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183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今年再北上打击一下阿保机,让他那个小集团彻底散架。”邵树德看着站在他面前的北衙枢密使杨爚,道:“霫、乌古、鞑靼诸部南下降顺者,尽皆收编起来,由北衙管束,令其配合大军,反攻阿保机。对契丹残余分子的招降也不要停止,让他们互相猜疑,互相出卖。”
    “臣遵旨。”杨爚应道。
    西征之前,肯定要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淮南是一忧,契丹是另一忧。如今这两个方向的局势都非常不错,以一隅抗天下,就要做好败亡的准备。
    阿保机唯一的选择,就是跑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对岸是安邑县么?”邵树德伸手指着黄河北岸,问道。
    “陛下,有中条山挡着,看不到安邑县的。”杨爚提醒道。
    邵树德失笑。
    对他的很多孩子而言,安邑龙池宫是他们出生或成长的地方。
    想当年,龙池宫聘请了状元赵观文、宰相杜让能的两位兄弟杜弘徽、杜彦林来教导邵氏子女学文,又有顶级武师传授武艺,还可以学习兵书韬略,学堂的教育质量极高。
    邵树德给亲近元从或有功之士的一大赏赐,便其录其子入龙池宫学习。
    跟邵氏子女一起学习是有好处的。
    有人就此傍上了公主,可以尽情吃软饭。
    有人得到了出仕的机会,还很受天子信重。
    有人与秦王关系密切,这是为将来打下了基础。
    总之好处多多,很多人削尖了脑袋还没机会进去呢。
    对邵树德而言,将老巢从灵州搬到安邑,向周围人传递了进军中原的决心。要知道,当时安邑离前线可是很近的,向东过王屋山,便可进入河阳地界。
    如此激进的举措,或许对战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攻占河阳,收获极大——邵家人丁单薄,储氏为壮大邵氏宗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唯一亏欠的可能就是王家了。
    “朕这辈子做了两件亏心事,其一是骗了义兄,其二是骗了王珙、王珂。”邵树德收回目光,用意味难明的语气说道:“陕州兵乱,虽被栽在朱全忠头上,但实乃朕之所为。”
    杨爚沉默不语。这话让他咋接?虽然大家都知道,但别说出来啊。
    邵树德哈哈一笑。
    他不怕。史书上只会记载朱全忠收义子友谦,一手策划兵乱,最后被邵树德摘了桃子。
    他的形象还是光辉的,正义的。
    涛涛历史长河之中,不知道又有多少此类事情,平平淡淡的记录之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为尊者讳,并不鲜见。
    “一等国道通到哪里了?”邵树德问道。
    “已至潼关。”杨爚回道。
    “还算可以,动作不慢。”邵树德说道:“在绣岭宫驻跸三日,朕接见一下陕州耆老,然后再西行。希望待朕抵达潼关之时,能收到淮南的好消息。”
    第012章 恩德
    潼关城墙上,军士们大张嘴巴,惊讶无比。
    新修的一等国道其实十分宽敞,几乎占满了塬下的整条丘壑,但巨大的四轮马车一上路,却又觉得只有这么宽阔的道路,才能让此等“豪车”畅通无碍。
    朝廷做事果然走一步看三步,先有路,再有车,章法明确,让人无话可说。
    “都站直了,别东张西望!”有军官走了过来,拿刀鞘敲了几个趴在女墙上够着看的军士,提醒道。
    曾经的雄关重镇,如今已经没有正儿八经的军士守卫了。
    早些年的镇国军是最后一支守御潼关的正规军。此军被裁撤并入禁军后,关内道曾经在各州抽调州兵轮换守御。再后来,基本就是征发土团乡夫守关了。
    到了现在,就连土团乡夫的人数都大大减少。寥寥几千人,能守屁的潼关!他们最大的作用,是在税吏的指挥下,看守潼关附近的各个坑道,堵截试图抄小路进出关中的商徒,别让他们逃税。
    大夏建立之后,虽说有三京,但明眼人都知道以洛阳为主。潼关的军事价值更是大打折扣,估计从今往后,都一直是轮换乡勇镇守了。
    除非朝廷长期留在长安,那样蒲津关、潼关的重要性将大大上升,如前唐那样成为内六关,屯驻重兵。
    但这多半不可能了。
    “吾皇万岁!”圣驾远远出现在驿道上,同、华二州甚至对面蒲州的官吏、土豪、士绅、耆老立于道旁,齐声高呼。
    “吾皇万岁!”没有人下命令,潼关上的土团乡夫们也响起了稀稀拉拉的声音。
    乡勇指挥有点惊异。
    他是禁军退下来的老卒,兖州人,曾经的泰宁军镇兵。对圣人固然恭敬、顺服,但绝没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拥戴。
    事实上他很好奇,圣人到底给了关西百姓什么好处,值得他们这样?
    “何至于此?”他走到一位相熟的军士面前,压低声音问道。
    军士看了他一眼,亦低声道:“我家兄弟三人,只有不到四十亩地,还很贫瘠。家父在世时,总说这么贫瘠的地,若分给你们弟兄三人,怕是一个都过不上好日子。”
    指挥点了点头,这倒是实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