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220节(1/2)
“想入三省六部、九寺、御史台的官员,报国考;欲出京到州县为父母官的报州考。”
“所报不同官职,资考之题亦不同。”
“以六部为例,由各部尚书亲自出题。”
“正所谓量才用人。若只是吏部统一出卷,未免有失偏颇。”
“譬如有的候选官,或许不长于经史子集,倒擅城池修浚,土木缮葺,那便可以去报考工部,去答由工部尚书所出的题卷。”
姜沃笑道:“也省的其余署衙,总是抱怨吏部分给他们的官员不合用。”
不如让各部门按所需人才出题,招自己的公务员去。
吏部只负责统一汇总考试,还省了吏部总遭人埋怨。
*
帝后听完,都道这是个好法子。
姜沃感叹:她只是来源于考试制度太过完善,而且内卷又太厉害的后世而已。
想想现代,要考个基层公务员有多么难,要复习学多少科目。
真正做官,自然应当储备更多知识才是。
尤其是州县官,远离京城御史台等监督机构,又直接接触百姓。是真正的一方父母官!
若无才能,又为了政绩胡乱施为。苦的自然是百姓。
媚娘见姜沃说了良久,
还让人上了清凉的药茶上来。
在姜沃喝药茶的时候,媚娘自己又细读了两遍‘报考制度’,忽而一针见血提出一个问题。
“你说,让各署衙的官员来出题,吏部只负责考——那如何能保证这些朝臣,不会碍于人情泄露资考之题以徇私?”
见姜沃还在喝茶,媚娘就点裴行俭回答。
裴行俭不是没面圣回过话,但面对皇后回话,这真是第一次。
他起初还略有点拘谨,说了两句后就自然多了。
“皇后容禀:关于此事,下官与姜侍郎商议了几个法子。”
“一,各署衙只有一人可出题卷,若有资题外泄,他自己首先便要担过失。”
“二,各部提交四份题卷,具体考哪一份,吏部临时抽取。”
“三,每个候选官参加资考时,都考两门:吏部出一份‘常卷’,考些每个入仕为官者都该知道的‘常识’;各署衙再按照官职所需之才,出一份‘特卷’。”
媚娘颔首赞许。
如此一来,比起从前吏部为‘天官’,掌握天下官吏选授,其实吏部的权柄是小了的。
而最终吏部能交出这样一份‘资考授官制’——
媚娘转向一直闭目听着的皇帝:“足见陛下慧眼,未曾看错人。”
吏部此番全然是公心,未有私心。
皇帝睁开双目,眼中亦多有嘉许之意,尤其是多看了两眼裴行俭。
对姜沃,他已经太熟悉了。
倒是裴行俭,姜沃之前举荐他时,皇帝还持有一定保留态度。但此番,这位出身河东裴氏的世家子,能做到这一步,皇帝自是赞许。
皇帝道:“可见两位爱卿一心系国,凛然英风。”
“今岁试行此‘资考制’后,朕必有功赏。”
姜沃与裴行俭起身谢恩后,姜沃又提起王老尚书的功劳。她与裴行俭都是还是吏部新人,如此大的改动,若要吏部上下一体完成此事,非得有王老尚书这座泰山石不可。
且他老人家‘心绞痛’过后,到底赞同了这份奏疏,并且已经先与六部里其余五部尚书,各要了一份【显庆二年x部考录官职要求】
姜沃以发传单的架势,将五份‘
公务员招考要求’,递到帝后手里。
**
英国公府。
李勣大将军作为尚书左仆射,吏部的动向是瞒不过他的,姜沃也没有瞒过他,而是积极请大将军给提意见。
尤其是大将军自家就有符合条件报考的子孙。
于是李勣手里,也有五部的‘招考要求’。
此时他问长孙李敬业,今岁若是报考,想要去哪一处。
李敬业先是茫然。
茫然过后,又很快胸有成竹道:“祖父,我觉得哪一处署衙都成。”
李勣面无表情,拿过了户部辛尚书的招考要求,开始念起来:
【户部掌天下井田、徭赋、职贡等诸事。故,需在署官员熟记相应律法、擅于统筹各署衙赒给经费、熟知大唐疆域十道、三百余州的人口、贡赋、徭役之事。注:急需精于算学的算官十人】
户部辛尚书,直接借此机会,向皇帝和吏部要人了:户部每年多大的工作量啊!
辛尚书还抓紧机会跟王老尚书告状:“别的不说,老尚书只看原来令侄王侍郎,动不动就坐在这里耽误我们户部的差事,也该多批给我几个官员名额才是!”
守旧的朝臣,还在抱怨今年只有五百个‘新官’名额,机灵的朝臣如辛尚书,已经开始琢磨怎么从这五百个人里,多给自家部门划拉几个名额和中用的人才了!
