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万里常春] : 第十二章[缘起缘灭](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马其顿的米埃札(註一)有一座仙女(註二)庙,这儿是马其顿王子亚歷山大(註三)的寄宿家教班所在。庙里头住了亚歷山大和他的老师亚里斯多德,以及来陪王子读书的四名权贵子弟:托勒密(註四)、赫费斯提翁(註五)、朴塞斯塔斯(註六)与卡山德(註七)。此外老师亚里斯多德还带来了一名女厨子兼助教,这名女厨子就是盖亚,听说她今年不过才二十四岁,却厨艺老练精绝。
    盖亚除了做饭,还帮老师准备教材,帮学生们做笔记。这几个学生都是十来岁的青少年,一天到晚打打闹闹动个不停,盖亚还得常常为他们的皮破血流做护理,为他们缝补撕破的衣服…等等之类的生活杂务不胜枚举。总之,盖亚已不只是厨子与助教,而更像是照顾这些大孩子们的大姊姊。
    这些大孩子们虽然血气方刚,但却没有把少年对男女之情的幻想投射到她身上,因为她长得实在不怎么好看,不过亚歷山大却例外。亚歷山大每次看到盖亚就深深被她吸引,彷彿看到了阿芙萝黛蒂(註八)一样,眼光难以从她身上移开。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亚歷山大也觉得莫明所以,只能猜想或许是因为自己对她的照顾特别感激,也或许是因为自己对她的学识特别佩服吧!
    盖亚虽然不能使学生们爱慕,但却很受尊重。这一方面是她的学识丰富,连老师都夸讚不已。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拥有一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神驹,那匹马跑起来速度之快,连亚歷山大的名驹「布西发拉斯」(註九)都要望尘莫及。拥有这等神驹之人,岂能不对她肃然起敬。
    顺便一提,布西发拉斯是一匹牝马,她看来和施小雪相处的很亲密,大家都在猜牠们两个或许已经秘密结婚了。
    亚歷山大在米埃札上了三年学,他的父王因为率军远征(註十),就将他召回国都,暂代国王看守国政。由于亚歷山大对盖亚已產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之情,便要求盖亚跟着他返回国都佩拉(註十一),继续做饭给他吃。
    盖亚也深深为这位王子着迷。她爱他英俊帅气的外表,爱他的智慧、勇气、胸襟与睥睨天下的气慨,更爱他那像爱琴海一般深邃的蓝眼睛。她也告诉自己他不过是个十六岁的大男孩,而自己却是个已经一百五十九岁;有过两个男人的老太婆了,这也未免太不像话。但迷上了就是迷上了,她就是无法自拔地割捨不下,于是答应了跟亚歷山大走。她想反正就只是去帮他做饭,只要别显现本相真身,应该不会出什么事。
    亚里斯多德当然很不情愿,但盖亚是自由劳动者,不是他的奴隶,腿长在她身上,他也无法阻拦,只能盘算以后该怎么去王宫里打打牙祭。
    结果盖亚到了佩拉的工作不只做饭,并且加上陪老闆读书,陪他跑马运动,并且还要当他的私人书记官整理文书,甚至陪他打仗。
    说起打仗,那都是在国王返国后发生的事,包括平定色雷斯(註十二)叛乱、与佩林苏斯(註十三)交战、与特里巴利(註十四)交战,还有着名的「喀罗尼亚战役」(註十五),盖亚都跟着亚歷山大无役不与。她虽然不挥剑杀敌,只是随侍一旁,但在枪林箭雨之中丝毫不露惧色,这么多仗打下来竟然毫发未伤。这让亚歷山大对盖亚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加另眼相看了。
    喀罗尼亚战役结束后的次年,在国王腓力二世(註十六)娶他第七个老婆(註十七)的婚礼上,亚歷山大和新娘的父亲衝突了起来,并且出言讥讽他的父王。腓力二世气得拔剑要杀这个扫他顏面的儿子,亚歷山大就带着他的母亲(註十八)逃走了。
    亚歷山大把母亲送回她的娘家,托蔽于他的舅舅摩罗西亚国王(註十九),自己则一个人带着盖亚躲到伊利里亚(註二十)去了。
    十九年来,亚歷山大总有环绕在身边的家人,有前呼后拥的侍从,有追随的士兵与臣民,然而他现在孤零零的独自一个人,什么都没有。这天晚上亚歷山大辗转难眠,一股无边的寂寞袭上心头,突然他想到,不!他不是孤独一人,他还有盖亚!
    亚歷山大来到盖亚的卧室,鑽进了她的被窝里。他紧紧搂着盖亚,飢渴地感受她的温暖。他将脸埋在盖亚的胸口,贪婪地领略她的芬芳。
    十三年前,盖亚重新经歷了一次青春期,而现在她又回到了二十六岁?这个她长生不老的发生时点;一个她将永远停留在那儿的生理年龄。这个年龄天然旺盛的生命本能,这会儿被亚歷山大如火焰般的热情唤醒,重新引燃了她熄灭七十多年的情慾。于是她用四肢环绕住他,他们就疯狂地纠缠起来。
    ……
    半年后,亚歷山大和他的父亲和解了,国王召他回国。盖亚因为挺了个大肚子,为避免给亚歷山大惹上麻烦,就没有随他回佩拉。自己留在伊利里亚,等待迎接新的小生命。
    盖亚很清楚,她是个远方异族,从事杂役的一介平民,而且还其貌不扬,这样的女人是不可能嫁给一位未来的国王的。就算亚歷山大自己不嫌弃,他的国人也不会答应。不过她并不在乎这个,她在乎的是别的问题。
    盖亚知道亚歷山大也不能说不爱她,但这份爱只佔了他所爱的小小一块,远远不能与他对统一世界志业的爱相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