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节(4/5)
这么多年过去了,宋教仁看着国内局势与袁世凯的种种做为,终于对袁世凯彻底失望。如今,他看出来阻碍中国施行民主共和的不是列强和旧势力,正是高高在上被寄予无限希望的大总统。
“唉……我真想大发一通牢骚,”宋教仁表情十分悲愤,双眼竟有了明显的血丝,“不管我们再怎么努力,袁世凯已经是铁石心肠,一味心思要奉行他那一套独裁专制,不容许外人觊觎最高权位!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要把中华民国变成他姓袁的一人之国!”
“渔父,你怎么突然……”陈炯明忧心的问道,他本打算询问宋教仁怎么变得如此消极,可是回头一想又觉得宋教仁的话很有道理。南方再怎么施压袁世凯都能置若罔闻,那施压的意义何在,何日才能达成愿望?
“竟存,云公,卓如,还有震之,我知道我现在有些失态,但这绝不是我突发奇想的埋怨之言。在我看来,要想改变这个国家的现状,我们已经不能指望袁世凯,也不能凭借单纯的政党政治。因为只要袁世凯在位大总统一天,政党政治就是一句空话。除非袁世凯死,除非北洋派彻底完蛋。”宋教仁大声的说道,尤其是在最后一句话时,他的语气十分激烈,脸色都变的冷酷起来。
众人再次变了脸色,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往日文质彬彬、一心充满革命的理想的宋教仁,竟然会有这样可怕的一面。不过所有人心里明白,这是宋教仁理想主义真情流露的一面,为了实现理想而必须做出的狠心。
吴绍霆看着宋教仁的愤怒,一时没有开口说话,他心里有一些感慨也有一些契机的想法。感慨的自然是宋教仁幡然醒悟的爆发,总算看出清楚中国所面临的必然局势。至于契机是源自私心,除掉袁世凯的言论不是什么人都能说出来,他正好可以利用宋教仁的这番话,来成为自己挑战袁世凯的口实。
这个口实不一定是开战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用在拉拢人心站在自己这一边。
消灭袁世凯才能救中国,那在消灭之后必然要有另外的人去取而代之。宋教仁的这一声怒吼,不偏不倚成为吴绍霆上位的助力之一。
“宋先生,你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不过当今中国四方割据,如果没有一个有实力的人来坐镇,何谈国家统一?国家若不统一,何谈民族富强?更遑论独立主权,并肩于国际!北洋势大,我们这些人能做的很有限。”梁启超无奈的说道。
宋教仁张开口想要说些什么,可最终欲言又止,满腹的言论只化为一声怒叹。
吴绍霆站起身来,走到宋教仁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脸色换上了一副庄严肃穆。他用不大的声音举重若轻的说道:
“诸位,相信大家都明白,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承担着极大的阻力。在我们面前有一座大山,阻挡着我们所有人的理想和信仰,我辈可以流血也可以牺牲,目的就是不畏艰难险阻铲平这座大山,为子子孙孙能看到大山之后的光明希望而奋斗。在国家民族面前,哪怕我们能做的很有限,但总得有人站出来承担这个责任。我们流血五步微不足惜,可我相信在人性和历史之中总会记下我们奋斗的这一笔。”
这番话鼓舞人心的言论立刻引起了在场众人的反应,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庄严和热血。在这个年代哪怕是为了利益,人们内心中总还会保留着一丝血腥和理想。宋教仁和梁启超更是感动不已,忍不住点头赞同了起来。
卷四:欧战之崛起 第513章,漳州求援
八月上旬,广西战事淡出了人们视线,随着桂林失陷,桂军几乎中止了所有军事行动。纵然刘震寰带领一支残部逃亡贺州,陆荣廷也出奇的大度容让了下来,并没有继续发兵追往贺州赶尽杀绝。人们关心的话题仍旧在《两党声明》与北洋政府对峙。最近进步党的突然分裂,让事态再次发生了变故,一时间舆论界混杂不堪,种种立场态度层出不穷。
汤化龙改组留京进步党为宪法案例研究会,响应北洋政府推行总统制,高调阐述“不党主义”、“国家至上”的主张。
梁启超在广州也没有闲杂,利用《广州民报》和上海《大公报》刊登文章,笔锋犀利的驳斥袁世凯新法与汤化龙的分裂行为。梁启超不愧是文化人,整篇文章火药味十分浓厚,字与字之间都是痛斥和控诉,条理清晰、面面俱到,当真有一股先声夺人的气势。
汤化龙同样不甘沉默,大挥笔毫回文反击。
短短几期报纸的功夫,南北双方已然形成了一场论战的局面。
如果国家大事能通过几篇文章来解决,对于平头老百姓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可惜这场论战仅仅成为文治政客和文化界津津乐道的热议,最多也只是乡间夫子、私塾读书人彰显学识的论题,对整个南北变局不见得有任何改善。
就在八月九日这天傍晚,吴绍霆接到许崇智从漳州发来一封急电,福建督军李厚基已经向漳州下达最后通牒,解除漳州驻军武装,接受福建军政府改编。还没等吴绍霆做出回电,紧接着两天之后许崇智的参谋副官许新国接踵而至,以下属身份特意请求吴绍霆做出指示。
吴绍霆知道所谓的指示只是客套话,许崇智的本意是不想丢掉在漳州的地盘和权力
“唉……我真想大发一通牢骚,”宋教仁表情十分悲愤,双眼竟有了明显的血丝,“不管我们再怎么努力,袁世凯已经是铁石心肠,一味心思要奉行他那一套独裁专制,不容许外人觊觎最高权位!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要把中华民国变成他姓袁的一人之国!”
