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下 第410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总之,关中的商贾们的地位在这一次大会之后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其中第一条:凡是蓝田县所属,任何百姓皆有合法经商的权力,废黜了大明朝不许百姓离开家乡经商的条例,不再把这些游商当做犯人来对待。
    第二条,准许商贾穿绸纱绢布,这一条现在虽然很少人有人遵循,被明确告知可以穿绸纱绢布的官方回答,这还是第一次。
    第三条,鼓励有条件的商贾参与海外贸易,当然,缴税不能少。
    第四条,凡是前来参会的这些商贾代表,即为官店,有权力召集本行商贾进行资体投资官营商业,其中,就包括,茶,盐,铁,医馆,药堂,水利,桥梁等行业。
    不参与其中经营,却能从中分红。
    第四条其实是最重要的,在无法确定商贾的那些财产是私人财产的情况下,参与官营的投资无疑就是已经被明确界定的私人财产。
    也就是因为参与了这场由蓝田最高官方主持的会议,导致这些商贾们自认为本行业的领袖,云昭在给了他们这些荣耀方便的同时,他们也有督促本行业商家全额缴税的义务。
    鉴于蓝田县一贯说话算话的过往,商人们对投资那些官营经济活动极为感兴趣,尤其是,茶,盐,铁这三道。
    跟全天下的盐价比起来,蓝田县的食盐价格是最低的,这里不用海盐,用的全是采自青海盐湖的食盐。
    这里的盐巴被称之为青盐,半透明无杂质,是天下最好的食盐。
    那里的盐池原本是被乌斯藏人跟蒙古人把持,为了夺回这条盐道,云虎曾经亲自走了一遭青海……然后,就在那一年带回来了数不清的盐块,且以后的商队再也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食盐就在天然盐池里,用刀子把结晶的盐块切成一块一块的,装在骆驼背上带回关中就能销售,这就是蓝田县生产食盐所产生的所有成本。
    所以,蓝田县就能以很低的价格向关中百姓供应食盐。
    为了不至于让商人得利,跟买粮食一样,百姓需要拿着户籍本子去盐仓购买食盐,且一次不得超过五斤。
    价格低廉,数量又多的食盐,很快就催生出来了很多行业,其中最重要的行当就是盐渍食物。
    于是,腌猪肉,盐羊肉,牛肉,盐菜,咸鱼,就成了关中向蜀中乃至云贵一带贩运的最受欢迎的货物。
    青海的盐池,云昭也是了解的,按照他以前的记忆,那里的盐足够全大明的人吃一千年。
    既然足够吃一千年的,云昭就准备对那里的盐池进行掠夺性开发,反正把盐挖光了,湖水泛滥之后,又会留下数不尽的盐。
    因此,他决定吸纳百姓资本,修一条从白银厂直奔盐池的一条大路,为将来大军进入乌斯藏做好准备。
    这需要很多钱……云昭一时拿不出来。
    同样的,茶叶,也是如此。
    虽然关中不是最大的茶叶产地,可是汉中开发需要钱,那里是茶叶的传统产地,云昭同样准备号召汉中百姓在耕作之余多种茶树——可惜,他还是没钱。
    而茶叶的销路从来都不是事情,无论是乌斯藏人,还是蒙古人,或者西域人,他们对茶叶的渴望几乎没有止境。
    所以,云昭就把茶叶也拿出来让商贾们参股。
    至于铁这个东西,在蓝田县是不缺的——百十个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向天空排放毒气,生产出来的钢铁之多,几乎占据了大明七成以上的上铁产量。
    问题是,这些钢铁厂就像是一头头巨兽,吞噬了无数铁矿石,如今依旧饥肠辘辘,云昭需要修一条去祁连山铁矿的道路——他没钱。
    如果蓝田县的钢铁低价倾销的话,不客气的说,大明其余地方的铁厂,都将关门,这也是云昭所喜闻乐见的。
    至于医馆,药堂,这两种东西云昭不认为可以撒手给民间自己筹备,依附在这两者上的东西实在是太多,私人不能,也不应该承担。
    以后云昭将要做的《卫生管理条例》的主要依附对象就是医馆跟药堂。
    也就是说,官府应该掌控百姓的——生,老,病,死!
    并且,不能在这些行当上取利。
    当然,这是云昭以后准备必须执行的国策。
    这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大业,至少,他准备从自己开始为这个目标而奋斗。
    第170章 莫日根活佛
    云昭的这个理想很宏大。
    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理想,而是很多人共同的愿望。
    并且,这些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竭尽全力。
    孙国信坐在玛尼堆旁边,蓝天下,彩色的经幡被风吹得呼啦啦作响。
    用糌粑在石头上写经文,会留下一行白色的经文,不过,这样的经文经不起风吹日晒,一场雨,一场风,就能把经文吹散。
    孙国信并不在乎,他写在石头上的经文是他的心意,雨水可以冲刷掉糌粑留下的痕迹,而经文却会随着雨水一起进入大地,会让深埋在泥土中的草根,来年更加茁壮的萌发。
    风可以带走糌粑,经文却会混进风里,随着风一起去更加遥远的地方,给远方的人带去祝福。
    所以,孙国信写的不是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