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节(1/5)
邓铿直接带领宪兵队,分别冲进了张汉举、江朝宗以及在张大少案件中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家里,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就直接套上绳索和麻袋捆绑带走。
张孝准在晌午时于北京大本营秘书处大楼发布紧急命令,公布北京大本营北大门暴动事件最新调查结果,宣称事件肇事者张大少受日本人引诱,企图煽动无辜群众暴乱,然而群众立场坚定,暴乱最终未遂。
但值此中日交战之际,这种里通外敌的叛国行为必须严厉惩处,因此由国家最高法院重新核准,依法改判其为死刑,立刻执行。
张汉举、江朝宗等人因包庇罪犯,败坏法纪,属于严重的从犯行为,撤销张汉举、江朝宗等人所有公职身份,解押至军事法庭接受审判。
如果说昨天和平饭店的军官会议是一剂重药,那仅仅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后的新动作,简直就是一枚重磅炸弹,直接将整个京津塘甚至更多的地区炸开了锅。之前那些被“调动”的官僚无非是感到不快,可随着张汉举、江朝宗被革职查办,现在彻底意识到中央是动真格的,人人自危、担心受怕,万一自己被查到卷入其中,岂不是在劫难逃?
当天下午,几名刚刚接受“调动”的中下级军官突然失踪。有人认为是畏罪潜逃,有人则怀疑是被军情处秘密带走,传闻四起,让整个乌云般的气氛更添紧张。
仅仅过了几个钟头,各公务单位传出了另外一个消息,北京大本营已经着手开展风纪工作,军统局、政治监察部都已经派人北上开始彻查各级官员。
“风纪”两个字看上去简单,但却包含了许多层意思,官员的任何劣迹都能被当作风纪问题来处理。整个事态已经不再是北大门暴动事件那么简单,中央政府显然就是要来一次大清洗行动,把北京的班底彻底洗干净。
卷七:大中华民国 第985章,发落
张汉举的妻子连夜上了火车前往奉天,两天之后抵达奉天找到自己的兄长倪映典,把北京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
倪映典闻讯之后震惊不已,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天,奉天这边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若不是自己的妹妹跑来告诉自己,只怕还要继续被蒙在鼓里。
他不由自主生出了一种恐慌感,很显然奉天这边并不是没有收到消息,北京大本营是元首直辖的机构,元首这次雷霆大怒就是因为北京大本营没有及时汇报相关情况,很显然这次北京的变动第一时间已经发到奉天。自己之所以不知道消息,要么是上面故意隐瞒,要么是故意对自己隐瞒,后者的可能性显然要更大一些。
当即,倪映典赶紧找到李鸿祥商谈此事,李鸿祥同样是刚刚听说北京的情况,对此事颇有几分忧虑。元首这次大动作实在有些离谱,极有可能触动不少人的危机感,一旦事态失控只怕会闹出更严重的后果。
当天晚上,倪映典和李鸿祥召集了十数名亲信部将开会,决定向元首发去联名请愿书,促使元首尽快安抚北京的状况,谨防事态生变。“安抚北京的状况”只不过是口头名义而已,真正需要安抚的则是他们这些人的心。
这次北京的大动作摆明就是为了扩大北京大本营的实权,一旦北京大本营地位越来越高,国防部的地位自然越来越低。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次北京被“调整”诸多军官当中,有不少都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元首下定决心打击官僚集团,势必会顺藤摸瓜牵扯到更多高层。
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这件事越快解决越好,既能保证国防部的利益,由能保证个人的政治地位安全。
次日一早,倪映典、李鸿祥等人带着联名请愿书来到吴绍霆办公室。
吴绍霆在看完了这份请愿书后,忽然笑了起来,他用锐利的目光看着倪映典和李鸿祥,讥诮的说道:“这是什么?我来问问你们,这是什么?”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在请愿书戳点了几下。
倪映典和李鸿祥顿时感到情况不妙,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吴绍霆冷冷的“哼”了一声,脸色瞬间拉了下来,他大声的喝道:“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你们一直都在说北京的事是小事,而我现在只不过在北京调整了一下官场风气,你们一个个激动如此,你们真以为一封所谓的联名请愿书就能解决问题?”
倪映典连忙开口解释道:“元首,这其中一定有所误会。只不过眼下北京人心惶惶,对我们前线的战事未必有帮助啊。”
李鸿祥也跟着说道:“如今北方局势原本不稳定,此时北京一番动作,势必会牵动北方诸省的人心,只怕到时候一发不可收拾。”
吴绍霆大声的喝道:“都给我住嘴!违法乱纪倒有理由了,是吧?倪映典,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跟北京那边的关系,若不是你要保你的外甥,他判了十年岂敢只伏法十天?”