“渔父,你怎么突然……”陈炯明忧心的问道,他本打算询问宋教仁怎么变得如此消极,可是回头一想又觉得宋教仁的话很有道理。南方再怎么施压袁世凯都能置若罔闻,那施压的意义何在,何日才能达成愿望?
“竟存,云公,卓如,还有震之,我知道我现在有些失态,但这绝不是我突发奇想的埋怨之言。在我看来,要想改变这个国家的现状,我们已经不能指望袁世凯,也不能凭借单纯的政党政治。因为只要袁世凯在位大总统一天,政党政治就是一句空话。除非袁世凯死,除非北洋派彻底完蛋。”宋教仁大声的说道,尤其是在最后一句话时,他的语气十分激烈,脸色都变的冷酷起来。
众人再次变了脸色,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往日文质彬彬、一心充满革命的理想的宋教仁,竟然会有这样可怕的一面。不过所有人心里明白,这是宋教仁理想主义真情流露的一面,为了实现理想而必须做出的狠心。
吴绍霆看着宋教仁的愤怒,一时没有开口说话,他心里有一些感慨也有一些契机的想法。感慨的自然是宋教仁幡然醒悟的爆发,总算看出清楚中国所面临的必然局势。至于契机是源自私心,除掉袁世凯的言论不是什么人都能说出来,他正好可以利用宋教仁的这番话,来成为自己挑战袁世凯的口实。
这个口实不一定是开战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用在拉拢人心站在自己这一边。
消灭袁世凯才能救中国,那在消灭之后必然要有另外的人去取而代之。宋教仁的这一声怒吼,不偏不倚成为吴绍霆上位的助力之一。
“宋先生,你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不过当今中国四方割据,如果没有一个有实力的人来坐镇,何谈国家统一?国家若不统一,何谈民族富强?更遑论独立主权,并肩于国际!北洋势大,我们这些人能做的很有限。”梁启超无奈的说道。
宋教仁张开口想要说些什么,可最终欲言又止,满腹的言论只化为一声怒叹。
吴绍霆站起身来,走到宋教仁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脸色换上了一副庄严肃穆。他用不大的声音举重若轻的说道:
“诸位,相信大家都明白,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承担着极大的阻力。在我们面前有一座大山,阻挡着我们所有人的理想和信仰,我辈可以流血也可以牺牲,目的就是不畏艰难险阻铲平这座大山,为子子孙孙能看到大山之后的光明希望而奋斗。在国家民族面前,哪怕我们能做的很有限,但总得有人站出来承担这个责任。我们流血五步微不足惜,可我相信在人性和历史之中总会记下我们奋斗的这一笔。”
这番话鼓舞人心的言论立刻引起了在场众人的反应,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庄严和热血。在这个年代哪怕是为了利益,人们内心中总还会保留着一丝血腥和理想。宋教仁和梁启超更是感动不已,忍不住点头赞同了起来。
卷四:欧战之崛起 第513章,漳州求援
八月上旬,广西战事淡出了人们视线,随着桂林失陷,桂军几乎中止了所有军事行动。纵然刘震寰带领一支残部逃亡贺州,陆荣廷也出奇的大度容让了下来,并没有继续发兵追往贺州赶尽杀绝。人们关心的话题仍旧在《两党声明》与北洋政府对峙。最近进步党的突然分裂,让事态再次发生了变故,一时间舆论界混杂不堪,种种立场态度层出不穷。
汤化龙改组留京进步党为宪法案例研究会,响应北洋政府推行总统制,高调阐述“不党主义”、“国家至上”的主张。
梁启超在广州也没有闲杂,利用《广州民报》和上海《大公报》刊登文章,笔锋犀利的驳斥袁世凯新法与汤化龙的分裂行为。梁启超不愧是文化人,整篇文章火药味十分浓厚,字与字之间都是痛斥和控诉,条理清晰、面面俱到,当真有一股先声夺人的气势。
汤化龙同样不甘沉默,大挥笔毫回文反击。
短短几期报纸的功夫,南北双方已然形成了一场论战的局面。
如果国家大事能通过几篇文章来解决,对于平头老百姓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可惜这场论战仅仅成为文治政客和文化界津津乐道的热议,最多也只是乡间夫子、私塾读书人彰显学识的论题,对整个南北变局不见得有任何改善。
就在八月九日这天傍晚,吴绍霆接到许崇智从漳州发来一封急电,福建督军李厚基已经向漳州下达最后通牒,解除漳州驻军武装,接受福建军政府改编。还没等吴绍霆做出回电,紧接着两天之后许崇智的参谋副官许新国接踵而至,以下属身份特意请求吴绍霆做出指示。
吴绍霆知道所谓的指示只是客套话,许崇智的本意是不想丢掉在漳州的地盘和权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