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之上 第112节(1/4)
“那臣便从这封奏报说起。”吴淼下定决心道。
魏帝点了头,命刘炳再添灯盏,道:“司徒请讲。”
吴淼垂首道:“臣先前僭居太尉之职,尸位素餐,这几年不悉军务,具体情况,可能舞阳侯了解的更多一些。为免失之偏颇,臣只将奏报内容与先帝的延和二十五年相比。如有漏误,恳请陛下指正督导。”
待刘炳添灯之后,吴淼将奏报双手展开呈到魏帝面前,继续道,“漆县、汧县、淳化皆在长安之北,傍陇山,依渭水,近托京畿,远避战乱,官道又修的极好,可谓四衝八达,无不可至,是我大魏枢纽之要。而按我大魏军例,各地的军队调离本郡,其经费粮饷由本郡支出,长安方面,朝廷也会向这些将士发放酒肉钱,以励军心,而经过的其他郡县,各郡的度支部还会单独发放一份补贴。自贺氏崛起之后,缕缕因有事而操纵关陇世家出兵,名义上是问责中枢或是威慑地方,但出兵时,京畿四周郡县互相走动,领取双份补贴,事或未平,利先自肥。仔细一算,与延和二十五年的四郡军费开支相比,其数目之大,实为惊人。”
“这么大一笔开销,最终的去处,总不会是兵家子。”魏帝一边踱步,一边皱眉道。
“陛下明鉴。”吴淼道,“郡国兵仰赖关陇给养,国库、地方财政疲弱,则需各家捐输。捐输钱粮若日后不能补齐,国家则难免要授权地方,如若不然,则需在雍州本地收税维持。收税以户口计,荫户不在上缴赋税的人群之内,郡国兵拿到的财収最后也都以各种方式返还家中,以支持赋税可家用开支。久而久之,士兵更依赖出兵牟利,不堪重负的民户或入军籍,或成荫户。关陇世族与地方不断瓜分事权,国家不断地欠债,进而在日后的动乱中瓜分更多的事权给予地方。这原本兴国强兵的政策,反倒成了积弊之举。”
说到此处,魏帝的脚步忽然急停而止,崔谅,先前崔谅盘踞在京畿附近,想来和关陇各家也并不是没有利益往来,关陇世族、乃至于当时执掌淳化的陆放,对崔谅之祸不是没有预判的。
吴淼继续道:“这是当年中书令王叡提出的政令,又加以新税制作为支撑,开支平衡,与诸国作战十年,不成问题。汉中王氏并非关陇世族,汉中自给,阴平侯早已势大,事实上,也未瓜分更多事权。问题还是在太过频繁与不必要的出兵上。”
“渭水涨汛,世族决堤,百姓流离失所,三辅出兵维护治安。西北凉王异动,世族愤而慨之,耀兵于陇下。中枢偶然问责地方,地方出镇请辩,京畿震动,各家汇兵于三辅。此中种种,皆因京畿附近不安,中枢方镇失和,以至于关陇地区有着频频出兵的理由。”
“臣仰赖陛下栽培呵护,曾在军中任职数载,伏睹所存戍兵健儿,疲羸者多,健勇者少,衣服贫敝,饭食疏薄,日思夜想,无非天伦,朝念暮盼,唯有归家。而世家作梗年岁已深,命将兴师,相继不绝,空劳士马,虚费粮储。责问则獠牙毕露,安抚则变本加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依臣拙见,此次陆氏之举,对于稳定关陇,大有裨益。中枢不应在此与其强争,不仅要给予安抚,更要给予支持。”
说到此处,魏帝忽然一手止住,命令刘炳道:“去命人来做笔录。”约莫片刻,便有两名文吏跪在外殿,铺展纸笔,研墨书写起来。
