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60节(1/3)
等考好了第四场,林远秋感觉自己出考棚时,走路都有些飘了,再看那些花白头发的老考生,脸上竟没有一点疲色,这让林远秋一时有些愣怔。
随后细想,觉得应该是上了岁数本身觉少的缘故,哪像他如今的年岁,真是缺一觉都不行啊。
见自家狗子一副马上就要打瞌睡的样子,林三柱忙蹲下身子招呼道,“快到爹爹背上来,咱们吃了晚饭,就立马睡觉去。”
……
第59章 府试放榜
林远秋没有拒绝,一连四场的考试确实有些累人,自己虽有一个成年人的灵魂,可身体却是小童一枚。
四月的天,温暖中还透着些许凉意,趴在林三柱暖和的背上,林远秋有些昏昏欲睡。这时却听耳边有小曲声传来,起先他没在意,只以为过路之人罢了,可等他听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唱句时,立马睁开了眼睛。
然后,就看到离着自己不远的地方,有个书生打扮的中年人,正迆迆然地往前迈着方步,嘴里哼唱着的,正是林远秋方才听到的曲儿,且对方还一副心情极佳的样子。
观他手中提着的考篮,显然这也是位刚出考场的考生,而他所唱的曲调,让林远秋的脑海里浮现出“国色天香”四个字,与今日的诗赋题目,有种实在贴切的感觉。
再联想到,往年童生试中大多以花以景抒情为多的诗赋命题时,原本心里有谱的林远秋,顿时有些不淡定了起来。
难道自己真的审题失误啦?
怀着七上八下的心回到客栈,就见周子旭正满脸是笑的朝他招手,林远秋忙几步上前,问,“今日的诗赋题,周兄是何作答?”
周子旭摇头,“那道七言诗,我没写出来。”
没写出来?
林远秋诧异,没写出来你还笑得这么灿烂做啥,他以为自己的室友这次又是十拿九稳的了。
林远秋哪里知道,人家这次本就是抱着热热身的心态来的,那中不中榜的还真没认真考虑过。
……
这几日的府试,林三柱从没问过儿子考得如何。
在他看来,反正已经考好试,问和不问的都一样。
这几日,林三柱只要看到,那些跟他爹差不多年纪的老考生还一心扑在科举路上,心里就不是滋味,也越来越觉得读书人的不易。
原先林三柱还想着自家狗子念书之后,就不用再下地日晒雨淋的,挺好。
可现下,林三柱觉得,这书若是一捧就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那还真不如一开始就不要选择读书科举这条路。
毕竟普通人家,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负担一个读书人科举的花销,谈何容易。而往往考不中的次数越多,心里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这样的话,还不如直接当个下地劳作的农人好,虽然辛苦,可是心里却是踏实自在的。
再不济,跟他这个爹学做生意也是好的。
不对,林三柱摇头,应该是他这个爹跟着儿子学做生意才是,因为就凭自家狗子的聪明脑袋瓜,哪里还用他来教啊。
想到昨日儿子新给出的主意,林三柱就忍不住有些自豪。
他的狗子实在聪慧,同样的一件事,看在他这个爹眼里是无奈,可自家狗子呢,却立马就想出一个极佳的好法子出来。
原来,今日吃过早饭,父子俩就去了一趟街上。
因着放榜要在十日之后,加上这次一同参加府试的几人都觉得中榜的希望不大,是以大家准备休整一日后就回横溪镇。
所以父子二人,准备趁着这休整的这一日,想到绣坊问一问绣线和绣布的价格,若府城这边比县里卖得便宜,那么林三柱就想买一些回去,毕竟能省些银钱,绣品的本钱就会跟着下来,这样自家就能多挣些银子了。
到了绣坊后,林三柱就去掌柜那边询问起绣线和绣布的卖价来,林远秋并没跟着,而是在绣坊里逛了起来,因为他看到了不远处的几架木柜台上,放着扇套、笔袋,还有钱袋来着,这些绣品上都绣着字,很显然就是从自家学去的做法。
而在这些绣品的边上,则放着好几叠布书套,端看样式,和他家先前做出来的几乎一模一样,除了绣着的兰花大小有些许改变,其他像花瓣花叶的配色,以及上头绣着的四书五经的书名,观那字样,也是蚕头雁尾的隶书来着,只一眼,林远秋便知道,正是自己先前写的字样。
由此可见,他家的书套绣品,不论从样式,还是在字体绣样上,都被人学了个彻底。
没办法,像这种不是高精密的大众化产品,不说在没有专利的古代,就是现代,人家想要照着学,自家也肯定防不胜防。
如今能做的,怕只有推陈出新了。
正这样想着,就有几名书生模样的人走了进来,然后直头直脑的去了摆着书套的柜台那边,接着几人很快挑选起合自己心意的书套来。
可见是买惯了的。
见他们似乎要大买的样子,店伙计忙让客人稍等,而后快步从隔间抱了一叠绣着春兰的书套出来。
得,这春兰的花样也正是自己画的那款,只不过人家把上头的花穗绣得更长了一些。
林远秋心下好
随后细想,觉得应该是上了岁数本身觉少的缘故,哪像他如今的年岁,真是缺一觉都不行啊。
见自家狗子一副马上就要打瞌睡的样子,林三柱忙蹲下身子招呼道,“快到爹爹背上来,咱们吃了晚饭,就立马睡觉去。”
……
第59章 府试放榜
林远秋没有拒绝,一连四场的考试确实有些累人,自己虽有一个成年人的灵魂,可身体却是小童一枚。
四月的天,温暖中还透着些许凉意,趴在林三柱暖和的背上,林远秋有些昏昏欲睡。这时却听耳边有小曲声传来,起先他没在意,只以为过路之人罢了,可等他听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唱句时,立马睁开了眼睛。
然后,就看到离着自己不远的地方,有个书生打扮的中年人,正迆迆然地往前迈着方步,嘴里哼唱着的,正是林远秋方才听到的曲儿,且对方还一副心情极佳的样子。
观他手中提着的考篮,显然这也是位刚出考场的考生,而他所唱的曲调,让林远秋的脑海里浮现出“国色天香”四个字,与今日的诗赋题目,有种实在贴切的感觉。
再联想到,往年童生试中大多以花以景抒情为多的诗赋命题时,原本心里有谱的林远秋,顿时有些不淡定了起来。
难道自己真的审题失误啦?
