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00节(2/3)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蔺贽兜着双手笑眯眯道:“你很懂我。”
朱襄道:“废话,我说的都是《道德经》中的话。不过在刚统一天下的时候,确实需要做到这一点。”
蔺贽惊讶:“你居然同意?”
朱襄点头:“民众刚经过了战乱,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这时就要劝农桑,休养生息。国家除了一些必要的工程,尽可能地轻徭薄赋,才能安定民心。当民众过了一代人的安稳生活,就算再有人起兵谋反,民众会自发地厌恶谋反者。这时候王朝的正统性就确立了。”
子楚问道:“朱襄,王朝的正统不在于天,在于民吗?”
朱襄道:“当然。若天有知,为何不一道雷劈死赵王?既然天不管庶民死活,王朝正统性和天有什么关系?国家强盛难道是祈求上苍得到的吗?”
子楚听到朱襄说老天怎么不一道雷劈死赵王,干咳了两声压住笑意。
蔺贽乐道:“你不愧是荀子的学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朱襄道:“荀子很多理论确实是非常先进,许多法家弟子都是在荀子这里求学。我之前和君上说国家不能盲目扩张,荀子也说过。”
蔺贽好奇道:“真的?我还没听荀子说过。”
朱襄道:“因为荀子还没有空编撰书籍。荀子说,‘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能凝之,必能并也’。和我对君上说的话是一个意思。”
朱襄对老秦王所说的那一套攻占土地和教化的话,荀子已经发现了。
荀子说,攻占土地很容易,但要将土地变成国土很难。如果不能“凝”,占领的土地就会被轻易夺去,所以民心比土地更重要。
同样也是荀子,他所认为的民心和孔子、孟子不同。孔子和孟子都更看重“士”,而荀子看重的是“庶人”。
在后世评价“水能载舟”这句话时,总有人将“水”解读为士。但荀子的原话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的着眼点一直是在田野中埋头耕种,承担国家赋税和兵役的普通庶民。他倡导“节用裕民”,就是轻徭薄赋,让庶民休养生息。
不过这并不是孔子和孟子就不如荀子。只是孔子和孟子生活的年代和荀子不一样,那时参政和参军的都是国人,即战国时的“士”。到了荀子活跃的年代,各国已经相继改革,庶民成为兵卒和赋税的主要来源。
听了朱襄的侃侃而谈,蔺贽叹息道:“荀子的‘节用裕民’和老子的‘清静无为’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朱襄道:“先贤的见解有许多分歧,也有许多殊途同归的地方,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
蔺贽笑道:“和夏同说这么多干什么?统一后该执行怎样的政策,该去教导政儿。夏同啊,他就是帮政儿打天下的。”
正听得津津有味,颇有收获的子楚拳头硬了。
同样听得津津有味的蒙武退后几步,免得牵连到自己。
他发现这三人是真敢说啊,连第四代秦王都确定了。蒙武从一开始的心惊胆战到最后的麻木,竟然也不自觉地想那位养育在朱襄公身边的公子政继位后是什么情形了。
不知道他能不能活到为公子政效力的一天,不过自己两个儿子应该能为公子政效力。
蒙武想起自己的两个儿子,神情不由柔软。
子楚和蔺贽对骂起来,朱襄也退到蒙武身边,好奇问道:“你想儿子了?”
蒙武脸色一僵:“朱襄公能读心?”
蒙武总算不叫朱襄“长平君”了,比之前有进步。
“不,你脸上慈祥的表情太明显了。”朱襄道,“你总不能是因为看到夏同和蔺礼幼稚得如同三岁孩童,而对他们产生了慈祥之心吧?”
蒙武的表情就像是吞了蚊虫一样扭曲。
朱襄知道未来和公子扶苏一同自尽的悲剧蒙大将军,就是蒙武其中一个儿子,他打听道:“听说你有个叫蒙恬的儿子很勇武?”
蒙武道:“蒙家勇武的人太多,恬儿只是不辱家门。毅儿才华不错。”
朱襄听蒙武满脸的自豪,终于找到了让蒙武打开话匣子的办法。他立刻继续追问蒙恬和蒙毅的事,蒙武果然终于话多了起来,对两个儿子如数家珍。
说着说着,蒙武就开始和朱襄分享蒙恬和蒙毅的黑历史。比如蒙恬读兵书之外的书时没有不睡着的时候,而蒙毅总在习武的时候耍小聪明。两兄弟以为配合得很好,没让祖父和父亲发现他们偷懒的事,其实蒙骜和蒙武就默默地看着这两兄弟得意洋洋。
礼尚往来,朱襄也分享了许多政儿的丑事给蒙武。
政儿读书习武都很用功。但他读书的时候太有主见,总是一边读书一边嘀嘀咕咕。被荀子听见后,荀子就让政儿提笔把自己的嘀咕写下来,政儿满地打滚耍赖不想写。
至于习武,政儿因为身量短小,只是玩耍,免得伤了身体。但政儿总是自以为很厉害,常常去挑衅家里的狗狗,然后被狗狗扑倒。
“政儿很喜欢家里那只老黄狗,可惜它年纪大了。老黄狗离世时,政儿还一本正经地追封它为狗将军。”朱襄道,“我把政儿小时候的事都写了下来,等
蔺贽兜着双手笑眯眯道:“你很懂我。”
朱襄道:“废话,我说的都是《道德经》中的话。不过在刚统一天下的时候,确实需要做到这一点。”
蔺贽惊讶:“你居然同意?”
