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266节(1/2)
尤其是那道“诸边关防守紧要州府官员”不必集于泰山最令人头疼:无他,大唐疆域辽阔,边界线实在太长了!到底谁是边防紧要,谁是不紧要?需知封禅大典,便是一朝最隆重的祭祀。
凡是朝臣定然都想参此盛会。
估计见到邸报的各地官员,都在眼巴巴等着京城的信儿,祈祷自己能够接到去泰山底下集合的通知!
故而李勣大将军亲自带着姜沃和吏部、兵部数位官员,按照大唐最新的舆图,一个个边境州府厘过去,逐个裁定留守朝臣。
足足花了两个月,才定下最终‘驻守原地以备边患’的各州府朝臣名单。
经过这两个月,姜沃对大唐边境的认识再上一层楼——自此皇帝再流放人去边境描边,她都不用事后再查地图了,甚至可以给皇帝提供好些个方案……
直忙到冬去夏至,才算是勉强完成‘封禅大典’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姜沃感叹:自己果然是个忙命,谁能想到,刚到尚书省,就能碰上百年难遇的封禅大事!
好在,故人渐归,令她心情大好。
**
她最先见到的是狄仁杰。
其实若无封禅事,狄仁杰也该回京了。
他是龙朔元年往宁州(甘肃)任上去的,去岁已然满三年,他自己又额外多请了一年。
而过去的几年,姜沃掌考功事,也一直在关注狄仁杰的情形:宁州是大唐与曾经突厥(现已归大唐)的边境,最大的矛盾就是戎汉两族混居常引发‘武装械斗冲突’。
狄仁杰到后,很好的‘安抚’了两族矛盾——大唐的文臣可不单是文臣,大半拎出来都能当武将使。
狄仁杰也是如此。
他到了宁州后,是先礼后兵。能调解的矛盾他耐心调解了,而对待剩下那些专门作乱挑事的刺头,则进行了‘物理调解’。
总之他到后一年,就实现了抚和戎夏,宁州和平。
之后的三年,他于宁州整顿吏治,重籍户口,更有安通道路、立桥梁、赈水潦、课栽苗等政举……当真是做了许多实事。
他调任回京的旨意一下,宁州百姓甚至为他立碑勒石。
狄仁杰回京后,自要来到吏部交明旨意,见到姜沃行礼郑重道:“不负姜相所托。”
当年他远赴宁州之前,姜相曾嘱托于他,此去当‘经营一方,爱民安民’。
此言他片刻未忘,所行皆问心无愧。如今回京,便能顶天地立说一句不负所托。
姜沃含笑道:“怀英回来的正是时候。”
正好一起卷起来。
在看过狄仁杰的政绩后,姜沃自然与他论起了修路的重要性,还乐此不疲问道:“怀英,你怎么看?”
狄仁杰听了还很亲切,心道:虽然数年未见,姜相的口头禅倒是没变——并不知道这是单独给他的口头禅。
他已经见过了混凝土路,只感叹道:“姜相神思,我只盼着有生之年,若能见大唐各州之通运要道,都能得此路才好!”
修路实在是太要紧了,无论是为了军事还是为了百姓。
若依旧是土路泥路,雨雪道路不通之时,军需断绝,后果何其可怕?从前战乱年间,军伍之中人相食的惨剧也不是没发生过。
而对百姓来说,道路也极重要,若无道路,粮食丰收了运不出来,天灾人祸了赈灾粮运不进去,都是让人心如火焚却只能束手无策之事。
故而狄仁杰在宁州,带人修了许多道路——当然没有混凝土路,但能为各村镇多通一条土路也是好的。
姜沃能想象到狄仁杰做的事情,像是在修建一条条细小的血管,慢慢的让血液能流通起来。
到底是在基层做过事的官员,狄仁杰的感触比姜沃更要深:“就是修路实需要人力物力,凭空变不出来,许多时候也只好扼腕而止!”
宁州的人口和财政都很有限,狄仁杰也多有遗憾,若是宁州的官库能支撑,他能做更多的事。
姜沃颔首:所以说,搞基建的银子永远不够用,要可持续发展地宰大户才行啊。
而狄仁杰在随姜沃看过城建署,又听过了她的‘高价限量拍卖皇家同款混凝土路’计划后,眼睛大亮,连连拊掌称妙。
“怀英,大理寺卢正卿还未致仕,这两年,你就先留在尚书省吧。”
姜沃想:当年科举保护伞也不能白当。她要把狄仁杰留在自己碗里两年。毕竟帝后也好,她也好,还有城建署这些官吏,都不曾真的去过京外乡镇通道路立桥梁的现场。在城建署事上,狄仁杰可以替她查漏补缺。
狄仁杰闻言拱手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太好了!他在宁州这三年多,办每件事都恨不得一文钱掰成两半花,每回看看宁州空荡荡的官库,都愁的他人未到中年而掉发。这几年‘悭吝算计’下来,他整个人都快形成条件反射了,看到银钱就想算算能买多少粮米,修多少路。
如今能在一圣大旗之下,跟着姜相一起宰大户,想想狄仁杰整个人就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银光)。
**
继狄仁杰之后,姜沃又见到了久违的硬核狠人,如今坐镇辽东的熊津都督刘仁轨。
凡是朝臣定然都想参此盛会。
估计见到邸报的各地官员,都在眼巴巴等着京城的信儿,祈祷自己能够接到去泰山底下集合的通知!
