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789节(1/3)
其一是皮裘。别想了,除了生产毛皮的蕃人地界,很贵的,货也少,况且蕃人也不是谁都有皮裘。
其二是绵衣。这个也不便宜,亦叫复衣,外层是绸布,里面填充着丝绸下脚料,比较贵。军士们每年春秋两衣赏赐,都是官方采购、制作,统一下发,成本并不低。
玄宗年间,宫女就参与制作绵衣,下发边疆。有一位宫女在做的衣服中逢了一首诗,即《袍中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
士兵发现后上报主帅,主帅又奏予玄宗,玄宗找出了那位宫人,对她说:“我替你结今生缘。”遂将宫人嫁给了士兵,“边人皆感泣”。
第三种是絮衣,劣质布料内填充苇絮之类的东西,既不保暖,也不耐用,但却是劳苦大众的唯一选择。
毛衣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缺。
不夸张地说,邵树德提高了劳苦大众的生活水平,至少冬天保暖的衣物有了,前提是你采取新的农业生产方式。
但“启动资金”(羊)是巨大的,也十分不充足。若非战争劫掠到了大量牲畜,唐邓随三州很难一次性搞到这么多绵羊。
劫掠契丹,不过得了六十万头杂畜,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综合来看,靠抢无济于事,自己繁殖的才是大头,但这无疑需要时间。
“昔年折宗本治唐镇,州县残破,百姓被榨成人干。这才交出去多久?邵树德就大手笔迁移百姓屯垦,还给牛给羊。这是怜悯百姓呢,还是不想让他外舅占便宜啊?”驿道之上,十余骑缓缓而行,领头一人冠带皮裘,潇洒不已,嘴里还不忘着揶揄邵、折这对翁婿。
“留后,慎言哪。”一位身穿长袍的老者劝道。
“怕什么?都是自己人。发发牢骚都不行么?”“留后”不满道。
“留后”名叫赵匡明,忠义军节度使赵匡凝之弟。攻下江陵府后,赵匡凝表其为荆南节度留后。
赵匡明是有一定军事才能的,击败许存、西门道昭就是明证。或许有人会说,襄、荆二镇打了很多年了,荆州已是油尽灯枯,被他捡了便宜罢了。但胜利就是胜利,无可辩驳,无可置疑。
不过,襄阳的实力还是太弱小了,吞下荆州后,能战之兵不过两万。邵树德相召,都不敢不去,这让赵匡明有些惆怅。
“留后,夏王深耕唐邓随三州,可见其志……”幕僚将这个危险的话题引开,分析道。
赵匡明果然被吸引了注意力,驻下马来,仔细看着周边的旷野。
很多撂荒的土地又被重新拾起,田里出现了农作物,一户户人家也错落有致地排在小河边。有农人在割草,有妇人在织布,有小孩在放牧,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就是这生活方式让他有些不喜。
其实他已经不陌生了。襄州的谷城、邓城、南漳、义清四县,就是邵树德掺过来的沙子,一堆关中民人、河陇羌种,且牧且耕。即便因为那边水网密布,环境潮湿,很多羊得了腐蹄病,他们依然不改初衷。
对邵树德何其愚忠,这些人又何等愚昧!
曾经的谷城令敬道,本为襄镇官员,被折宗本所俘后,死心塌地投靠,成其党羽。整个谷城县上下,七千多户、近四万口,何等富庶,结果不纳贡赋,不献兵员,形同国中之国、镇中之镇。
偏偏这种人还动不了。折宗本就是他的靠山,往更深处想,邵树德或许才是真靠山。不想撕破脸的话,还真就只有捏着鼻子认了。
敬道此贼,在折从古转任黄州刺史之后,竟然至穰县上任,当了邓州刺史。但新来的谷城令任振更不好惹,他是邵树德的元从老人、天平军节度使任遇吉之子,同样动不得。
许是见襄阳这边步步退让,邵树德已经丝毫不加掩饰,在谷城、邓城之外,又往南漳、义清二县移民,并派驻官员,操练乡勇。
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实是过分!
“家兄本以为邵树德要都长安,盘踞于关西老巢,如今看来,却是失算了。”赵匡明叹道:“既都于洛阳,想必不会放过河内、南阳、襄阳,唉。”
幕僚也无语。
不过他更看得开一些,只听他说道:“留后,洛阳有传闻,正月过后,满朝文武都要被迁来。天子居于紫薇城勤政殿,百官于皇城办公。此事一毕,夏王就要行那禅让故事了。都于洛阳,板上钉钉,此无疑也。南阳、襄阳为洛阳南边屏障,断然不会放过的。襄州七县,已有四县为其所控,咱们再拿着也没甚意思了。不如退让一步,拿襄、郢、复三州卖个好价钱,赵氏便安心主政江陵,不失为一桩美事。”
“只是……”赵匡明犹豫了一下,道:“这样一来,我去哪呢?”
意思很明了,兄长赵匡凝肯定要当荆南节度使的,那么自己呢?
“总有地方的。”幕僚说道:“灭了雷满和西门道昭,还愁没地盘吗?”
