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1/3)
谢家的新宅是清一色的青砖瓦房, 建在村尾的高地上, 正中是一间坐北朝南的堂屋, 用作吃饭会客。
堂屋的北面墙开了一扇小门通向厨灶, 王氏在厨房的后院挖了几块菜地, 种满了应季的各类蔬菜。
东厢房共有三间, 谢行俭一间, 他爹娘一间,还隔出了一间小房作仓库。
西厢房住的是他哥嫂一家,同样是三间, 他哥嫂并莲姐儿是睡在一个屋的。
剩下两间,一间被王氏用来放菜坛子和耕田用的器具,一间则被谢家当做柴房, 里面堆码着整整齐齐的木棍柴火。
整个谢家院子分有前后院, 前院是用竹篱笆围成的,竹子选的是山上的毛竹, 砍掉多余的细枝叶, 再编成四尺来高的栅栏围成院子。
竹篱笆的四周还种了一圈荆棘树和小部分的薄荷, 荆棘树都是刺, 可以有效的抵御牲畜的攻击, 薄荷叶的茎叶除了能做调味香料外, 还能有效的预防蚊虫叮咬。
后院因为靠近山,他爹从山里搬了大石头过来,沿着竹篱笆堆放一圈。
这小院是他出生后, 他爹拿着分家得来的十三吊钱建的。当然十三吊钱是不够盖八间砖瓦房, 原先只有四间,剩下的是近两年他爹存了钱后盖的。
谢家的宅院不大不小,环境清幽,干净舒适,谢行俭对此是相当满意的,唯一不足的是隔音不好。
这不,隔壁他爹娘的声音若隐若现。
谢行俭想到今晚他娘吃饭的时候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顿时有了偷听的小举动。
他轻手轻脚的靠近,侧着身子将耳朵紧贴墙面,只听他爹的声音隐约传开,“爹和大哥都说朝廷是鼓励分家立户的,大哥还是小半只脚踏进官场的读书人,俗语说天地君恩亲,读书人可不就是要跟着朝廷的旨意走么。”
“读书人?读书人,哼,读了大半辈子才得个秀才有什么好嘚瑟的?我喊他谢长忠一声大哥是看在你跟爹的面上,难道读书人就能得了便宜卖乖不成?当初你出远门做长工,一年到头你可捞到半个铜板给我,不全都填了他读书的坑吗?”
回忆起往事,王氏眼睛微红,哽着嗓子哭泣,“当年要不是他死皮赖脸的拽着钱袋子不给咱二宝治病,咱二宝现在早就娶妻生子了。”二宝是比谢行俭大十二岁的二哥,养到三岁的时候生了场病没了。
“二宝是我身上掉的一块肉啊,当家的!”王氏捂着嘴哀嚎。
显然,二宝这两个字触动了谢长义隐藏的痛楚。
谢长义叹了口气,眼尾片刻湿润,“二宝都会喊我爹了,他没了我也痛,只是大夫说没得救......”
“什么没得救!”王氏抬起头,满脸恨意,“大夫明明说府城有医术好的,只你大哥谢长忠不舍得给咱二宝花钱罢了,还不是因为他那年要考秀才,要交钱找禀生作保。”
“分家前,家里事事以你大哥为先,连带着他媳妇刘氏都拿着丈夫要读书的事在我面前耀武扬威。要我说,爹也是个偏心眼的,被大房的一拾撺,说什么朝廷律法鼓励多子分居立户。”
王氏冷笑,“他发迹了就把你这个任劳任怨的兄弟儿子往旁边一踢,真不愧是读书人。”
谢长义不接茬,他是男人,不好在背后嚼人舌根。
他有时也会感到心酸委屈,他为人虽然老实忠厚,但并不呆傻,只是因为他爹从小偏爱长子的做法,他早已习惯。
反正如今都分家各过各的,除了年节,他几乎不会去大房走动。
“当家的,隔壁山娃家要送山娃读书,我琢磨着也送小宝去。”王氏哭了小会宣泄了情绪后,忽然道。
“啥?”谢长义讶然的看向老妻,想起乖巧激灵的小儿子,不禁破涕而笑。
“那孩子比孝哥儿有天分,能坐得定,是个聪慧的,不读书可惜了。”
王氏吸了吸鼻子,跟着笑起来,“却是如此,孝哥儿小的时候爱捣蛋。小宝不一样,打小就聪明的很,长得又白白静静的,一看就是个读书人的料。”
谢长义偷偷揉干泪花,神情带着赞同,“爹偏向大哥无非大哥和他儿子会读书认字,我这一房以后要想活得好得看小宝这一代,送小宝去读书我是同意的,起码要让他考上童生。”
说到童生,谢长义摸摸脑袋,憨笑道,“像我爹那样的大老粗考了几次都能考上童生,我就不信咱小宝考不上。”
两人又讨论了下,谢行俭见话题已经转向插红薯苗的事上,心下松了一口气。
不枉他这几日暗地里在山娃面前刷读书的好处,谋划了这么久,他算是成功了。
上辈子都是家长压着孩子去上学,想不到来了这里,他想走读书的路子竟然还要使手段,想想就觉得可悲。
他今年六岁了,依他娘的意思是再过几年送去镇上当学徒。他娘不是不想送她去读书,只是在她娘看里,他大伯读了二十年的书,最后却寒了二房的心,因此他娘对读书这件事有点阴影。
现如今家里有些余钱,他娘看到别人家娃能上学,心里是有些担忧又有些憋屈。