而此时,听完户部官职要求的李敬业:……这些词听起来好陌生啊。
李勣见长孙被问住了,就问最基础的道:“朝廷去岁新修的井田政令,你背的出吗?再有,我不是让你去国子监后,也得报一门算学吗?你学的如何
“所报不同官职,资考之题亦不同。”
“以六部为例,由各部尚书亲自出题。”
“正所谓量才用人。若只是吏部统一出卷,未免有失偏颇。”
“譬如有的候选官,或许不长于经史子集,倒擅城池修浚,土木缮葺,那便可以去报考工部,去答由工部尚书所出的题卷。”
姜沃笑道:“也省的其余署衙,总是抱怨吏部分给他们的官员不合用。”
不如让各部门按所需人才出题,招自己的公务员去。
吏部只负责统一汇总考试,还省了吏部总遭人埋怨。
*
帝后听完,都道这是个好法子。
姜沃感叹:她只是来源于考试制度太过完善,而且内卷又太厉害的后世而已。
想想现代,要考个基层公务员有多么难,要复习学多少科目。
真正做官,自然应当储备更多知识才是。
尤其是州县官,远离京城御史台等监督机构,又直接接触百姓。是真正的一方父母官!
若无才能,又为了政绩胡乱施为。苦的自然是百姓。
媚娘见姜沃说了良久,
还让人上了清凉的药茶上来。
在姜沃喝药茶的时候,媚娘自己又细读了两遍‘报考制度’,忽而一针见血提出一个问题。
“你说,让各署衙的官员来出题,吏部只负责考——那如何能保证这些朝臣,不会碍于人情泄露资考之题以徇私?”
见姜沃还在喝茶,媚娘就点裴行俭回答。
裴行俭不是没面圣回过话,但面对皇后回话,这真是第一次。
他起初还略有点拘谨,说了两句后就自然多了。
“皇后容禀:关于此事,下官与姜侍郎商议了几个法子。”
“一,各署衙只有一人可出题卷,若有资题外泄,他自己首先便要担过失。”
“二,各部提交四份题卷,具体考哪一份,吏部临时抽取。”
“三,每个候选官参加资考时,都考两门:吏部出一份‘常卷’,考些每个入仕为官者都该知道的‘常识’;各署衙再按照官职所需之才,出一份‘特卷’。”
媚娘颔首赞许。
如此一来,比起从前吏部为‘天官’,掌握天下官吏选授,其实吏部的权柄是小了的。
而最终吏部能交出这样一份‘资考授官制’——
媚娘转向一直闭目听着的皇帝:“足见陛下慧眼,未曾看错人。”
吏部此番全然是公心,未有私心。
皇帝睁开双目,眼中亦多有嘉许之意,尤其是多看了两眼裴行俭。
对姜沃,他已经太熟悉了。
倒是裴行俭,姜沃之前举荐他时,皇帝还持有一定保留态度。但此番,这位出身河东裴氏的世家子,能做到这一步,皇帝自是赞许。
皇帝道:“可见两位爱卿一心系国,凛然英风。”
“今岁试行此‘资考制’后,朕必有功赏。”
姜沃与裴行俭起身谢恩后,姜沃又提起王老尚书的功劳。她与裴行俭都是还是吏部新人,如此大的改动,若要吏部上下一体完成此事,非得有王老尚书这座泰山石不可。
且他老人家‘心绞痛’过后,到底赞同了这份奏疏,并且已经先与六部里其余五部尚书,各要了一份【显庆二年x部考录官职要求】
姜沃以发传单的架势,将五份‘
公务员招考要求’,递到帝后手里。
**
英国公府。
李勣大将军作为尚书左仆射,吏部的动向是瞒不过他的,姜沃也没有瞒过他,而是积极请大将军给提意见。
尤其是大将军自家就有符合条件报考的子孙。
于是李勣手里,也有五部的‘招考要求’。
此时他问长孙李敬业,今岁若是报考,想要去哪一处。
李敬业先是茫然。
茫然过后,又很快胸有成竹道:“祖父,我觉得哪一处署衙都成。”
李勣面无表情,拿过了户部辛尚书的招考要求,开始念起来:
【户部掌天下井田、徭赋、职贡等诸事。故,需在署官员熟记相应律法、擅于统筹各署衙赒给经费、熟知大唐疆域十道、三百余州的人口、贡赋、徭役之事。注:急需精于算学的算官十人】
户部辛尚书,直接借此机会,向皇帝和吏部要人了:户部每年多大的工作量啊!
辛尚书还抓紧机会跟王老尚书告状:“别的不说,老尚书只看原来令侄王侍郎,动不动就坐在这里耽误我们户部的差事,也该多批给我几个官员名额才是!”
守旧的朝臣,还在抱怨今年只有五百个‘新官’名额,机灵的朝臣如辛尚书,已经开始琢磨怎么从这五百个人里,多给自家部门划拉几个名额和中用的人才了!
而此时,听完户部官职要求的李敬业:……这些词听起来好陌生啊。
李勣见长孙被问住了,就问最基础的道:“朝廷去岁新修的井田政令,你背的出吗?再有,我不是让你去国子监后,也得报一门算学吗?你学的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