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棠 第91节(2/3)
方鹤知笑着接过了宋泠那盏茶,调侃了一句:“殿下这些年来,倒没怎么?变样——老?甘,你看如?何?”
甘侍郎打量一番,严肃道:“确实如此。”
……
方?鹤知?自承明皇太子当年引兵灭了杀人祭鬼教后,便称要为?挚友择选墓地,请辞南下,随即回了许州老?家。甘侍郎从天?狩三年开始称病不出,只在册封皇后时现过身。
天下第一大儒同修撰了国朝大典之人一起出现在御史?台前,波澜不啻投石入水,顿时在太学当中掀起千层浪来。这下连上首几位老先生都有些坐不住,凑在一起低语,似乎在商议着?什么?。
许澹则听见有人低声道:“甘侍郎原是皇后的恩师,为?她撑场面也是情理中事……难为?他们还请来了正守先生。”
“就算正守先生去了,怕也不能?证明‘他’的身份罢,况且有人说,他同汀花台上的金像生得全然不同。”
“不是说他便是先前那位谄媚上意?的……”
而前来报信的小厮还没有说完,他上气?不接下气?,在众人催促之下,才饮了些清水,接口道:“……将两位大先生请入乌台中后,他、他突然派人在‘御史台’三字的匾额之下挂了一张素宣,那张宣纸可大极了,踩着?椅子才能够到头。不知谁为他寻来了些朱红的墨,他润笔之后,在那宣上写了一首诗,我来时,才刚写完第一句。”
众人奇道:“是什么诗?”
那小厮回忆着?道:“我刻意?背了的,他第一句写的是……我思仙人已乘黄鹤而西去,西有、西有万岁山!”
他写的是《哀金天》。
嘈杂的太学正堂中忽然安静了下来,那小厮不懂,但见众人神情复杂,便打了个千儿,飞快地离去了。
许澹缓缓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了几步。
他打量着众人的神情——他大抵能?猜出这复杂神色中的不言之意?,今日来到太学中的人,便是当年在御史台下齐诵《哀金天?》的那群学子。
谁不曾为悼念太子作过诗歌?
谁不曾为?那桩牵连甚广的血案添过一把火?
谁能?在这样的关口认下他的身份,敢坦诚地告诉众人自己当年受到了蒙蔽?
况且时辰已?晚,现在承认,还等同于告知?天?下,他们从不曾真诚地、发自内心地悼念过那位黎民百姓交口称赞的皇太子,当年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趋炎附势,不过是为?追名逐利寻一个舞台。
求诸人易,求诸己心难。
就算他们清楚明白地知?道,没有昨日打着承明军旗的军队,便没有今日的汴都。
直面自己的不堪和过错,还是太过痛苦了。
宋澜当年逼迫宋枝雨写下《哀金天?》的时候,就是认准了此事。
赌的都是人心罢了。
许澹忽而觉得内心当中有什么?东西骤然烧灼起来,烧得他面红耳赤、越来越热。
火光之中,他仿佛回到了被北军攻占的苍澜县,幽州第一藏书?楼中,众人四散奔逃,他尚还年轻,死亡的阴影笼罩在头顶,催促他快逃。可回头看了一眼满楼书卷,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抱住了一侧的水缸,拼尽全力,将它泼到了逼近的火焰之上。
“我知道你守的是什么?,我心中也有一座藏书?楼,你的心中呢,许大人,你的藏书?楼,建在何处?”
许澹按捺不住地向堂前走去,越走越快,仿佛走慢一步,他便会被当年的火燎到衣角。
一口气?走到门?前,他伸手扶着?门?框,转过身来,忽而高吼了一句:“诸位——”
众人投来惊愕的目光。
他平素不擅交际、不擅言辞,不知?为?何,今日却如?同被附身一般,痛痛快快地将心底的话颠三倒四地倒了出来。
“我是一个长在边地的人,科考之前,从未进?过京。我出生的地方?,放在幽州尚属偏僻之地,可就算在那个偏僻的村子里,也有人知晓承明殿下的名字。”
众人原本对他所言不屑一顾,但见他言语颤抖、双目通红,不免肃穆了几分。
“我与殿下是差不多的年纪,我十二岁时,他受封储君、恩泽天?下,可他和天?子,实在离我太远太远了。直到我十五岁,村里的老?人喜气?洋洋地归来,说在皇太子殿下的坚持之下,边境终于重开了互市,我们再也不必跋涉十几里路以物易物、舍近求远地取水了……后来,这个名字出现得越来越多,因为他、因为先帝的仁善,我有书?可读、有安稳的日子可过,甚至远赴千里,站在了我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殿堂之中。”
他想到什么?便说什么?,颠三倒四、十分含糊,也无暇顾及旁人能不能听懂。
“还有皇后娘娘……就在前几年,北境重燃战火,叶家没落之后,边城被劫掠、屠杀,十室九空、血肉捐于草野,皇后娘娘将镇守汴都的国朝上将燕老将军遣去边疆,在那个满目荒凉的地方?,一待就是五年。五年来北军秋毫无犯,偶尔燃起硝烟,也会倏忽而散——倘若她真的有心篡逆,何必将自己最大的助力送去边境?”
