灾也还算比较轻的,如今也成了这样局面,可见,茫茫中原,已经没有一片乐土!要是恶劣的局势继续蔓延,只怕开封城受到的冲击,就要更加的大了。
李信还担心,万一再有人振臂一呼,号召饥民,中原大局就会不堪收拾。为着朝廷,也为着他自己,他都不希望中原大乱。辽东的鞑子,山东的张准,陕西的流寇,足够将这个国家,都全部祸害了。他一边往宋门走一边心中忧愁,脸色十分沉重。
刚出宋门,过了吊桥,看见十字路口聚了一大堆人。他策马走近一望,看清楚是一个小商人在狠狠地打一个骨瘦如柴的逃荒孩子,为的这孩子从他的手中抓了一个烧饼就跑。这孩子已经被打得鼻口流血,倒卧地上,他还在一边用脚踢一边骂道:“你装死!你装死!老子要打得叫你以后不敢再抢东西吃!”
李信喝住了这个商人,跳下马来,分开众人,走近去看看地上的逃荒孩子,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商人一眼,脸色冷峻的说道:“为着一个烧饼你用着生这么大的气?他瘦得不成人形,经得住你拳打脚踢?打伤了人命你怎么办?”
商人看看李信的衣服和神气,又见他骑着高头大马出城,跟着仆人和马夫,吓得不敢说话,从人堆中溜走了。其他看热闹的人也就纷纷散去,只剩下几个游手好闲的小混混站在那里。
李信又看看地上的孩子,不过十三四岁,讨饭用的破碗被打得稀碎,一只手拿着打狗棍,一只手紧紧地攥着已经咬了两口的烧饼,睁着一双眼睛望他,好像又怕他,又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好像他这样的小灾民,李信这些日子,的确是见得太多了。
沉思片刻以后,李信问他是哪里人,才知道他是从杞县逃荒出来的,居住的村庄离李信的李家寨只有二十里远近。说起来,两人还是老乡。李信不免有些感慨,随即命仆人将这个孩子扶到路北关帝庙门口坐下,替他买碗热汤和两个蒸馍充饥,再替他买一个讨饭的黑瓦碗,方便他继续讨饭。
这时大批人把十字街口围得密不通风,有爱看热闹的小商小贩,过路行人,也有成群的逃荒难民涌来。这群难民中有好些是杞县人,还有人曾经见过李信。人场中马上传开了,都知道他就是一连两年来每年冬、春设粥厂和开仓放赈的李公子。
听说有人要施舍,要救济,难民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挤到前边,人数愈来愈多,把他团团围住。有的叫着:“李公子你老积积福,救救我们!”有的人干脆伸出手等他打发。
刹那之间,在他的面前围了一大片。李信身上只带了二三两散碎银子,掏出来交给一个仆人,叫他买蒸馍烧饼,每人打发两个,对年老的和有病的就另外给几个黄钱,让他们能买碗热汤。
吩咐一毕,他就分开众人,准备上马离开。面对这么多的难民,李信也是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