担忧的当然是怕因为她的心结而误了小宝的前程,憋屈的是她为了小宝的前程
堂屋的北面墙开了一扇小门通向厨灶, 王氏在厨房的后院挖了几块菜地, 种满了应季的各类蔬菜。
东厢房共有三间, 谢行俭一间, 他爹娘一间,还隔出了一间小房作仓库。
西厢房住的是他哥嫂一家,同样是三间, 他哥嫂并莲姐儿是睡在一个屋的。
剩下两间,一间被王氏用来放菜坛子和耕田用的器具,一间则被谢家当做柴房, 里面堆码着整整齐齐的木棍柴火。
整个谢家院子分有前后院, 前院是用竹篱笆围成的,竹子选的是山上的毛竹, 砍掉多余的细枝叶, 再编成四尺来高的栅栏围成院子。
竹篱笆的四周还种了一圈荆棘树和小部分的薄荷, 荆棘树都是刺, 可以有效的抵御牲畜的攻击, 薄荷叶的茎叶除了能做调味香料外, 还能有效的预防蚊虫叮咬。
后院因为靠近山,他爹从山里搬了大石头过来,沿着竹篱笆堆放一圈。
这小院是他出生后, 他爹拿着分家得来的十三吊钱建的。当然十三吊钱是不够盖八间砖瓦房, 原先只有四间,剩下的是近两年他爹存了钱后盖的。
谢家的宅院不大不小,环境清幽,干净舒适,谢行俭对此是相当满意的,唯一不足的是隔音不好。
这不,隔壁他爹娘的声音若隐若现。
谢行俭想到今晚他娘吃饭的时候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顿时有了偷听的小举动。
他轻手轻脚的靠近,侧着身子将耳朵紧贴墙面,只听他爹的声音隐约传开,“爹和大哥都说朝廷是鼓励分家立户的,大哥还是小半只脚踏进官场的读书人,俗语说天地君恩亲,读书人可不就是要跟着朝廷的旨意走么。”
“读书人?读书人,哼,读了大半辈子才得个秀才有什么好嘚瑟的?我喊他谢长忠一声大哥是看在你跟爹的面上,难道读书人就能得了便宜卖乖不成?当初你出远门做长工,一年到头你可捞到半个铜板给我,不全都填了他读书的坑吗?”
回忆起往事,王氏眼睛微红,哽着嗓子哭泣,“当年要不是他死皮赖脸的拽着钱袋子不给咱二宝治病,咱二宝现在早就娶妻生子了。”二宝是比谢行俭大十二岁的二哥,养到三岁的时候生了场病没了。
“二宝是我身上掉的一块肉啊,当家的!”王氏捂着嘴哀嚎。
显然,二宝这两个字触动了谢长义隐藏的痛楚。
谢长义叹了口气,眼尾片刻湿润,“二宝都会喊我爹了,他没了我也痛,只是大夫说没得救......”
“什么没得救!”王氏抬起头,满脸恨意,“大夫明明说府城有医术好的,只你大哥谢长忠不舍得给咱二宝花钱罢了,还不是因为他那年要考秀才,要交钱找禀生作保。”
“分家前,家里事事以你大哥为先,连带着他媳妇刘氏都拿着丈夫要读书的事在我面前耀武扬威。要我说,爹也是个偏心眼的,被大房的一拾撺,说什么朝廷律法鼓励多子分居立户。”
王氏冷笑,“他发迹了就把你这个任劳任怨的兄弟儿子往旁边一踢,真不愧是读书人。”
谢长义不接茬,他是男人,不好在背后嚼人舌根。
他有时也会感到心酸委屈,他为人虽然老实忠厚,但并不呆傻,只是因为他爹从小偏爱长子的做法,他早已习惯。
反正如今都分家各过各的,除了年节,他几乎不会去大房走动。
“当家的,隔壁山娃家要送山娃读书,我琢磨着也送小宝去。”王氏哭了小会宣泄了情绪后,忽然道。
“啥?”谢长义讶然的看向老妻,想起乖巧激灵的小儿子,不禁破涕而笑。
“那孩子比孝哥儿有天分,能坐得定,是个聪慧的,不读书可惜了。”
王氏吸了吸鼻子,跟着笑起来,“却是如此,孝哥儿小的时候爱捣蛋。小宝不一样,打小就聪明的很,长得又白白静静的,一看就是个读书人的料。”
谢长义偷偷揉干泪花,神情带着赞同,“爹偏向大哥无非大哥和他儿子会读书认字,我这一房以后要想活得好得看小宝这一代,送小宝去读书我是同意的,起码要让他考上童生。”
说到童生,谢长义摸摸脑袋,憨笑道,“像我爹那样的大老粗考了几次都能考上童生,我就不信咱小宝考不上。”
两人又讨论了下,谢行俭见话题已经转向插红薯苗的事上,心下松了一口气。
不枉他这几日暗地里在山娃面前刷读书的好处,谋划了这么久,他算是成功了。
上辈子都是家长压着孩子去上学,想不到来了这里,他想走读书的路子竟然还要使手段,想想就觉得可悲。
他今年六岁了,依他娘的意思是再过几年送去镇上当学徒。他娘不是不想送她去读书,只是在她娘看里,他大伯读了二十年的书,最后却寒了二房的心,因此他娘对读书这件事有点阴影。
现如今家里有些余钱,他娘看到别人家娃能上学,心里是有些担忧又有些憋屈。
担忧的当然是怕因为她的心结而误了小宝的前程,憋屈的是她为了小宝的前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