怀着七上八下的心回到客栈,就见周子旭正满脸是笑的朝他招手,林远秋忙几步上前,问,“今日的诗赋题,周兄是何作答?”
周子旭摇头,“那道七言诗,我没写出来。”
没写出来?
林远秋诧异,没写出来你还笑得这么灿烂做啥,他以为自己的室友这次又是十拿九稳的了。
林远秋哪里知道,人家这次本就是抱着热热身的心态来的,那中不中榜的还真没认真考虑过。
……
这几日的府试,林三柱从没问过儿子考得如何。
在他看来,反正已经考好试,问和不问的都一样。
这几日,林三柱只要看到,那些跟他爹差不多年纪的老考生还一心扑在科举路上,心里就不是滋味,也越来越觉得读书人的不易。
原先林三柱还想着自家狗子念书之后,就不用再下地日晒雨淋的,挺好。
可现下,林三柱觉得,这书若是一捧就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那还真不如一开始就不要选择读书科举这条路。
毕竟普通人家,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负担一个读书人科举的花销,谈何容易。而往往考不中的次数越多,心里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这样的话,还不如直接当个下地劳作的农人好,虽然辛苦,可是心里却是踏实自在的。
再不济,跟他这个爹学做生意也是好的。
不对,林三柱摇头,应该是他这个爹跟着儿子学做生意才是,因为就凭自家狗子的聪明脑袋瓜,哪里还用他来教啊。
想到昨日儿子新给出的主意,林三柱就忍不住有些自豪。
他的狗子实在聪慧,同样的一件事,看在他这个爹眼里是无奈,可自家狗子呢,却立马就想出一个极佳的好法子出来。
原来,今日吃过早饭,父子俩就去了一趟街上。
因着放榜要在十日之后,加上这次一同参加府试的几人都觉得中榜的希望不大,是以大家准备休整一日后就回横溪镇。
所以父子二人,准备趁着这休整的这一日,想到绣坊问一问绣线和绣布的价格,若府城这边比县里卖得便宜,那么林三柱就想买一些回去,毕竟能省些银钱,绣品的本钱就会跟着下来,这样自家就能多挣些银子了。
到了绣坊后,林三柱就去掌柜那边询问起绣线和绣布的卖价来,林远秋并没跟着,而是在绣坊里逛了起来,因为他看到了不远处的几架木柜台上,放着扇套、笔袋,还有钱袋来着,这些绣品上都绣着字,很显然就是从自家学去的做法。
而在这些绣品的边上,则放着好几叠布书套,端看样式,和他家先前做出来的几乎一模一样,除了绣着的兰花大小有些许改变,其他像花瓣花叶的配色,以及上头绣着的四书五经的书名,观那字样,也是蚕头雁尾的隶书来着,只一眼,林远秋便知道,正是自己先前写的字样。
由此可见,他家的书套绣品,不论从样式,还是在字体绣样上,都被人学了个彻底。
没办法,像这种不是高精密的大众化产品,不说在没有专利的古代,就是现代,人家想要照着学,自家也肯定防不胜防。
如今能做的,怕只有推陈出新了。
正这样想着,就有几名书生模样的人走了进来,然后直头直脑的去了摆着书套的柜台那边,接着几人很快挑选起合自己心意的书套来。
可见是买惯了的。
见他们似乎要大买的样子,店伙计忙让客人稍等,而后快步从隔间抱了一叠绣着春兰的书套出来。
得,这春兰的花样也正是自己画的那款,只不过人家把上头的花穗绣得更长了一些。
林远秋心下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