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我是你妈 第376节(2/2)
说是非常深了。
[后来慢慢地,我发现你和柿子花很像。]
南流景眉梢微微上挑。
已经长开的眉眼露出几分少年风姿,锐利又夺目。
“为什么不是牡丹和兰花。”
不是他不喜欢柿子花,只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多用梅兰竹菊自比。富贵风流则莫过于牡丹。
相比之下,柿子花是北方旷野上最常见的花,却在文学作品里没有任何存在感。
姚容笑道:[牡丹是富贵之花,兰花乃君子之花。与它们相比,柿子花确实太普通了,不漂亮,也不名贵。]
[但你的未来注定波澜壮阔。既然已经站到了最顶端,就不必再把自己看得太重。]
[站在顶端的人,需要的不是凌驾于众生之上,而是像柿子花一样,恭谦低头。]
[因为天下万民,山河社稷,就在脚下。]
南流景下意识低下了头。
他的脚下,是贫瘠干裂的土壤,是深深扎根在土壤中、遒劲粗壮的树根。
但也许是因为姚容这番话的影响,南流景竟像是透过这些,看到了大烨子民。
——他看到了那些贫穷困苦,却依旧拼尽全力活下去的大烨子民。
姚容笑了笑,又说:[柿子花应该是你最期待看到的花吧?]
南流景一怔,深埋在岁月里的记忆随之浮现。
每一朵柿子花,几乎都能结成一个柿子。
以前每到夏日,他闲着无聊了,就要站在树底下,仰首数着今天有没有新的柿子花冒头、盛开。
这种期待收获的心情,就和夏天的蝉鸣、夏天的炎热一起,定格成了他对夏天的印象。
“是的。它是我最期待看到的花。”
[柿子花的花语是事事如意,它代表着人世间最美好的祝福,更象征着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所以它也是很多人期待看到的花。]
[难道你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姚容的话语,总是带着一种奇异的说服力。
梁师父总说他懂得如何打动人心,但南流景知道,那是因为梁师父没有听过他老师说话。
“我当然想成为这样的人。”
[我记得,你一直都很喜欢唐太宗李世民说的那句’天下人才入吾彀中’。那你还记得他说过的另一句话吗。]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师想问的是这句吗?”
[李世民觉得,百姓是水。那你呢,你觉得,大烨百姓是什么。]
“我……”
南流景微微启唇,话未出口,眼眶却不自觉有些湿润。
无论哪个朝代的百姓——
在王朝兴盛之时,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有多好。
但在王朝出现衰败倾颓之势时,他们永远是最先受到冲击、最先承受苦果的一个阶层。
所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历史记录王侯将相,为高官贵胄歌功颂德、赋诗作词,却永远对百姓吝惜笔墨。
他们永远不会成为时代的主角,只能成为时代的背景。
他们是诗句里的“路有冻死骨”,是史书里的“岁大饥,人相食”。
是千千万万人,是寥寥几笔书。
可是他们真的不重要吗?
[后来慢慢地,我发现你和柿子花很像。]
南流景眉梢微微上挑。
已经长开的眉眼露出几分少年风姿,锐利又夺目。
“为什么不是牡丹和兰花。”
不是他不喜欢柿子花,只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多用梅兰竹菊自比。富贵风流则莫过于牡丹。
相比之下,柿子花是北方旷野上最常见的花,却在文学作品里没有任何存在感。
姚容笑道:[牡丹是富贵之花,兰花乃君子之花。与它们相比,柿子花确实太普通了,不漂亮,也不名贵。]
[但你的未来注定波澜壮阔。既然已经站到了最顶端,就不必再把自己看得太重。]
[站在顶端的人,需要的不是凌驾于众生之上,而是像柿子花一样,恭谦低头。]
[因为天下万民,山河社稷,就在脚下。]
南流景下意识低下了头。
他的脚下,是贫瘠干裂的土壤,是深深扎根在土壤中、遒劲粗壮的树根。
但也许是因为姚容这番话的影响,南流景竟像是透过这些,看到了大烨子民。
——他看到了那些贫穷困苦,却依旧拼尽全力活下去的大烨子民。
姚容笑了笑,又说:[柿子花应该是你最期待看到的花吧?]
南流景一怔,深埋在岁月里的记忆随之浮现。
每一朵柿子花,几乎都能结成一个柿子。
以前每到夏日,他闲着无聊了,就要站在树底下,仰首数着今天有没有新的柿子花冒头、盛开。
这种期待收获的心情,就和夏天的蝉鸣、夏天的炎热一起,定格成了他对夏天的印象。
“是的。它是我最期待看到的花。”
[柿子花的花语是事事如意,它代表着人世间最美好的祝福,更象征着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所以它也是很多人期待看到的花。]
[难道你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姚容的话语,总是带着一种奇异的说服力。
梁师父总说他懂得如何打动人心,但南流景知道,那是因为梁师父没有听过他老师说话。
“我当然想成为这样的人。”
[我记得,你一直都很喜欢唐太宗李世民说的那句’天下人才入吾彀中’。那你还记得他说过的另一句话吗。]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师想问的是这句吗?”
[李世民觉得,百姓是水。那你呢,你觉得,大烨百姓是什么。]
“我……”
南流景微微启唇,话未出口,眼眶却不自觉有些湿润。
无论哪个朝代的百姓——
在王朝兴盛之时,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有多好。
但在王朝出现衰败倾颓之势时,他们永远是最先受到冲击、最先承受苦果的一个阶层。
所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历史记录王侯将相,为高官贵胄歌功颂德、赋诗作词,却永远对百姓吝惜笔墨。
他们永远不会成为时代的主角,只能成为时代的背景。
他们是诗句里的“路有冻死骨”,是史书里的“岁大饥,人相食”。
是千千万万人,是寥寥几笔书。
可是他们真的不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