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78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姜沃听这辈分飞跃太大,便道:“您与师父是至交,我如何担得起一声‘小友’?先生便也把我当自家弟子看,容我叫一声先生吧。”
    孙思邈颔首笑应。
    而旁边一直认真倾听的李治,此时却忽然开口道:“孙神医此番长留京中,是否想要进言父皇,将太医署的几份《医典》
    重修一遍?”
    孙思邈都不由一怔,转头看着这位年轻的王爷。
    这个想法,他只深藏在心底,连跟了他多年的亲传弟子们都还不知他这次长留京中的最后意图,怎么这位初见的晋王,一句话就能道破?
    李治见孙思邈只是望着他,却不答话,便有点赧然道:“想来是我猜错了,孙神医勿介怀。只是,若是孙神医有心为朝廷重修《医典》,我必去与父皇请命。”
    孙思邈先问道:“晋王如何想到朝廷《医典》上去了呢?”
    李治便答:“这两年我在跟着舅舅学《唐律》。其中也有关于医病的律法——若是有大夫‘以误方害人命’者,徒二年半。”
    “当时我就请教过舅舅,医者看病,总是开出不同的方子,哪怕是尚药局的两位御奉,给父皇开的保养方还不尽相同。那如何能断定大夫开的是‘误方’?”
    “舅舅便说起,太医署有《医典》,衙门会依据此来判定。如果方子里开了医典中写明‘相克害人’之药,那便是害人性命。”
    当时长孙无忌还提了一句:如今用着的《医典》还是贞观初年根据隋朝《医典》修订的,按说都快用了二十年了,也该重修才是。只是如今太医署的几位官员,都是‘萧规曹随’,一身医术只怕还不如隋时的太医署官员,别越修越差才是。
    实在过去百年天下朝代更迭战乱不断,不少医书医者都淹没在乱世中。
    因而李治今日一见孙思邈,心中想起的便是《医典》。
    孙思邈听晋王竟然是这样猜到他的心思,也不否认,便笑道:“老夫确有此心。”
    他此番入京,其实就是带着他重修过得《医典》初稿来的。
    偏巧又从姜沃处得了三本医书,孙思邈见而大喜,便准备将这几本医书钻研透后,再重整一遍自己所写的《医典》。
    李治闻言露出喜色:“请孙神医只管修书,到时我必去向父皇请旨。”
    李勣也在旁表示会一并去请旨。
    孙思邈不期入京时,心中放着的最大一事,竟然就先解决了,心头大为畅快。
    这样心神一松,兼之昨夜熬了通宵,不由有点疲倦之态。
    姜沃最知道孙神医的疲倦,便道:“
    先生方进京舟车劳顿,不如早些回去歇息?”
    孙思邈点头,三人都起身相送至太史局正门处。
    尤其是李勣,表示要把老师送回现居的官舍中,然后当场给老师收拾行李,拉回自己家。
    孙思邈摆手拒绝道:“你今日与晋王一同到这太史局来,必是有事,不必送了。”
    话虽如此,李勣还是一路送到宫门口才转回来。
    *
    李勣再回太史局后,姜沃和李治还在正堂等着他。
    姜沃早从李治那里听说了李勣想卜算之事。初听便觉得,果然高手在民间啊,除了袁师父,也有人能相面知凶吉。
    竟然能看出李家几十年后的破家之祸——李勣过世后,其长孙李敬业,于武则天临朝称制时举兵造反,麾下骆宾王写下了那篇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后来兵败身死,全家官爵被削之外,连祖父李勣都被掘墓砍棺。
    于是,姜沃面对李勣大将军期待的眼神和话语:“不知太史丞可否为我起一卦祸根为何?”的时候,难得觉得棘手。
    总不能说祸根就是你的大孙子吧。
    于是起卦过后,便只写了两个字赠与李勣。
    “顺势。”
    李勣捧着这两字:“可否请太史丞为我一解?”
    “无论家族,还是个人,都不会平顺无劫。但有劫难,并非牢不可解。”
    李勣若有所思,谢过而去。
    **
    整个腊月里,孙神医凡入宫,都要往太史局来小坐一下,与姜沃谈一谈《医典》的修订。
    他为人温和,言谈幽默风趣。
    姜沃因实在好奇孙神医寿龄究竟几何,于是几次相谈后,便问了一回。
    她刚问完,就见孙思邈笑了,甚至对她眨了下眼,带了点自得的快活和促狭:“你知为什么有这么些传言吗?”
    “其实多半是老夫自己的缘故——每一朝的朝廷征召做官,我都以年老体弱为由推辞。”
    “我天生少白头,年少时看不出年轻,老来又身体康健,看不出衰老。”
    “世上知道我真实年龄的长辈都已经仙逝,倒是传言越来越多,越来越玄。”
    “有时候想想生前身后事——以我的《千金要方》,后世医史上应当也有点薄名。”
    “思及将来史官头疼于记录我的生年时,便颇觉有趣。”
    大抵会令编纂史书的人大为头疼吧。照他现在身子骨,孙思邈自觉再活个二三十年轻松的很——到时候史官一算,好家伙,怎么有人活了一百五,甚至一百八!必要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