吴淼道:“兴修水利非一日之功,朝廷只有支持陆氏之政,来日才有可能插手京畿水道。此次会稽突围,不宜用来解救李氏,解救卫尉,更不宜用来直接问责陆家,而是要围绕京兆尹一职乃至荆州、江州的布控来做文章。”说完,他用余光看了看魏帝的神色,似乎并没有任何异样。
“不知公有何计?”魏帝面色和霁,语气甚是恭敬。
吴淼确定无虞之后,方道:“臣请调臣下旧部,遣赴荆江,并调陆冲任职东曹掾,参议荆、江方镇人选。”
这是吴淼的肺腑之言,却也不是。他小心翼翼了大半辈子,从先帝即位至新君登基,他在长安与疆场上的刀光剑影里伫立多年,毫发无伤。就连错保凉王这样的政局劫难,他也力挽狂澜,熬了过来,他真没必要冒险说这番进言。他知道这番话落在魏帝心里会有怎样的观感。他永远给自己准备一条后路,可是今天他必须要给大魏江山、赳赳将士一条后路。吴淼言毕后,重重跪地,深拜道:“罪臣愚见,所言谬误之处,恳请陛下责罚。”
魏帝却急忙命刘炳将吴淼扶起,笑着道:“公本直言,何罪之有?”又命内侍将所抄录另誊写一份入库备案,最后转头向吴淼,犹豫道,“陆冲本有散骑加身,转为东曹,似是卑用,不妨改入吏部?”
吴淼听罢不乏心中叹息,只有将陆冲至于自己的东曹掾下,来日才能控制此人,直接通过荆江人选向会稽本土出刀。陆冲的散骑出自皇帝之手,此事若不假以皇帝批准,势必不能成。转入吏部看似对官员任职有所影响,但职能上最多只能在阀阅上做出选择建议,效果会大打折扣。皇帝之所以会这么做,到底还是怀疑自己与陆家有所勾连,于是也只好恭谨道:“臣遵命。”
吴淼复拜谢恩,稽首祝祷后,方由刘炳领出殿外。此时外面早已春雨初霁,清风和露,大殿穹顶之
魏帝点了头,命刘炳再添灯盏,道:“司徒请讲。”
吴淼垂首道:“臣先前僭居太尉之职,尸位素餐,这几年不悉军务,具体情况,可能舞阳侯了解的更多一些。为免失之偏颇,臣只将奏报内容与先帝的延和二十五年相比。如有漏误,恳请陛下指正督导。”
待刘炳添灯之后,吴淼将奏报双手展开呈到魏帝面前,继续道,“漆县、汧县、淳化皆在长安之北,傍陇山,依渭水,近托京畿,远避战乱,官道又修的极好,可谓四衝八达,无不可至,是我大魏枢纽之要。而按我大魏军例,各地的军队调离本郡,其经费粮饷由本郡支出,长安方面,朝廷也会向这些将士发放酒肉钱,以励军心,而经过的其他郡县,各郡的度支部还会单独发放一份补贴。自贺氏崛起之后,缕缕因有事而操纵关陇世家出兵,名义上是问责中枢或是威慑地方,但出兵时,京畿四周郡县互相走动,领取双份补贴,事或未平,利先自肥。仔细一算,与延和二十五年的四郡军费开支相比,其数目之大,实为惊人。”
“这么大一笔开销,最终的去处,总不会是兵家子。”魏帝一边踱步,一边皱眉道。
“陛下明鉴。”吴淼道,“郡国兵仰赖关陇给养,国库、地方财政疲弱,则需各家捐输。捐输钱粮若日后不能补齐,国家则难免要授权地方,如若不然,则需在雍州本地收税维持。收税以户口计,荫户不在上缴赋税的人群之内,郡国兵拿到的财収最后也都以各种方式返还家中,以支持赋税可家用开支。久而久之,士兵更依赖出兵牟利,不堪重负的民户或入军籍,或成荫户。关陇世族与地方不断瓜分事权,国家不断地欠债,进而在日后的动乱中瓜分更多的事权给予地方。这原本兴国强兵的政策,反倒成了积弊之举。”
