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鱼 第131节(2/3)
我也是不能要的。”
廉颇:“是何等样人?”
汤榆:“背信弃义之人!”
“上党原本已经被韩王献与秦国了,是上党这些背信弃义之人从中作梗,才有了秦赵现有之战,百姓我可以接纳,但这些首鼠两端一会要做赵人一会要做秦人的人,我是不能要的。”
廉颇沉默:......
他也不喜欢这样的人。
只是:“你要如何区分这些人呢?”
汤榆笑道:“我自有我的方法。只是等我将这些人区分出来之后,还请将军重新接纳他们回赵军这边,毕竟,他们已经是赵人了,我秦军若是杀了赵人百姓,恐怕赵王也不会答应的。”
好损的舌头!
汤榆这是不仅嘲讽赵国什么脏的臭的都要,还嘲讽赵王吃相难看,敢接上党却让上党的百姓饿肚子。
廉颇答应了,廉颇不得不答应。
赵王的催战令又来了一封,但赵国的粮食却还没看到影子。百里石长城已经修筑的差不多了,等将这批韩人送走,赵军将会节省下很大一笔粮食,可以继续再撑一阵子。
那个韩人老妪的话说的难听,但理是对的。
真正的上党百姓和贵族,早就在第一时间门带着家财撤到赵军背后的百里石长城以北的北上党和赵国邯郸,留下来无力奔走的,只有上党的穷苦庶人和百姓。
秦军和赵军在此征战,这些身无浮财的穷苦百姓就成了无地无根的离人,无论哪个地方,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愿意接手这样的离人,因为,人数太多了,也太难以安顿了。
安顿他们,不仅需要土地,还要有支撑他们至少一年在土地上耕种的种子、农具、
房屋建设等财物,这一年里,不仅不能从他们身上获取利益,还要倒贴给他们不要他们饿死,否则前期的投入就算是白费了。
但就算他们耕种下来了,这些付出的财物短时间门内是不要想着收回来了,能够让他们自给自足顺利交纳赋税,就已经算是安顿成功的了。
所以,这些上党离人无处可去,就只能滞留在长平关,被廉颇留下,为赵军卒做后勤服务,为赵军修筑百里石长城防线。
廉颇爱军爱民,他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接手的韩人饿死或者是被秦军杀死的。
既然这些离人都是上党郡守送给赵国的,那么,现在这些离人再由他这个赵国将军送给秦国,也是理所当然的。
廉颇没有事先将此事上报给赵王,接手这些离人百姓是他自己做的决定,将这些离人百姓送走也同样是他做的决定,无需有谁来同意。
至于汤榆说的那些背信弃义的韩人,不要就不要吧,如今能留在这里的这样的人,应该不多了才是。
既然已经谈好了,监军甲送上帛书,双方在帛书上签字画押,让韩人渡丹水的协议就算是达成了。
王龁这边先回西岸做准备,廉颇这边也需要时间门将这个消息通告给韩人。
廉颇想看看那个叫汤榆的人是如何甄别“背信弃义”之人的,就留了一句话,没将有些人或许要被送回的消息说出来,而是将所有的韩人一股脑的都送给秦人。!
第128章 挑人
所有的韩人都在赵军卒的驱赶和监视下走进丹水,对面同样是手持戈矛严阵以待的秦军卒。
韩人们携老抱幼,带着随身微薄的家当相互搀扶着迈步走入冰冷彻骨的丹水。没有人反抗,没有人哭喊,只有大人麻木的沉默和孩童偶尔的抽泣声。
他们又被抛弃了。
赵人把他们像赠送牛羊一样的送给了秦人。
有些人懵懂,有些人欣喜,有些人屈辱,有些人冷眼旁观无所谓,但这都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和结局。
赵军、秦军两方都高度戒备,寂静无声又剑拔弩张,都防备着双方趁韩人渡水的机会朝对方发起攻击。
现在正值冬季,是河流的枯水期,因为今年冬季没有下雪,温度比往年要高,加之这一段丹水两岸有近百万的军卒人口在活动,丹水没有结冰,韩人们在河床地势高的地段涉水登岸,倒是没有发生被水流淹没冲走的情况。
最先登岸的韩人被向南向北的分散开来,秦人们已经给这些韩人划分出来足够大的活动区,同样在丹水岸边,这些韩人不过是从丹水的东岸到达丹水的西岸,秦人并没有如赵军所想的那样将这些韩人接入秦兵营或者让他们回到他们原本的家园。
涉水而来的韩人冷的瑟瑟发抖,他们不被允许休息,他们按照登岸的顺序五百人为一组划分开来,满五百人之后,即便第五百零一人与第五百个人是父母、夫妻、兄姊等亲属关系,也都要分开来,除非是不满五尺的小孩和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幼儿,可以跟着亲属大人归入一组,因为这样小的孩子都不算人头的。
满五百人之后,会有五个什伍的秦军卒带着他们去他们接下来要生活的区域,那里已经摆放好了冒着热气的大桶,以及堆的高高的皮毛和一些长短不一的树枝。
这五个什的兵卒推搡着这些语言不通的韩人,强制且迅速的将他们赶到用白石灰划好的两条线之间的通道里,通道窄的只能允许两个人并排行走。
廉颇:“是何等样人?”