倪映典怔了怔,吞了一口口水,仓促的说道:“元首,此事与我无关。纵然您判了那败家子死刑,那也是他罪有应得。当然,法律不外乎人情,做为舅舅,我自然还是希望能替外甥说几句话,恳请元首能给年轻人一次机会……”
吴绍霆厉声打断了倪映典的话,呵斥的说道:“机会?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再去骚扰人
张孝准在晌午时于北京大本营秘书处大楼发布紧急命令,公布北京大本营北大门暴动事件最新调查结果,宣称事件肇事者张大少受日本人引诱,企图煽动无辜群众暴乱,然而群众立场坚定,暴乱最终未遂。
但值此中日交战之际,这种里通外敌的叛国行为必须严厉惩处,因此由国家最高法院重新核准,依法改判其为死刑,立刻执行。
张汉举、江朝宗等人因包庇罪犯,败坏法纪,属于严重的从犯行为,撤销张汉举、江朝宗等人所有公职身份,解押至军事法庭接受审判。
如果说昨天和平饭店的军官会议是一剂重药,那仅仅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后的新动作,简直就是一枚重磅炸弹,直接将整个京津塘甚至更多的地区炸开了锅。之前那些被“调动”的官僚无非是感到不快,可随着张汉举、江朝宗被革职查办,现在彻底意识到中央是动真格的,人人自危、担心受怕,万一自己被查到卷入其中,岂不是在劫难逃?
当天下午,几名刚刚接受“调动”的中下级军官突然失踪。有人认为是畏罪潜逃,有人则怀疑是被军情处秘密带走,传闻四起,让整个乌云般的气氛更添紧张。
仅仅过了几个钟头,各公务单位传出了另外一个消息,北京大本营已经着手开展风纪工作,军统局、政治监察部都已经派人北上开始彻查各级官员。
“风纪”两个字看上去简单,但却包含了许多层意思,官员的任何劣迹都能被当作风纪问题来处理。整个事态已经不再是北大门暴动事件那么简单,中央政府显然就是要来一次大清洗行动,把北京的班底彻底洗干净。
卷七:大中华民国 第985章,发落
张汉举的妻子连夜上了火车前往奉天,两天之后抵达奉天找到自己的兄长倪映典,把北京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
倪映典闻讯之后震惊不已,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天,奉天这边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若不是自己的妹妹跑来告诉自己,只怕还要继续被蒙在鼓里。
他不由自主生出了一种恐慌感,很显然奉天这边并不是没有收到消息,北京大本营是元首直辖的机构,元首这次雷霆大怒就是因为北京大本营没有及时汇报相关情况,很显然这次北京的变动第一时间已经发到奉天。自己之所以不知道消息,要么是上面故意隐瞒,要么是故意对自己隐瞒,后者的可能性显然要更大一些。
当即,倪映典赶紧找到李鸿祥商谈此事,李鸿祥同样是刚刚听说北京的情况,对此事颇有几分忧虑。元首这次大动作实在有些离谱,极有可能触动不少人的危机感,一旦事态失控只怕会闹出更严重的后果。
当天晚上,倪映典和李鸿祥召集了十数名亲信部将开会,决定向元首发去联名请愿书,促使元首尽快安抚北京的状况,谨防事态生变。“安抚北京的状况”只不过是口头名义而已,真正需要安抚的则是他们这些人的心。
这次北京的大动作摆明就是为了扩大北京大本营的实权,一旦北京大本营地位越来越高,国防部的地位自然越来越低。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次北京被“调整”诸多军官当中,有不少都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元首下定决心打击官僚集团,势必会顺藤摸瓜牵扯到更多高层。
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这件事越快解决越好,既能保证国防部的利益,由能保证个人的政治地位安全。
次日一早,倪映典、李鸿祥等人带着联名请愿书来到吴绍霆办公室。
吴绍霆在看完了这份请愿书后,忽然笑了起来,他用锐利的目光看着倪映典和李鸿祥,讥诮的说道:“这是什么?我来问问你们,这是什么?”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在请愿书戳点了几下。
倪映典和李鸿祥顿时感到情况不妙,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吴绍霆冷冷的“哼”了一声,脸色瞬间拉了下来,他大声的喝道:“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你们一直都在说北京的事是小事,而我现在只不过在北京调整了一下官场风气,你们一个个激动如此,你们真以为一封所谓的联名请愿书就能解决问题?”
倪映典连忙开口解释道:“元首,这其中一定有所误会。只不过眼下北京人心惶惶,对我们前线的战事未必有帮助啊。”
李鸿祥也跟着说道:“如今北方局势原本不稳定,此时北京一番动作,势必会牵动北方诸省的人心,只怕到时候一发不可收拾。”
吴绍霆大声的喝道:“都给我住嘴!违法乱纪倒有理由了,是吧?倪映典,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跟北京那边的关系,若不是你要保你的外甥,他判了十年岂敢只伏法十天?”
倪映典怔了怔,吞了一口口水,仓促的说道:“元首,此事与我无关。纵然您判了那败家子死刑,那也是他罪有应得。当然,法律不外乎人情,做为舅舅,我自然还是希望能替外甥说几句话,恳请元首能给年轻人一次机会……”
吴绍霆厉声打断了倪映典的话,呵斥的说道:“机会?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再去骚扰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