赵匡明脸色不是很好,但又无可奈何。
前方响起了嘹亮的歌声。
赵匡明神色一顿,转头望去,却见数名髡发契丹人正赶着羊群横穿驿道。
幕僚也出神地看了过去。
其二是绵衣。这个也不便宜,亦叫复衣,外层是绸布,里面填充着丝绸下脚料,比较贵。军士们每年春秋两衣赏赐,都是官方采购、制作,统一下发,成本并不低。
玄宗年间,宫女就参与制作绵衣,下发边疆。有一位宫女在做的衣服中逢了一首诗,即《袍中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
士兵发现后上报主帅,主帅又奏予玄宗,玄宗找出了那位宫人,对她说:“我替你结今生缘。”遂将宫人嫁给了士兵,“边人皆感泣”。
第三种是絮衣,劣质布料内填充苇絮之类的东西,既不保暖,也不耐用,但却是劳苦大众的唯一选择。
毛衣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缺。
不夸张地说,邵树德提高了劳苦大众的生活水平,至少冬天保暖的衣物有了,前提是你采取新的农业生产方式。
但“启动资金”(羊)是巨大的,也十分不充足。若非战争劫掠到了大量牲畜,唐邓随三州很难一次性搞到这么多绵羊。
劫掠契丹,不过得了六十万头杂畜,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综合来看,靠抢无济于事,自己繁殖的才是大头,但这无疑需要时间。
“昔年折宗本治唐镇,州县残破,百姓被榨成人干。这才交出去多久?邵树德就大手笔迁移百姓屯垦,还给牛给羊。这是怜悯百姓呢,还是不想让他外舅占便宜啊?”驿道之上,十余骑缓缓而行,领头一人冠带皮裘,潇洒不已,嘴里还不忘着揶揄邵、折这对翁婿。
“留后,慎言哪。”一位身穿长袍的老者劝道。
“怕什么?都是自己人。发发牢骚都不行么?”“留后”不满道。
“留后”名叫赵匡明,忠义军节度使赵匡凝之弟。攻下江陵府后,赵匡凝表其为荆南节度留后。
赵匡明是有一定军事才能的,击败许存、西门道昭就是明证。或许有人会说,襄、荆二镇打了很多年了,荆州已是油尽灯枯,被他捡了便宜罢了。但胜利就是胜利,无可辩驳,无可置疑。
不过,襄阳的实力还是太弱小了,吞下荆州后,能战之兵不过两万。邵树德相召,都不敢不去,这让赵匡明有些惆怅。
“留后,夏王深耕唐邓随三州,可见其志……”幕僚将这个危险的话题引开,分析道。
赵匡明果然被吸引了注意力,驻下马来,仔细看着周边的旷野。
很多撂荒的土地又被重新拾起,田里出现了农作物,一户户人家也错落有致地排在小河边。有农人在割草,有妇人在织布,有小孩在放牧,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就是这生活方式让他有些不喜。
其实他已经不陌生了。襄州的谷城、邓城、南漳、义清四县,就是邵树德掺过来的沙子,一堆关中民人、河陇羌种,且牧且耕。即便因为那边水网密布,环境潮湿,很多羊得了腐蹄病,他们依然不改初衷。
对邵树德何其愚忠,这些人又何等愚昧!
曾经的谷城令敬道,本为襄镇官员,被折宗本所俘后,死心塌地投靠,成其党羽。整个谷城县上下,七千多户、近四万口,何等富庶,结果不纳贡赋,不献兵员,形同国中之国、镇中之镇。
偏偏这种人还动不了。折宗本就是他的靠山,往更深处想,邵树德或许才是真靠山。不想撕破脸的话,还真就只有捏着鼻子认了。
敬道此贼,在折从古转任黄州刺史之后,竟然至穰县上任,当了邓州刺史。但新来的谷城令任振更不好惹,他是邵树德的元从老人、天平军节度使任遇吉之子,同样动不得。
许是见襄阳这边步步退让,邵树德已经丝毫不加掩饰,在谷城、邓城之外,又往南漳、义清二县移民,并派驻官员,操练乡勇。
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实是过分!
“家兄本以为邵树德要都长安,盘踞于关西老巢,如今看来,却是失算了。”赵匡明叹道:“既都于洛阳,想必不会放过河内、南阳、襄阳,唉。”
幕僚也无语。
不过他更看得开一些,只听他说道:“留后,洛阳有传闻,正月过后,满朝文武都要被迁来。天子居于紫薇城勤政殿,百官于皇城办公。此事一毕,夏王就要行那禅让故事了。都于洛阳,板上钉钉,此无疑也。南阳、襄阳为洛阳南边屏障,断然不会放过的。襄州七县,已有四县为其所控,咱们再拿着也没甚意思了。不如退让一步,拿襄、郢、复三州卖个好价钱,赵氏便安心主政江陵,不失为一桩美事。”
“只是……”赵匡明犹豫了一下,道:“这样一来,我去哪呢?”
意思很明了,兄长赵匡凝肯定要当荆南节度使的,那么自己呢?
“总有地方的。”幕僚说道:“灭了雷满和西门道昭,还愁没地盘吗?”
赵匡明脸色不是很好,但又无可奈何。
前方响起了嘹亮的歌声。
赵匡明神色一顿,转头望去,却见数名髡发契丹人正赶着羊群横穿驿道。
幕僚也出神地看了过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