汤榆:“背信弃义之人!”
“上党原本已经被韩王献与秦国了,是上党这些背信弃义之人从中作梗,才有了秦赵现有之战,百姓我可以接纳,但这些首鼠两端一会要做赵人一会要做秦人的人,我是不能要的。”
廉颇沉默:......
他也不喜欢这样的人。
只是:“你要如何区分这些人呢?”
汤榆笑道:“我自有我的方法。只是等我将这些人区分出来之后,还请将军重新接纳他们回赵军这边,毕竟,他们已经是赵人了,我秦军若是杀了赵人百姓,恐怕赵王也不会答应的。”
好损的舌头!
汤榆这是不仅嘲讽赵国什么脏的臭的都要,还嘲讽赵王吃相难看,敢接上党却让上党的百姓饿肚子。
廉颇答应了,廉颇不得不答应。
赵王的催战令又来了一封,但赵国的粮食却还没看到影子。百里石长城已经修筑的差不多了,等将这批韩人送走,赵军将会节省下很大一笔粮食,可以继续再撑一阵子。
那个韩人老妪的话说的难听,但理是对的。
真正的上党百姓和贵族,早就在第一时间门带着家财撤到赵军背后的百里石长城以北的北上党和赵国邯郸,留下来无力奔走的,只有上党的穷苦庶人和百姓。
秦军和赵军在此征战,这些身无浮财的穷苦百姓就成了无地无根的离人,无论哪个地方,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愿意接手这样的离人,因为,人数太多了,也太难以安顿了。
安顿他们,不仅需要土地,还要有支撑他们至少一年在土地上耕种的种子、农具、
房屋建设等财物,这一年里,不仅不能从他们身上获取利益,还要倒贴给他们不要他们饿死,否则前期的投入就算是白费了。
但就算他们耕种下来了,这些付出的财物短时间门内是不要想着收回来了,能够让他们自给自足顺利交纳赋税,就已经算是安顿成功的了。
所以,这些上党离人无处可去,就只能滞留在长平关,被廉颇留下,为赵军卒做后勤服务,为赵军修筑百里石长城防线。
廉颇爱军爱民,他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接手的韩人饿死或者是被秦军杀死的。
既然这些离人都是上党郡守送给赵国的,那么,现在这些离人再由他这个赵国将军送给秦国,也是理所当然的。
廉颇没有事先将此事上报给赵王,接手这些离人百姓是他自己做的决定,将这些离人百姓送走也同样是他做的决定,无需有谁来同意。
至于汤榆说的那些背信弃义的韩人,不要就不要吧,如今能留在这里的这样的人,应该不多了才是。
既然已经谈好了,监军甲送上帛书,双方在帛书上签字画押,让韩人渡丹水的协议就算是达成了。
王龁这边先回西岸做准备,廉颇这边也需要时间门将这个消息通告给韩人。
廉颇想看看那个叫汤榆的人是如何甄别“背信弃义”之人的,就留了一句话,没将有些人或许要被送回的消息说出来,而是将所有的韩人一股脑的都送给秦人。!
第128章 挑人
所有的韩人都在赵军卒的驱赶和监视下走进丹水,对面同样是手持戈矛严阵以待的秦军卒。
韩人们携老抱幼,带着随身微薄的家当相互搀扶着迈步走入冰冷彻骨的丹水。没有人反抗,没有人哭喊,只有大人麻木的沉默和孩童偶尔的抽泣声。
他们又被抛弃了。
赵人把他们像赠送牛羊一样的送给了秦人。
有些人懵懂,有些人欣喜,有些人屈辱,有些人冷眼旁观无所谓,但这都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和结局。
赵军、秦军两方都高度戒备,寂静无声又剑拔弩张,都防备着双方趁韩人渡水的机会朝对方发起攻击。
现在正值冬季,是河流的枯水期,因为今年冬季没有下雪,温度比往年要高,加之这一段丹水两岸有近百万的军卒人口在活动,丹水没有结冰,韩人们在河床地势高的地段涉水登岸,倒是没有发生被水流淹没冲走的情况。
最先登岸的韩人被向南向北的分散开来,秦人们已经给这些韩人划分出来足够大的活动区,同样在丹水岸边,这些韩人不过是从丹水的东岸到达丹水的西岸,秦人并没有如赵军所想的那样将这些韩人接入秦兵营或者让他们回到他们原本的家园。
涉水而来的韩人冷的瑟瑟发抖,他们不被允许休息,他们按照登岸的顺序五百人为一组划分开来,满五百人之后,即便第五百零一人与第五百个人是父母、夫妻、兄姊等亲属关系,也都要分开来,除非是不满五尺的小孩和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幼儿,可以跟着亲属大人归入一组,因为这样小的孩子都不算人头的。
满五百人之后,会有五个什伍的秦军卒带着他们去他们接下来要生活的区域,那里已经摆放好了冒着热气的大桶,以及堆的高高的皮毛和一些长短不一的树枝。
这五个什的兵卒推搡着这些语言不通的韩人,强制且迅速的将他们赶到用白石灰划好的两条线之间的通道里,通道窄的只能允许两个人并排行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