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家致富奔小康[九零] 第21节(2/3)
查了一下,居然有两笔汇款进来,她将两笔汇款在存折上打印出来,说了余额后问她:“有两笔汇款,要取钱吗?”
“取一百。”江柠赶紧问她:“两笔汇款分别是从哪里汇来的?”
工作人员一边快速的给她办理取款手续,一边说:“同一个地方。”
江柠接过银行存折,才发现两笔汇款数额居然相差一倍。
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电话可以问。
她计算了一下自己寄过去的稿件,几个短篇,最长的一篇是八千字,寄给了《故事会》,接近五千字的是《知音》,这笔稿费都已经收到,还有两个小短篇,一个是《读者》一个是《青年文摘》,应该是存折里收到的一个四十,一个六十的稿费。
就目前而言,《知音》这篇杂志的稿费最高。
她怎么算,这两笔稿费都不对,只能猜测是她唯一寄出去的长篇小说《我在大宋当捕头的那些年》发来的稿费,至于两笔稿费,为什么相差那么大,她也不知道。
既然这篇稿子被录用了,她手中又写出来的四万五千字,她就顺便一起寄过去了,想着对方打的是两笔稿费,想来手中的存稿不多了,便寄了快件。
她这次寄信的地址留的是学校地址,不方便留学校电话,她去网吧申请了一个雅虎邮箱号,放在信纸最下面,顺便问了两笔不同稿费的问题,同时一起寄的还有写给《知音》的短篇。
没办法,《知音》的稿费高啊。
只是没想到《故事会》这么难过稿,既然如此,江柠决定将这篇故事稍微改一改,再取个符合知音体的名字,寄到《知音》去试试看。
这事且不急,有了《武侠》这边的两笔稿费,江柠的经济情况一下子就没那么紧张了。
这两笔稿费,一笔是四百,一笔是八百,加起来总共有一千二。
江柠便打算去小商品市场去买点日常用品。
从车站坐小三轮要一块钱,可从学校门口坐小三轮去小商品市场只需五毛钱。
她这次没吝啬那五毛钱,直接坐车过去,买了两把锁,一只可以锁上的帆布箱,衣架、香皂、拖鞋、毛巾、卫生纸等个人用品也一次性买齐全了,为方便在床上写作,还买了把小台灯。
回来的时候,看到路边竟有个雅芳的专卖店,遂进去买了防晒、面霜和洗面奶。
马上就要军训了,为此她还去剪了个头,之前被刀子割的宛如癞子头,现在全被她推平,成了寸头。
走在校园的路上,不知道都以为这是个男生。
他们的军训为期一周,江柠回到宿舍时,发现宿舍的另外几个女生都到了,见到她还惊异了一下,宿舍里送她们过来的父母、弟弟,都直愣愣的看着江柠头发和脸,想确定她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直到见她把自己缩在了蚊帐中,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写作。
爷爷是八年后摔了一跤突然去世的,她不知道爷爷现在的身体究竟如何了,她还要继续赚钱,快快赚钱,然后把爷爷接过来体检。
*
广市那边,眼看着《武侠》的这一期就要发了,那边还联系不上江柠,他们急都想亲自去找江柠了。
也不是他们不想亲自去找江柠,实在是他们杂志社最近人员调动太大,很多编辑都被调任到出版社其它部门去了,现在《武侠》杂志社除了创始人和主编,只有小猫三两只,人手不够。
他们这个广市杂志社分社又在面临着被撤销的风险,一旦被撤销,鲍主编也得调入到其它部门去,创始人李昂真的是忙的焦头烂额。
而和创始人一起见证过《武侠》辉煌的鲍主编自然也是不想离开的,这部杂志从创刊到如今,投入了他们十多年的心血,他们是眼睁睁看着它从创刊月印百万开始,直达巅峰时三百多万月销量,再到如今的没落,如今眼看着这本杂志的月销量又起来了,他们岂能不抓住这次机遇?
鲍主编拎着自己的布包:“实在不行我亲自去一趟!”
李主任说:“其它稿子还得你催呢,后天就要确定最后排版了,你这时候离开根本就来不及……”
从广市到吴城,来回在火车上的时间都不止两天了,更别说还要去找人。
柠萌填写的地址距离她们远不说,地址还是偏远的小山村,她一个女同志,李主任也不敢让她一个人往那山坳坳里钻。
“那我和王咏一起。”
“王咏也不行。”李昂说:“现在杂志社没你坐镇不行。
新进来的几个杂志社成员,根本无法独立负责杂志编辑的工作。
鲍慧欣也没办法了,叹气说:“我先看看最新的投稿箱,看有没有什么别的优秀的稿子,先填补上吧。”
鲍慧欣和李昂两人都很可惜,好不容易来了一篇稿子,带动了杂志的销量。
至于他们为什么肯定是《我在大宋当捕头的那些年》带来的热度,实在是《武侠》上面目前连载的小说都是已经连载多时的小说,只有这一篇是这两期的新作,且读者发过来的信件反馈,也多是这篇作品。
鲍慧欣放下手中的布包:“早在第一周刊登后,我就应该直接去找的。”那时候去找,还有来得及。
“取一百。”江柠赶紧问她:“两笔汇款分别是从哪里汇来的?”
