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十 四 章 : 谁 是 敌 基 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女人在此处是暗喻教会,而在圣经中亦多次以夫妻关係比喻教会跟神的信仰关係,那么淫妇就是背弃丈夫的女人,亦即是背弃真神之道的教会,敌基督教会。」
    第五十四章:谁是敌基督
    「各位,一年前的今天,梵蒂冈被可怕异象所毁灭,许多人认为那是悲剧,是可怕的意外,但经过一年之后,我更确信那绝对不是意外或任何恐怖袭击,而是一次真真确确的神罚现象。」电视画面中出现年轻的彼得.阿德莱德影像。
    那是在十七年之前,圣主啟示会刚成立约一年,一个梵蒂冈惨剧追悼活动上。
    那时的彼得.阿德莱德年轻且充满活力,浑身散发着慑人魅力,犹如天上一颗星星般明亮耀眼,光辉灿烂。
    此刻,亚当.艾朗斯正坐在寥落无人的难民中心教堂帐篷内,观赏着当年在梵蒂冈惨剧追悼会上圣主啟示会教主彼得.阿德莱德的讲话录影视频。
    亚当清楚记得,当年的圣主啟示会知名度并不算太高,只是属于萌芽阶段的一个细小教会,其最令人留意的地方就是教主彼得.阿德莱德从前是一名侍奉圣教会的神父,以及曾经对世界局势作出数个准确预言,被外界传媒称呼为现代先知,但除此之外世人对圣主啟示会便一无所知。
    不过正因为在这个追悼会的教主讲话里,确立了其教派思想方向,同时彼得.阿德莱德那深入人心的一席讲话更真正令他打响了名堂,从此之后圣主啟示会的名声便拾级而上,并确立了其宗教领导地位,势力逐渐地超越了传统教派,以及梵蒂冈圣教会。
    此时已经是夜深,所有人都回到帐篷中休息,教堂内除了亚当,只馀下一名当值工作人员,与及坐在角落里那名正在呼呼大睡的醉汉,场面甚为冷清。
    亚当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目不转睛地紧紧注视着那段彼得.阿德莱德多年前的讲话视频,脑际里思念电转。
    电视画面中的彼得.阿德莱德正穿着一套深蓝色熨贴西服,纯白衬衣配搭颈上系着一条亮丽银色领带,脸上容光焕发,醒目抖擞地面对着宽广演说会堂内上千名信眾在讲话,说话期间手舞足蹈,咬牙切齿的七情上面,犹如一名政治领袖般充满演讲魅力,令讲台之下的观眾听得如醉如痴。
    彼得.阿德莱德紧盯住前方,朗声说道:「各位,敌基督是谁?啟示录记载的大淫妇又是谁?答案其实一早写进圣经之中。约翰二书第一章第一节『作长老的写信给蒙拣选的太太和他的儿女,就是我诚心所爱的;不但我爱,也是一切知道真理之人所爱的。』,这个女人在此处是暗喻教会,而在圣经中亦多次以夫妻关係比喻教会跟神的信仰关係,那么淫妇就是背弃丈夫的女人,亦即是背弃真神之道的教会,敌基督教会。」
    顿一顿之后,彼得.阿德莱德缓缓续道:「关于敌基督的描述,在但以理书第七章廿五节有提及『他必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必折磨至高者的圣民,必想改变节期和律法,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这里清楚记载着敌基督将会改变上帝节期和律法,而在歷史之中唯有一个教会胆敢行此恶,那就是梵蒂冈圣教会。它将摩西十戒的第二条『不可製造偶像与拜偶像』废除,将安息日改成主日,并将第十条『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僕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拆开并一分为二,同时引入拜圣母玛莉亚像,教堂内亦放满了各种耶穌基督、宗教、天使、圣人等雕像。而在多个世纪以来整个教会穷奢极侈,财迷心窍,纵情权慾,根本就是在偏离上帝的道。」
    亚当坐在教堂中观看着电视,越看便越觉心寒。
    「古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其实质最高权力者根本就是圣教会教皇,他拥有无上权力,暗中操控政权,欧洲诸国君王都受制于他,须要年年向他进贡,听命于他,令到圣教会积累大量财富,肚满肠肥,奢华挥霍。以此推敲,圣教会教皇就是那骑在七头十角之兽上的女人,而七头十角兽正是由罗马帝国所分裂出来的十个国家。」教主的激昂话音在教堂帐篷内回盪着,扣人心弦。
    电视画面由观眾们聚精会神的样子,重新转回教主身上,只见彼得.阿德莱德压低声线,说道:「从前,圣教会在各地设立『异端裁判所』,以上帝使者之名一直进行各式各样审判、迫供、调查、制裁、处决异端等邪恶勾当,多年以来被其所残酷杀害的人数不胜数,残暴程度远超你我所能想像。再加上由圣教会推波助澜,长达数个世纪的猎杀女巫运动,数以十万计无辜女性受尽凌辱,被綑绑在木柱上活生生烧死,多年来沉冤未雪。试问这会是一个声称侍奉神的教会应有的所作所为吗?」
    电视画面中观眾们个个神色凝重,有些人在微微点头,有些身体微颤,像是竭力地忍耐着心情的激动。而在现实中教堂内气氛冷凝,亚当坐在其中不知不觉间堕进了彼得.阿德莱德的语言世界之中,迷迷糊糊的情绪被对方所牵引着,呆坐当场。
    「六百六十六为兽的数目,是魔鬼的数字,是代表着无止尽的不完整,跟上帝那代表完整的数字『七』成为对立。在歷代圣教会教皇冠冕上均以拉丁文写着『上帝儿子的代理人』(vicariu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