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唐家人远离姓陆的(1/2)
“阁下姓苏?”李格非心中一凛,惊喜之色随即表露无遗,“莫非便是苏轼苏东坡?”
苏轼微笑着点头承认,向身后的唐钰说道:“你这菱州书院的声势实在是不凡,竟将齐州李家的子嗣也招了过来,看来丞相对你依旧相当器重啊。”
唐钰也是淡淡一笑,并不打算在此问题上与苏轼过多解释,而是面向李格非说道:“李兄不在男子学堂里准备明日的应试,却在渔州城里闲逛,看来是才高八斗胸有成竹啊。”
出身豪门的李格非并非毫无见识之人,察言观色之中,他早已断定跟在苏轼身边的这位年轻人便是传闻中的渝西节度使,渔州城主唐钰,此刻听他似有似无的质问,虽然老脸微红,却底气十足:“实不相瞒两位,在下是跟随一位女子而来,冒失之处,还望苏大人与唐城主海涵。”
“哦?”对于李格非的坦荡,苏轼倒是极为推崇,“才子风流,若能成就姻缘,也算是一桩美谈了。”
唐钰的脸色却有些不悦,他在全国招生,是打算招揽有识之士传承知识的,可不是为这些才子们泡妞提供便利的。
对于唐钰的温怒,苏轼选择视而不见,作为一介文人,苏轼对于他这位至交所创办的菱州书院稍有异议,大宋重文轻武,各地书院皆以培养参加朝廷科举的书生为主,似唐钰这般特立独行的书院,苏轼一直持保留意见,只是碍于两人是至交好友,唐钰又有丞相支持,自己也不便明说。
“不知李兄弟看中了那位才女,苏某也可为你引见。”
唐钰没好气地斜了苏轼一眼,自己请这人从京城赶来渔州,是让他出任菱州书院文学馆名誉馆长的,可不是让他来拉媒保纤的。
只可惜这两人都直接无视了唐钰,李格非听苏轼打算替他作保,心中自然激动,心仪女子的名讳也被他脱口而出:“在下只知她叫王瑶,是刚刚入城参加书院应试的。”
“王瑶?”苏轼眉头一皱,继而便舒展开来,“若是别人,老夫倒有些托大了,若是王瑶,那便好说了,她是仁宗天圣八年科举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是内子娘家的远亲,老夫此番前来,便是寻她说话的。”
话到此处,唐钰也总算理清了当下的人物关系,这男子姓李,齐州人士,看中了一位姓王的姑娘,这姑娘是王拱辰的孙女。
紧接着,另一个后世耳熟能详的名字如闪电划过一般瞬间映入脑海,不由得令唐钰看着苏轼的背影露出一阵不怀好意的笑容,苏轼只觉背后阴风阵阵,微微缩了缩脖子,朝唐钰问道:“唐老弟为何发笑?还笑得如此诡异?”
“没有没有。”唐钰慌忙摆手否认,“你们继续,我忽然想到有些事情需要处理,便先走一步了。”转过身时,唐钰还是忍不住笑意,掩面而走。
大宋文人骚客不计其数,面前这位李格非当然也会青史留名,是当朝出色的文学大家,但相比另一个名字却要逊色许多,那便是他的女儿,李清照。
李格非拥有一个才女女儿,自然不是唐钰发笑的原因,李清照对苏轼作出的点评才是根源,若是苏轼日后得知李格非的后人评价他的词“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谐音律”,也不知会作何感想。
不过既然得知这位男子是李格非,那位女子是王拱辰的孙女,对于这对天作之合,唐钰也不便反对了,若是因为他的参与而令李清照不能出世,那他岂不是毁了中原文坛上一个璀璨明珠的罪魁祸首?
转念再一想,渔州城已然在不知不觉之中聚集了辛弃疾与李清照的祖辈,若是再找到陆游的家族,会不会完成收集召唤神龙?