工作人员一边快速的给她办理取款手续,一边说:“同一个地方。”
江柠接过银行存折,才发现两笔汇款数额居然相差一倍。
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电话可以问。
她计算了一下自己寄过去的稿件,几个短篇,最长的一篇是八千字,寄给了《故事会》,接近五千字的是《知音》,这笔稿费都已经收到,还有两个小短篇,一个是《读者》一个是《青年文摘》,应该是存折里收到的一个四十,一个六十的稿费。
就目前而言,《知音》这篇杂志的稿费最高。
她怎么算,这两笔稿费都不对,只能猜测是她唯一寄出去的长篇小说《我在大宋当捕头的那些年》发来的稿费,至于两笔稿费,为什么相差那么大,她也不知道。
既然这篇稿子被录用了,她手中又写出来的四万五千字,她就顺便一起寄过去了,想着对方打的是两笔稿费,想来手中的存稿不多了,便寄了快件。
她这次寄信的地址留的是学校地址,不方便留学校电话,她去网吧申请了一个雅虎邮箱号,放在信纸最下面,顺便问了两笔不同稿费的问题,同时一起寄的还有写给《知音》的短篇。
没办法,《知音》的稿费高啊。
只是没想到《故事会》这么难过稿,既然如此,江柠决定将这篇故事稍微改一改,再取个符合知音体的名字,寄到《知音》去试试看。
这事且不急,有了《武侠》这边的两笔稿费,江柠的经济情况一下子就没那么紧张了。
这两笔稿费,一笔是四百,一笔是八百,加起来总共有一千二。
江柠便打算去小商品市场去买点日常用品。
从车站坐小三轮要一块钱,可从学校门口坐小三轮去小商品市场只需五毛钱。
她这次没吝啬那五毛钱,直接坐车过去,买了两把锁,一只可以锁上的帆布箱,衣架、香皂、拖鞋、毛巾、卫生纸等个人用品也一次性买齐全了,为方便在床上写作,还买了把小台灯。
回来的时候,看到路边竟有个雅芳的专卖店,遂进去买了防晒、面霜和洗面奶。
马上就要军训了,为此她还去剪了个头,之前被刀子割的宛如癞子头,现在全被她推平,成了寸头。
走在校园的路上,不知道都以为这是个男生。
他们的军训为期一周,江柠回到宿舍时,发现宿舍的另外几个女生都到了,见到她还惊异了一下,宿舍里送她们过来的父母、弟弟,都直愣愣的看着江柠头发和脸,想确定她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直到见她把自己缩在了蚊帐中,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写作。
爷爷是八年后摔了一跤突然去世的,她不知道爷爷现在的身体究竟如何了,她还要继续赚钱,快快赚钱,然后把爷爷接过来体检。
*
广市那边,眼看着《武侠》的这一期就要发了,那边还联系不上江柠,他们急都想亲自去找江柠了。
也不是他们不想亲自去找江柠,实在是他们杂志社最近人员调动太大,很多编辑都被调任到出版社其它部门去了,现在《武侠》杂志社除了创始人和主编,只有小猫三两只,人手不够。
他们这个广市杂志社分社又在面临着被撤销的风险,一旦被撤销,鲍主编也得调入到其它部门去,创始人李昂真的是忙的焦头烂额。
而和创始人一起见证过《武侠》辉煌的鲍主编自然也是不想离开的,这部杂志从创刊到如今,投入了他们十多年的心血,他们是眼睁睁看着它从创刊月印百万开始,直达巅峰时三百多万月销量,再到如今的没落,如今眼看着这本杂志的月销量又起来了,他们岂能不抓住这次机遇?
鲍主编拎着自己的布包:“实在不行我亲自去一趟!”
李主任说:“其它稿子还得你催呢,后天就要确定最后排版了,你这时候离开根本就来不及……”
从广市到吴城,来回在火车上的时间都不止两天了,更别说还要去找人。
柠萌填写的地址距离她们远不说,地址还是偏远的小山村,她一个女同志,李主任也不敢让她一个人往那山坳坳里钻。
“那我和王咏一起。”
“王咏也不行。”李昂说:“现在杂志社没你坐镇不行。
新进来的几个杂志社成员,根本无法独立负责杂志编辑的工作。
鲍慧欣也没办法了,叹气说:“我先看看最新的投稿箱,看有没有什么别的优秀的稿子,先填补上吧。”
鲍慧欣和李昂两人都很可惜,好不容易来了一篇稿子,带动了杂志的销量。
至于他们为什么肯定是《我在大宋当捕头的那些年》带来的热度,实在是《武侠》上面目前连载的小说都是已经连载多时的小说,只有这一篇是这两期的新作,且读者发过来的信件反馈,也多是这篇作品。
鲍慧欣放下手中的布包:“早在第一周刊登后,我就应该直接去找的。”那时候去找,还有来得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