说到此处,魏帝的脚步忽然急停而止,崔谅,先前崔谅盘踞在京畿附近,想来和关陇各家也并不是没有利益往来,关陇世族、乃至于当时执掌淳化的陆放,对崔谅之祸不是没有预判的。
吴淼继续道:“这是当年中书令王叡提出的政令,又加以新税制作为支撑,开支平衡,与诸国作战十年,不成问题。汉中王氏并非关陇世族,汉中自给,阴平侯早已势大,事实上,也未瓜分更多事权。问题还是在太过频繁与不必要的出兵上。”
“渭水涨汛,世族决堤,百姓流离失所,三辅出兵维护治安。西北凉王异动,世族愤而慨之,耀兵于陇下。中枢偶然问责地方,地方出镇请辩,京畿震动,各家汇兵于三辅。此中种种,皆因京畿附近不安,中枢方镇失和,以至于关陇地区有着频频出兵的理由。”
“臣仰赖陛下栽培呵护,曾在军中任职数载,伏睹所存戍兵健儿,疲羸者多,健勇者少,衣服贫敝,饭食疏薄,日思夜想,无非天伦,朝念暮盼,唯有归家。而世家作梗年岁已深,命将兴师,相继不绝,空劳士马,虚费粮储。责问则獠牙毕露,安抚则变本加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依臣拙见,此次陆氏之举,对于稳定关陇,大有裨益。中枢不应在此与其强争,不仅要给予安抚,更要给予支持。”
说到此处,魏帝忽然一手止住,命令刘炳道:“去命人来做笔录。”约莫片刻,便有两名文吏跪在外殿,铺展纸笔,研墨书写起来。
吴淼道:“兴修水利非一日之功,朝廷只有支持陆氏之政,来日才有可能插手京畿水道。此次会稽突围,不宜用来解救李氏,解救卫尉,更不宜用来直接问责陆家,而是要围绕京兆尹一职乃至荆州、江州的布控来做文章。”说完,他用余光看了看魏帝的神色,似乎并没有任何异样。
“不知公有何计?”魏帝面色和霁,语气甚是恭敬。
吴淼确定无虞之后,方道:“臣请调臣下旧部,遣赴荆江,并调陆冲任职东曹掾,参议荆、江方镇人选。”
这是吴淼的肺腑之言,却也不是。他小心翼翼了大半辈子,从先帝即位至新君登基,他在长安与疆场上的刀光剑影里伫立多年,毫发无伤。就连错保凉王这样的政局劫难,他也力挽狂澜,熬了过来,他真没必要冒险说这番进言。他知道这番话落在魏帝心里会有怎样的观感。他永远给自己准备一条后路,可是今天他必须要给大魏江山、赳赳将士一条后路。吴淼言毕后,重重跪地,深拜道:“罪臣愚见,所言谬误之处,恳请陛下责罚。”
魏帝却急忙命刘炳将吴淼扶起,笑着道:“公本直言,何罪之有?”又命内侍将所抄录另誊写一份入库备案,最后转头向吴淼,犹豫道,“陆冲本有散骑加身,转为东曹,似是卑用,不妨改入吏部?”
吴淼听罢不乏心中叹息,只有将陆冲至于自己的东曹掾下,来日才能控制此人,直接通过荆江人选向会稽本土出刀。陆冲的散骑出自皇帝之手,此事若不假以皇帝批准,势必不能成。转入吏部看似对官员任职有所影响,但职能上最多只能在阀阅上做出选择建议,效果会大打折扣。皇帝之所以会这么做,到底还是怀疑自己与陆家有所勾连,于是也只好恭谨道:“臣遵命。”
吴淼复拜谢恩,稽首祝祷后,方由刘炳领出殿外。此时外面早已春雨初霁,清风和露,大殿穹顶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