想到陆游,唐钰便是一个激灵,这名垂青史的“妈宝男”还是不要出现在渔州为妙,历史记载他的亲娘姓唐,一生挚爱是表妹唐琬,那一首《钗头凤》更是凄美爱情故事的典范之作,虽说这户唐家是江浙人氏,并不与他发生关系,但难保不是自己这一脉在数十年之后的分支,为了确保如此惨剧不在自己的家族中发生,他必须立下规矩,唐家人远离姓陆的。
经过接连几日的筛选,菱州书院的首批入院学子正式招收完毕,其中人数最多的还是由当今文豪苏轼出任名誉馆长的文学馆,包括李格非与王瑶在内,有足足三十人通过了考核。
大宋的文学基础雄厚,出口成章的大有人在,此番甄选也是几位严苛,在苏轼看来,这些通过考核之人他日参加朝廷科举均会高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们能够留在菱州读书,多半也是冲着苏轼的面子。
算学、格物与化学三个分馆所招收的学生便寥寥无几了。
相比文学馆的考核,这三个分馆的过程要复杂了许多,首先报考之人需要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之后再由渔州学堂单独授课了两日,最后再进行考核,只考前两日教授的内容,取考试得分的前十名。这三十人作为菱州书院的底蕴,必定会得到精心栽培,他日学成也不会被朝廷收纳,而是必须留在菱州书院受唐钰重用。
在唐钰看来,这三十人便是大宋科学发展的奠基人。
喧闹持续了一个多月,渔州城总算送走了最后一批被刷掉的应试者,彻底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菱州城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苏轼微笑着点头承认,向身后的唐钰说道:“你这菱州书院的声势实在是不凡,竟将齐州李家的子嗣也招了过来,看来丞相对你依旧相当器重啊。”
唐钰也是淡淡一笑,并不打算在此问题上与苏轼过多解释,而是面向李格非说道:“李兄不在男子学堂里准备明日的应试,却在渔州城里闲逛,看来是才高八斗胸有成竹啊。”
出身豪门的李格非并非毫无见识之人,察言观色之中,他早已断定跟在苏轼身边的这位年轻人便是传闻中的渝西节度使,渔州城主唐钰,此刻听他似有似无的质问,虽然老脸微红,却底气十足:“实不相瞒两位,在下是跟随一位女子而来,冒失之处,还望苏大人与唐城主海涵。”
“哦?”对于李格非的坦荡,苏轼倒是极为推崇,“才子风流,若能成就姻缘,也算是一桩美谈了。”
唐钰的脸色却有些不悦,他在全国招生,是打算招揽有识之士传承知识的,可不是为这些才子们泡妞提供便利的。
对于唐钰的温怒,苏轼选择视而不见,作为一介文人,苏轼对于他这位至交所创办的菱州书院稍有异议,大宋重文轻武,各地书院皆以培养参加朝廷科举的书生为主,似唐钰这般特立独行的书院,苏轼一直持保留意见,只是碍于两人是至交好友,唐钰又有丞相支持,自己也不便明说。
“不知李兄弟看中了那位才女,苏某也可为你引见。”
唐钰没好气地斜了苏轼一眼,自己请这人从京城赶来渔州,是让他出任菱州书院文学馆名誉馆长的,可不是让他来拉媒保纤的。
只可惜这两人都直接无视了唐钰,李格非听苏轼打算替他作保,心中自然激动,心仪女子的名讳也被他脱口而出:“在下只知她叫王瑶,是刚刚入城参加书院应试的。”
“王瑶?”苏轼眉头一皱,继而便舒展开来,“若是别人,老夫倒有些托大了,若是王瑶,那便好说了,她是仁宗天圣八年科举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是内子娘家的远亲,老夫此番前来,便是寻她说话的。”
话到此处,唐钰也总算理清了当下的人物关系,这男子姓李,齐州人士,看中了一位姓王的姑娘,这姑娘是王拱辰的孙女。
紧接着,另一个后世耳熟能详的名字如闪电划过一般瞬间映入脑海,不由得令唐钰看着苏轼的背影露出一阵不怀好意的笑容,苏轼只觉背后阴风阵阵,微微缩了缩脖子,朝唐钰问道:“唐老弟为何发笑?还笑得如此诡异?”
“没有没有。”唐钰慌忙摆手否认,“你们继续,我忽然想到有些事情需要处理,便先走一步了。”转过身时,唐钰还是忍不住笑意,掩面而走。
大宋文人骚客不计其数,面前这位李格非当然也会青史留名,是当朝出色的文学大家,但相比另一个名字却要逊色许多,那便是他的女儿,李清照。
李格非拥有一个才女女儿,自然不是唐钰发笑的原因,李清照对苏轼作出的点评才是根源,若是苏轼日后得知李格非的后人评价他的词“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谐音律”,也不知会作何感想。
不过既然得知这位男子是李格非,那位女子是王拱辰的孙女,对于这对天作之合,唐钰也不便反对了,若是因为他的参与而令李清照不能出世,那他岂不是毁了中原文坛上一个璀璨明珠的罪魁祸首?
转念再一想,渔州城已然在不知不觉之中聚集了辛弃疾与李清照的祖辈,若是再找到陆游的家族,会不会完成收集召唤神龙?
想到陆游,唐钰便是一个激灵,这名垂青史的“妈宝男”还是不要出现在渔州为妙,历史记载他的亲娘姓唐,一生挚爱是表妹唐琬,那一首《钗头凤》更是凄美爱情故事的典范之作,虽说这户唐家是江浙人氏,并不与他发生关系,但难保不是自己这一脉在数十年之后的分支,为了确保如此惨剧不在自己的家族中发生,他必须立下规矩,唐家人远离姓陆的。
经过接连几日的筛选,菱州书院的首批入院学子正式招收完毕,其中人数最多的还是由当今文豪苏轼出任名誉馆长的文学馆,包括李格非与王瑶在内,有足足三十人通过了考核。
大宋的文学基础雄厚,出口成章的大有人在,此番甄选也是几位严苛,在苏轼看来,这些通过考核之人他日参加朝廷科举均会高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们能够留在菱州读书,多半也是冲着苏轼的面子。
算学、格物与化学三个分馆所招收的学生便寥寥无几了。
相比文学馆的考核,这三个分馆的过程要复杂了许多,首先报考之人需要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之后再由渔州学堂单独授课了两日,最后再进行考核,只考前两日教授的内容,取考试得分的前十名。这三十人作为菱州书院的底蕴,必定会得到精心栽培,他日学成也不会被朝廷收纳,而是必须留在菱州书院受唐钰重用。
在唐钰看来,这三十人便是大宋科学发展的奠基人。
喧闹持续了一个多月,渔州城总算送走了最后一批被刷掉的应试者,彻底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菱州城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