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173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方掌院看着眼前虽衣着臃肿,却依旧高挺俊秀的年轻人,表示自己实在想不通。
    林远秋自然不知方掌院的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从把折子递出去的那一刻起,心中的纠结就全然消失了。
    既然已成了定局,那么接下来自己该做的,就是好好筹备了。
    不管哪个朝代,都有重京官轻外官的风气。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不单单是京官接近中枢,容易得到提升的缘故。
    最主要还是因为地方官要担的责任重,日常事务又多,且若有失误,那么考评不过关的你,想要再有往上升的机会,就有些难度了。
    这就是很多京官都不愿到地方任职的原因,哪怕外放就等于升官,吸引力还是不大。
    可眼下情况却是不同。
    昨日林远秋特地去藏书楼借了相关的资料翻看,发现景瑞三十五年和景盛二十四年,就有不少京官请求外放,而这两个时期,正是诸王夺适最为激烈的时候。
    所以,林远秋能够确定,接下来请外放的官员肯定还有不少。
    人多了,自然竞争也多。
    是以到时自己会被安排到哪里,还真说不准。
    不过,有一点林远秋是可以肯定的,自己一个从六品的京官,加之又是一甲的状元,且在翰林院已待够了三年,所以,无论如何都不会外放成一名七品知县的。
    至于届时到底是知府,还是一个直隶州的知州,那就要看自己的运气了。
    与林远秋的淡定从容不同,杨砚几人一听林修撰递交了请外放的折子,简直不敢相信,他们没听错吧,居然会有这么好的事情?
    等跑到方掌院那儿确认过后,一个个脸上虽看不出什么,可心里却早已乐开了花。
    这实在是太好了。
    这样,他们就又有在圣上面前露脸的机会了。
    于是,神清气爽的杨砚几个,再见到林远秋时,一改先前的冷眉以对,都会友善的打招呼了,那满脸带笑的热情模样,就跟他乡遇了故知一般。
    ……
    与去年一样,官员的年假从年三十这日开始,等再开印,就得是正月初七了。
    而秦遇这边,除夕一早就乘着马车去了一趟吏部尚书家。秦遇与黄大人是当年的同榜进士,算是老同年了。
    不出意外的话,这会儿自己弟子的外放折子已到了吏部那里。所以这辈子还从未走过人情的秦遇,准备厚脸皮一回。
    看了看一旁装着吉祥如意饼的食盒,再想想那香糯甜口的滋味,秦遇觉得,此行定然会有收获才是。
    ……
    小娃儿就是这样,只要是好玩的事物,他们可以记上一整年。
    这不,好不容易盼到了除夕,那心心念念的灯笼终于又可以制做起来了。
    至于捆扎灯笼骨架的细竹条,早在半个月前,林大柱就去铺子里买了来。一起买回来的还有糊灯笼的大红宣纸。
    于是,才吃了年夜饭,聚在一起守岁的林家人,就没有一个是空闲着的。
    除冯氏为首的十来个女眷依旧做着绣活,以及吴氏在一旁帮着分丝线外。其他人都加入到了做灯笼中来。林大柱林二柱,和林远枫林远松,四人拿着细竹条和细铁丝搭着灯笼架子。
    老林头与去年一样,用米汤把一张张大红宣纸糊到了灯笼上。
    一起糊灯笼的除了林三柱,还有林远槐和林远柏。
    而家里的孩子们,在他们小叔叔的带领下,一个个手握毛笔,正兴致勃勃地往糊了纸的灯笼上画着画儿呢。
    未免画的一团糟,林远秋只让婉雪墨俊他们挑简单一些的画。
    至于几个还没到拿毛笔岁数的小娃儿,则围着哥哥姐姐画好的灯笼,左瞅瞅右看看,嘴里不时来上一句,“好看!”“真好看。”“太好看了。”
    有了灯笼自然离不开灯谜。
    此时的周子旭和王文昌,正笔翰如流,用簪花小楷把一则则谜语写到了纸笺上,为不久的上元节做着猜灯谜活动的准备。
    除夕夜,正是阖家团聚的日子,除小红小菊,还有平安各自都回了爹娘那里吃团圆饭以外,吴氏还给家里的一众婆子赏了一桌席面,好让她们在后罩房开开心心过个年。
    窗外传来沙沙声,这是又开始下雪了吧。
    吴氏放下手里的线团,抬头朝屋里忙碌的家人们看去,只见个个脸上带笑,都如吃了蜜一般。
    可不就是吃了蜜嘛,今年墨林轩可是挣了不少银子呢。
    吴氏是怎么都想不明白,就这么简简单单的花样,居然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还有林记,单是这个腊月,就卖了一百多两银子。
    想不到铺子里的腌鸡肉比腌兔肉还要畅销。
    说起来,还多亏了小孙子的好秘方,他们家加了甘草的腌鸡肉和腌兔肉,旁人再怎样学着做,都出不了咸中带甜的好味道来。
    对了,吴氏一拍脑袋,自己差点把给每房发银子的事忘了。
    想到就做,吴氏也不耽搁,起身就去了自己房里,而后,捧了一只木匣子就过来了。
    一年才给上一回,吴氏也不小气,何况这些银子本就是大家辛苦挣来的。
    于是,等头一个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