朱襄点头:“民众刚经过了战乱,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这时就要劝农桑,休养生息。国家除了一些必要的工程,尽可能地轻徭薄赋,才能安定民心。当民众过了一代人的安稳生活,就算再有人起兵谋反,民众会自发地厌恶谋反者。这时候王朝的正统性就确立了。”
子楚问道:“朱襄,王朝的正统不在于天,在于民吗?”
朱襄道:“当然。若天有知,为何不一道雷劈死赵王?既然天不管庶民死活,王朝正统性和天有什么关系?国家强盛难道是祈求上苍得到的吗?”
子楚听到朱襄说老天怎么不一道雷劈死赵王,干咳了两声压住笑意。
蔺贽乐道:“你不愧是荀子的学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朱襄道:“荀子很多理论确实是非常先进,许多法家弟子都是在荀子这里求学。我之前和君上说国家不能盲目扩张,荀子也说过。”
蔺贽好奇道:“真的?我还没听荀子说过。”
朱襄道:“因为荀子还没有空编撰书籍。荀子说,‘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能凝之,必能并也’。和我对君上说的话是一个意思。”
朱襄对老秦王所说的那一套攻占土地和教化的话,荀子已经发现了。
荀子说,攻占土地很容易,但要将土地变成国土很难。如果不能“凝”,占领的土地就会被轻易夺去,所以民心比土地更重要。
同样也是荀子,他所认为的民心和孔子、孟子不同。孔子和孟子都更看重“士”,而荀子看重的是“庶人”。
在后世评价“水能载舟”这句话时,总有人将“水”解读为士。但荀子的原话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的着眼点一直是在田野中埋头耕种,承担国家赋税和兵役的普通庶民。他倡导“节用裕民”,就是轻徭薄赋,让庶民休养生息。
不过这并不是孔子和孟子就不如荀子。只是孔子和孟子生活的年代和荀子不一样,那时参政和参军的都是国人,即战国时的“士”。到了荀子活跃的年代,各国已经相继改革,庶民成为兵卒和赋税的主要来源。
听了朱襄的侃侃而谈,蔺贽叹息道:“荀子的‘节用裕民’和老子的‘清静无为’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朱襄道:“先贤的见解有许多分歧,也有许多殊途同归的地方,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
蔺贽笑道:“和夏同说这么多干什么?统一后该执行怎样的政策,该去教导政儿。夏同啊,他就是帮政儿打天下的。”
正听得津津有味,颇有收获的子楚拳头硬了。
同样听得津津有味的蒙武退后几步,免得牵连到自己。
他发现这三人是真敢说啊,连第四代秦王都确定了。蒙武从一开始的心惊胆战到最后的麻木,竟然也不自觉地想那位养育在朱襄公身边的公子政继位后是什么情形了。
不知道他能不能活到为公子政效力的一天,不过自己两个儿子应该能为公子政效力。
蒙武想起自己的两个儿子,神情不由柔软。
子楚和蔺贽对骂起来,朱襄也退到蒙武身边,好奇问道:“你想儿子了?”
蒙武脸色一僵:“朱襄公能读心?”
蒙武总算不叫朱襄“长平君”了,比之前有进步。
“不,你脸上慈祥的表情太明显了。”朱襄道,“你总不能是因为看到夏同和蔺礼幼稚得如同三岁孩童,而对他们产生了慈祥之心吧?”
蒙武的表情就像是吞了蚊虫一样扭曲。
朱襄知道未来和公子扶苏一同自尽的悲剧蒙大将军,就是蒙武其中一个儿子,他打听道:“听说你有个叫蒙恬的儿子很勇武?”
蒙武道:“蒙家勇武的人太多,恬儿只是不辱家门。毅儿才华不错。”
朱襄听蒙武满脸的自豪,终于找到了让蒙武打开话匣子的办法。他立刻继续追问蒙恬和蒙毅的事,蒙武果然终于话多了起来,对两个儿子如数家珍。
说着说着,蒙武就开始和朱襄分享蒙恬和蒙毅的黑历史。比如蒙恬读兵书之外的书时没有不睡着的时候,而蒙毅总在习武的时候耍小聪明。两兄弟以为配合得很好,没让祖父和父亲发现他们偷懒的事,其实蒙骜和蒙武就默默地看着这两兄弟得意洋洋。
礼尚往来,朱襄也分享了许多政儿的丑事给蒙武。
政儿读书习武都很用功。但他读书的时候太有主见,总是一边读书一边嘀嘀咕咕。被荀子听见后,荀子就让政儿提笔把自己的嘀咕写下来,政儿满地打滚耍赖不想写。
至于习武,政儿因为身量短小,只是玩耍,免得伤了身体。但政儿总是自以为很厉害,常常去挑衅家里的狗狗,然后被狗狗扑倒。
“政儿很喜欢家里那只老黄狗,可惜它年纪大了。老黄狗离世时,政儿还一本正经地追封它为狗将军。”朱襄道,“我把政儿小时候的事都写了下来,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