“我不明白,我实在不明白,昨日战时,汴都军力不足
甘侍郎打量一番,严肃道:“确实如此。”
……
方?鹤知?自承明皇太子当年引兵灭了杀人祭鬼教后,便称要为?挚友择选墓地,请辞南下,随即回了许州老?家。甘侍郎从天?狩三年开始称病不出,只在册封皇后时现过身。
天下第一大儒同修撰了国朝大典之人一起出现在御史?台前,波澜不啻投石入水,顿时在太学当中掀起千层浪来。这下连上首几位老先生都有些坐不住,凑在一起低语,似乎在商议着?什么?。
许澹则听见有人低声道:“甘侍郎原是皇后的恩师,为?她撑场面也是情理中事……难为?他们还请来了正守先生。”
“就算正守先生去了,怕也不能?证明‘他’的身份罢,况且有人说,他同汀花台上的金像生得全然不同。”
“不是说他便是先前那位谄媚上意?的……”
而前来报信的小厮还没有说完,他上气?不接下气?,在众人催促之下,才饮了些清水,接口道:“……将两位大先生请入乌台中后,他、他突然派人在‘御史台’三字的匾额之下挂了一张素宣,那张宣纸可大极了,踩着?椅子才能够到头。不知谁为他寻来了些朱红的墨,他润笔之后,在那宣上写了一首诗,我来时,才刚写完第一句。”
众人奇道:“是什么诗?”
那小厮回忆着?道:“我刻意?背了的,他第一句写的是……我思仙人已乘黄鹤而西去,西有、西有万岁山!”
他写的是《哀金天》。
嘈杂的太学正堂中忽然安静了下来,那小厮不懂,但见众人神情复杂,便打了个千儿,飞快地离去了。
许澹缓缓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了几步。
他打量着众人的神情——他大抵能?猜出这复杂神色中的不言之意?,今日来到太学中的人,便是当年在御史台下齐诵《哀金天?》的那群学子。
谁不曾为悼念太子作过诗歌?
谁不曾为?那桩牵连甚广的血案添过一把火?
谁能?在这样的关口认下他的身份,敢坦诚地告诉众人自己当年受到了蒙蔽?
况且时辰已?晚,现在承认,还等同于告知?天?下,他们从不曾真诚地、发自内心地悼念过那位黎民百姓交口称赞的皇太子,当年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趋炎附势,不过是为?追名逐利寻一个舞台。
求诸人易,求诸己心难。
就算他们清楚明白地知?道,没有昨日打着承明军旗的军队,便没有今日的汴都。
直面自己的不堪和过错,还是太过痛苦了。
宋澜当年逼迫宋枝雨写下《哀金天?》的时候,就是认准了此事。
赌的都是人心罢了。
许澹忽而觉得内心当中有什么?东西骤然烧灼起来,烧得他面红耳赤、越来越热。
火光之中,他仿佛回到了被北军攻占的苍澜县,幽州第一藏书?楼中,众人四散奔逃,他尚还年轻,死亡的阴影笼罩在头顶,催促他快逃。可回头看了一眼满楼书卷,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抱住了一侧的水缸,拼尽全力,将它泼到了逼近的火焰之上。
“我知道你守的是什么?,我心中也有一座藏书?楼,你的心中呢,许大人,你的藏书?楼,建在何处?”
许澹按捺不住地向堂前走去,越走越快,仿佛走慢一步,他便会被当年的火燎到衣角。
一口气?走到门?前,他伸手扶着?门?框,转过身来,忽而高吼了一句:“诸位——”
众人投来惊愕的目光。
他平素不擅交际、不擅言辞,不知?为?何,今日却如?同被附身一般,痛痛快快地将心底的话颠三倒四地倒了出来。
“我是一个长在边地的人,科考之前,从未进?过京。我出生的地方?,放在幽州尚属偏僻之地,可就算在那个偏僻的村子里,也有人知晓承明殿下的名字。”
众人原本对他所言不屑一顾,但见他言语颤抖、双目通红,不免肃穆了几分。
“我与殿下是差不多的年纪,我十二岁时,他受封储君、恩泽天?下,可他和天?子,实在离我太远太远了。直到我十五岁,村里的老?人喜气?洋洋地归来,说在皇太子殿下的坚持之下,边境终于重开了互市,我们再也不必跋涉十几里路以物易物、舍近求远地取水了……后来,这个名字出现得越来越多,因为他、因为先帝的仁善,我有书?可读、有安稳的日子可过,甚至远赴千里,站在了我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殿堂之中。”
他想到什么?便说什么?,颠三倒四、十分含糊,也无暇顾及旁人能不能听懂。
“还有皇后娘娘……就在前几年,北境重燃战火,叶家没落之后,边城被劫掠、屠杀,十室九空、血肉捐于草野,皇后娘娘将镇守汴都的国朝上将燕老将军遣去边疆,在那个满目荒凉的地方?,一待就是五年。五年来北军秋毫无犯,偶尔燃起硝烟,也会倏忽而散——倘若她真的有心篡逆,何必将自己最大的助力送去边境?”
“我不明白,我实在不明白,昨日战时,汴都军力不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