故而李勣大将军亲自带着姜沃和吏部、兵部数位官员,按照大唐最新的舆图,一个个边境州府厘过去,逐个裁定留守朝臣。
足足花了两个月,才定下最终‘驻守原地以备边患’的各州府朝臣名单。
经过这两个月,姜沃对大唐边境的认识再上一层楼——自此皇帝再流放人去边境描边,她都不用事后再查地图了,甚至可以给皇帝提供好些个方案……
直忙到冬去夏至,才算是勉强完成‘封禅大典’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姜沃感叹:自己果然是个忙命,谁能想到,刚到尚书省,就能碰上百年难遇的封禅大事!
好在,故人渐归,令她心情大好。
**
她最先见到的是狄仁杰。
其实若无封禅事,狄仁杰也该回京了。
他是龙朔元年往宁州(甘肃)任上去的,去岁已然满三年,他自己又额外多请了一年。
而过去的几年,姜沃掌考功事,也一直在关注狄仁杰的情形:宁州是大唐与曾经突厥(现已归大唐)的边境,最大的矛盾就是戎汉两族混居常引发‘武装械斗冲突’。
狄仁杰到后,很好的‘安抚’了两族矛盾——大唐的文臣可不单是文臣,大半拎出来都能当武将使。
狄仁杰也是如此。
他到了宁州后,是先礼后兵。能调解的矛盾他耐心调解了,而对待剩下那些专门作乱挑事的刺头,则进行了‘物理调解’。
总之他到后一年,就实现了抚和戎夏,宁州和平。
之后的三年,他于宁州整顿吏治,重籍户口,更有安通道路、立桥梁、赈水潦、课栽苗等政举……当真是做了许多实事。
他调任回京的旨意一下,宁州百姓甚至为他立碑勒石。
狄仁杰回京后,自要来到吏部交明旨意,见到姜沃行礼郑重道:“不负姜相所托。”
当年他远赴宁州之前,姜相曾嘱托于他,此去当‘经营一方,爱民安民’。
此言他片刻未忘,所行皆问心无愧。如今回京,便能顶天地立说一句不负所托。
姜沃含笑道:“怀英回来的正是时候。”
正好一起卷起来。
在看过狄仁杰的政绩后,姜沃自然与他论起了修路的重要性,还乐此不疲问道:“怀英,你怎么看?”
狄仁杰听了还很亲切,心道:虽然数年未见,姜相的口头禅倒是没变——并不知道这是单独给他的口头禅。
他已经见过了混凝土路,只感叹道:“姜相神思,我只盼着有生之年,若能见大唐各州之通运要道,都能得此路才好!”
修路实在是太要紧了,无论是为了军事还是为了百姓。
若依旧是土路泥路,雨雪道路不通之时,军需断绝,后果何其可怕?从前战乱年间,军伍之中人相食的惨剧也不是没发生过。
而对百姓来说,道路也极重要,若无道路,粮食丰收了运不出来,天灾人祸了赈灾粮运不进去,都是让人心如火焚却只能束手无策之事。
故而狄仁杰在宁州,带人修了许多道路——当然没有混凝土路,但能为各村镇多通一条土路也是好的。
姜沃能想象到狄仁杰做的事情,像是在修建一条条细小的血管,慢慢的让血液能流通起来。
到底是在基层做过事的官员,狄仁杰的感触比姜沃更要深:“就是修路实需要人力物力,凭空变不出来,许多时候也只好扼腕而止!”
宁州的人口和财政都很有限,狄仁杰也多有遗憾,若是宁州的官库能支撑,他能做更多的事。
姜沃颔首:所以说,搞基建的银子永远不够用,要可持续发展地宰大户才行啊。
而狄仁杰在随姜沃看过城建署,又听过了她的‘高价限量拍卖皇家同款混凝土路’计划后,眼睛大亮,连连拊掌称妙。
“怀英,大理寺卢正卿还未致仕,这两年,你就先留在尚书省吧。”
姜沃想:当年科举保护伞也不能白当。她要把狄仁杰留在自己碗里两年。毕竟帝后也好,她也好,还有城建署这些官吏,都不曾真的去过京外乡镇通道路立桥梁的现场。在城建署事上,狄仁杰可以替她查漏补缺。
狄仁杰闻言拱手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太好了!他在宁州这三年多,办每件事都恨不得一文钱掰成两半花,每回看看宁州空荡荡的官库,都愁的他人未到中年而掉发。这几年‘悭吝算计’下来,他整个人都快形成条件反射了,看到银钱就想算算能买多少粮米,修多少路。
如今能在一圣大旗之下,跟着姜相一起宰大户,想想狄仁杰整个人就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银光)。
**
继狄仁杰之后,姜沃又见到了久违的硬核狠人,如今坐镇辽东的熊津都督刘仁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